每天傍晚,家住重慶市江北區華新街附近的居民吳芳都會來樓下的花園廣場,和姐妹們一起跳壩壩舞。很多人不知道,她們腳下“藏”著一座污水處理廠——唐家橋污水處理廠。
“沒想到,污水處理廠還能在地下發揮作用。”吳芳說,原來的唐家橋污水處理廠是一座地面污水處理廠,難免導致異味飄散,也影響城市景觀,市民常有抱怨并投訴。
唐家橋污水處理廠怎么轉“地下工作”了?
唐家橋污水處理廠保障著江北區華新街等城市中心約20萬人口的污水處理“后勤”,實現搬遷顯然不切實際。2012年,受市政府委托,重慶水務環境集團所屬重慶碧水源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對原有地面式污水廠進行拆除,并在原址完成地下污水廠建設。“這打破了污水處理廠無法建設在城市中心的限制,在寸土寸金的江北商圈節約了土地,美化了環境。”該公司負責人介紹道。

除了將傳統污水處理廠就地轉移到地下,我市一些新建污水處理廠從“出生”就在地下默默運行。
走進位于渝北區悅來街道新春村西側嘉陵江畔的生態公園,品種多樣的花草樹木錯落有致、郁郁蔥蔥,碧波蕩漾的水面倒映著四周的青山,來此游玩打卡的市民全然不知公園的“另一面”便是重慶市第一座“地埋式”景觀污水處理廠。據了解,該項目污水處理規模將達30萬噸/日。

在奉節縣市民休閑娛樂的夔門廣場,地下也隱藏著一個污水處理廠。重慶碧水源公司在建設過程中巧妙利用原有低凹的舊夔門廣場用地,將標高整體提升至濱江路,利用豎向空間,在下部修建污水處理廠,在上部重塑優化廣場,與整體臨江岸線更加統一。據介紹,這道江岸上的特色風景線是重慶市第一座采用MBR膜池工藝的污水處理廠,該技術對病毒具有極高的去除率和滅活率,出水水質更優。

記者從重慶水務環境集團了解到,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建設模式,開創了城市建成區污水處理廠與城市發展“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為解決環保設施與城市發展提出新思路。
與傳統污水處理廠相比,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具有布置緊湊、節約土地資源、噪音小、環境污染少等優點。尤其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較之“完全暴露”的傳統處理工藝,下沉式再生水系統還可以阻隔病毒傳播,有利于消毒管理。
目前,重慶碧水源公司已建成奉節口前、悅來二期、唐家橋、永川三期等多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根據市政府規劃,還將建設伏牛溪、金鳳、土主三期、永川四期、雞冠石四期等多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
【來源:七一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