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江:建成重慶首個“非膜法”滲濾液全量化處理設施
核心提示
墊江縣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落實中央環保督察有關滲濾液處理整改工作中,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率先引入華南理工大學專利技術“化學氧化(Fenton)-曝氣生物濾池聯合水處理方法”的“非膜法”滲濾液全量化處理工藝,建成投運重慶首個“非膜法”滲濾液全量化處理設施,以突破膜法工藝導致的濃縮液處理技術困境為重點,創新發展非膜工藝無濃縮液產生的技術優勢,徹底解決傳統膜處理設施產生的濃縮液回灌填埋場或蒸發處理帶來的次生環境污染風險,取得了明顯成效。
技術員在取樣進行日常檢測。
積重難返
滲濾液處理方式變革迫在眉睫
近年來,垃圾焚燒處理逐漸興起,但垃圾填埋仍然廣泛存在,垃圾填埋過程中,由于擠壓和生物發酵的作用,垃圾中的水分從垃圾中滲出而得到的一種危害大的液體污染物——垃圾滲濾液,對環境的污染顯而易見,是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的重要內容,需進行妥善處理。
傳統的滲濾液處理工藝:“預處理+MBR膜生物反應系統+膜深度處理”,會產生30%到50%的濃縮液。濃縮液處理的普遍做法是回灌填埋場,但事實證明,通過長時間的回灌濃縮液中的鹽分和不可生物降解的污染物逐漸積累,導致前端生化系統處理效果下降,膜工藝產水逐步下降,循環往復,惡性循環,治標不治本,滲濾液應急處理設施同樣面臨濃縮液處理問題。近年來,在化工領域常見的蒸發工藝被應用于濃縮液的處理,但蒸發工藝處理費用昂貴且處理不徹底。據統計,蒸發工藝處理費用高達300~500元/噸水,還存在結晶母液后續處理的次生環境風險問題,而且蒸發器堵塞成為了難以逾越的技術難題,堵塞管路,效率嚴重低下,開機率低,難以徹底解決濃縮液問題。
尋求新的環保工藝來解決垃圾滲濾液處理不足帶來的次生環境風險問題,可謂是迫在眉睫。
厚積薄發
“非膜法”滲濾液全量化處理工藝躍然而出
近年來,廣州市華綠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綠科技)技術研發團隊積極探索創新,針對滲濾液處理的難點和痛點問題,聯合華南理工大學研發推出“Fenton高級氧化聯合曝氣生物濾池”處理工藝,采用非膜法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從源頭上解決了傳統膜工藝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濃縮液回灌帶來的問題。
華綠科技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集研發、咨詢、設計、投資、生產制造、工程總包及運營于一體的綜合性高新環保企業。華綠科技技術研發團隊以首席研發專家汪曉軍教授為核心,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依托,充分發揮產學研聯動優勢,形成一支以教授、高級工程師為主力,以經驗豐富的博士、碩士為骨干的高水平技術隊伍,專業知識背景強大,具有出色的創新研發實力和前瞻性的技術儲備能力。當前公司已申請并獲得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并享有華南理工大學相關工藝系列發明專利的全國獨占許可權利。
尤其在垃圾滲濾液處理領域,華綠科技采用“Fenton高級氧化聯合曝氣生物濾池”處理工藝,首度實現以非膜法技術全量化處理垃圾滲濾液,使之達標排放,且無濃相問題。華綠科技深度處理系統采用該公司核心專利“用氧化鐵紅做載體的芬頓流化床廢水處理方法”,將Fenton高級氧化作為預處理,通過其將難降解有機物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再通過后續的曝氣生物濾池進行深度處理。該技術先后獲得“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科技部推薦環保企業百項技術”,于2016年入編住建部《生活垃圾滲瀝液處理技術導則》。
“該技術采用化學法與生物法相結合,充分利用了化學法和生物法的各自優勢及其相互協同促進作用。整套工藝逐級進行,每一個工藝單元對污染物的去除分工明顯,系統抗沖擊能力強,處理效果穩定,主體工藝設備均采用國產自主品牌,投資運行費用較低,工藝技術成熟,設備運行穩定可靠,無濃液回灌,徹底實現滲濾液全量化處理。目前華綠科技應用該專利技術進行建設、運營的垃圾滲濾液處理工程已有30余項,其中運營項目15項,均可穩定運行達標排放。”華綠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據了解,華綠科技新研發的厭氧氨氧化技術(俗稱紅菌),無需投加碳源解決氨氮問題,降低運行費用,與非膜工藝有效結合,保證運行效果和運行費用的穩定,成功破解老齡化滲濾液處理難題,目前已成功應用于廣州、武漢、昆明、佛山、清遠等地多個項目。
革故鼎新
墊江滲濾液處理煥然一新
在墊江,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問題長期存在,滲濾液產生量大,為保證滲濾液妥善處理,先前同其他區縣一樣采取臨時應急處理設施,短期內處理解決部分滲濾液,同時通過新建5萬立方米應急調節池緩解庫區壓力。雖然以上舉措可以緩解滲濾液處理壓力,但應急處理設施產生的濃縮液和應急調節池的滲濾液始終無法得到徹底有效解決。墊江縣城市管理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墊江滲濾液自身特點,于2018年,積極引入華綠科技的“Fenton高級氧化聯合曝氣生物濾池”處理工藝,在全市建成首個運用“非膜法”滲濾液全量化技術的處理設施。
據了解,墊江縣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設施建設工程位于重慶市墊江縣桂溪街道石嶺社區興達駕校內(墊江縣污水處理廠旁),整個工程分兩期進行實施。一期工程占地面積約2177平方米,設計處理規模為180立方米/天,于2019年5月9日正式進入運營階段;二期工程占地面積約3980平方米,設計處理規模為400立方米/天,于2021年11月3日正式進入運營階段。
一、二期均采用“均衡池+生物處理系統+深度處理系統”工藝,其中生物處理系統采用“兩級硝化反硝化(兩級A/O)+MBR”工藝,深度處理系統采用“兩級Fenton+兩級曝氣生物濾池”的非膜法處理工藝,并配套污泥處理系統(采用板框壓濾機脫水)、除臭系統、加藥系統等,處理后滲濾液尾水達《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中表2排放標準后排放。經過三年多的正常運營,墊江已累計達標處理25萬立方米以上的滲濾液,同時逐步協同處理了原有2萬立方米應急處理濃縮液。“華綠科技非膜法滲濾液處理技術產水率高,無濃縮液,從源頭上解決了傳統膜工藝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濃縮液回灌帶來的問題,同時處理效果好且穩定,出水完全穩定達到《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中表2國家最新排放標準,先后有重慶大學的專家和江北、梁平、黔江、永川、奉節、彭水、榮昌、秀山、酉陽、鄰水等地的專家及縣城管局相關領導實地參觀調研,他們對工藝的處理效果均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墊江縣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非膜法”滲濾液全量化處理工藝在墊江的成功應用,是該技術在西南地區的首個嘗試,對其他區縣滲濾液處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提供了切實可行、合理有效的處理方式。據了解,華綠科技非膜法滲濾液全量化處理工藝在墊江順利實施后,又成功應用于重慶洛磧4000立方米/天餐廚滲濾液處理、重慶走馬350立方米/天垃圾二次轉運站滲濾液處理、重慶界石450立方米/天垃圾二次轉運站滲濾液處理等多個項目。
華綠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為契機立足重慶,輻射西南,持續解決滲濾液處理難題。同時將推廣應用新一代滲濾液處理術-厭氧氨氧化(俗稱紅菌),協同非膜法滲濾液全量化處理技術,為老齡化滲濾液提供經濟合理、切實可行的處理工藝。華綠科技將繼續以核心技術為基石,不斷創新和突破,打造民族品牌,致力于成為原創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科技公司 。
清澈的外排水。
文:陳陽
圖片來源:墊江縣城市管理局
編輯:小唐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