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明;編輯 | 石亞瓊
建筑垃圾處理是一個 " 隱秘 " 的賽道。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數量約占城市垃圾總量的 30%~40%,存量是生活垃圾的 10 倍,增速是生活垃圾的 6 倍,成為第一大城市垃圾源;包括 2021 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達到 32 億噸,2026 年產量可能突破 40 億噸,保守按照每噸垃圾處置成本 500 元計算,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據中研網、市場信息研究網數據,來運新程整理。
但在過去,這又是一條經常被眾人遺忘的賽道。
被 " 遺忘 " 的原因在于,一是處于建筑業價值鏈末端,入局門檻高、加之本身 " 臟活累活 " 的屬性,導致只有少量公司愿意布局;二是圈內利益關系復雜,信息不透明,隱形規則多,結果是灰色鏈條縱深,亂象比較突出。
如今可以看到,從政策端到企業端,創新模式的陸續涌入正逐漸規范化該市場。
短期來看,一些企業依靠對產業運轉模式的深刻理解,通過數字化解決方案打開了新的突破口,若商業模式跑通,或許將重塑各環節的利益格局。這個過程核心還是在于優先解決監管方、項目方、運輸企業、消納場等局部需求的匹配問題。
長期來看,建筑垃圾減量化是趨勢,在治理體系還不完善以及垃圾減量沒有達到底線之前切入,這里面可能有機械裝備產線的機會,有運輸平臺的機會,有可持續材料的識別與再利用的機會,未來這將進一步在市場中驗證。
01 從拆解運行規則開始
簡單來說,在建筑垃圾行業中," 送進來 " 的是不同種類的垃圾,通過資源化利用," 吐出去 " 的是再生產品;不可利用的垃圾通過填埋等方式自然消納。
問題與挑戰很多,拆解出全環節參與方與資本流動的關系,是發現商業機會的關鍵。
該賽道前端是以施工單位、開發商為主的建筑垃圾生產方。這類項目建設方在開工之前需要向當地住建部門提交詳細的建筑垃圾預測量,比如出納多少土石方;城管部門會管理所在片區的建筑垃圾,包括運輸過程與處置地點是否合法合規,一旦發現違規,會有大額罰款。
過程中,政府側不僅起到監管的作用,對于地基挖掘過程產生的工程渣土,也會有相應的收入分配,反映在背后是與垃圾種類的所有權者有關,即大量工程渣土本質是土地的一部分,所有權屬于國家。因此,打擊違法買賣行為,維護不同參與方的合規收益非常重要。
在此之上,對于建筑垃圾的資源調配利用,不同企業會根據自身資源、運輸距離和處理垃圾成本的綜合因素進行供需匹配。不過,這種垃圾資源調配是區域性的、零散的、并且合規處置成本高,城管部門難以監管,直接導致交易亂象頻繁。
包括施工過程產生的混凝土、磚塊尾料、裝修與拆除垃圾等工程垃圾,由于缺少相應規定或者政策落實不到位,比如一些施工隊會將鋼筋、模板等高附加值產品自行利用或出售,留下大量渣土碎石,以及拆分難度高的低資源化價值的垃圾材料。
從前端生產到后端的消納場或資源化中心,環保化處理與自然填埋是最常見的垃圾處理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后端這類企業是通過國家立牌、特許經營展開的,以國營背景居多,一般企業很難拿到這種消納資質。
當然,市場中也存在沒有資質的違規企業,他們作為中轉站的角色,一般是夜間營業,具體是以低于正規消納場的費用來吸引轉運司機,自身再通過大型車輛拉到偏遠的地方去填埋,賺取中間的差價。
關鍵在于這些大量的未經處理的建筑裝修混合垃圾,一方面含有大量重金屬等長期污染土壤和水源的物質,另一方面未來如果城市擴建至此類填埋區,依舊需要挖出來這些垃圾做資源化處理,耗費巨量經費。
除此之外,違規操作的方式花樣百出。據北極星環保網信息,比如許昌某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通過強迫他人退出建筑垃圾清運經營活動來解決自身的來料問題。還有一名資深從業者告訴 36 氪,甚至部分消納場,只要給門衛塞包煙便無需繳費,極大損失了國有利益。
再到處于中間環節的運輸方。傳統是以班組、私人為單位,他們有時會掛靠在一家公司中接活。這類群體活躍于他們所在區域,依靠熟人關系,只要有個長期 " 飯票 " 就得以滿足。
還有一些運輸企業,不少還依靠原始經驗拍腦袋,常常出現運輸調度土方舍近求遠,擁堵排隊嚴重、運輸效能低等問題。自然而然,這類區域性格局短期難以發生質的轉變,包括雙方漫天要價,履約困難等問題層出不窮。
各環節市場參與方梳理清楚之后,資本流動層面也有著較多的矛盾。
首先是后端消納場層面,理想狀態之下,他們既能收取垃圾處理的費用,又能賺取再生產品銷售的收入,還能得到政府補貼,但很多處于垃圾量不足吃不飽、產品競爭力弱沒銷路、政府補貼遲遲不到手的困境。
與此同時,他們內部又面臨較大的運營成本問題。比如某建工集團投資數億建立資源化中心產線,但長時間沒有達到基本產能,原因在于前端送來的大量垃圾是混合態,這些混合著石膏板、巖棉和加氣塊等的混合垃圾分揀難度大,成本高,最終還是 " 羊毛出在羊身上 ",每車的收費水漲船高。另外,目前即使完成分類,也沒有進一步資源化再利用的產業鏈支撐。
不過,在前端合理分類,對整個環節都有利好。好運拉渣創始人宋帥東談到,一線城市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建筑裝修垃圾分類的價差,若該車輛垃圾分類比較干凈,像磚渣混凝土塊這類垃圾,若里面沒有摻雜木頭塑料等雜物,大概能比混合雜垃圾消納費用能節省至少 30%。
當然,前后端是聯動的,最終誰去做這件事非常關鍵。
一方面后端的處理能力決定了前端到底選擇如何分類,拉到哪去,但很多國企是沒有動力去推動垃圾資源化處理的市場化,或拓展至建筑裝修垃圾源頭分類的苦活累活;另一方面前端垃圾源頭的施工方或收運方賺不到建筑垃圾處理賽道的錢,本質是沒有驅動力的,更符合輔助者的角色。
總之,在這個產業鏈上,建筑垃圾從 " 收—運—用 " 體系離成熟還有一段距離,由于較強的政策壁壘、區域壁壘、資金壁壘和行業經驗壁壘,整個市場尚未形成充分競爭。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數字化紅利之下,灰色市場在逐漸消散,規范化競爭正在形成。
02 創新模式若跑通,將重塑利益分配格局
當前有哪些創新模式在做。
在建設方層面,我們看到有在做源頭減量的工作,比如博智林的廢棄物制磚機器人,可以實現建筑廢料從輸送、破碎、攪拌、成型、碼垛等多功能磚塊工藝制作,但目前僅僅局限于內部單個環節,并未深入到其他產業鏈層面。
從投資的角度看,中間環節是把控垃圾流向的,也最容易跑出 " 滴滴 " 模式的互聯網平臺企業。最開始的時候,會有一些促進需求匹配的小程序,司機在上面與客戶直接對接,雙方經平臺撮合見面后,根據現場情況私下討價還價,問題在于雙方都有較大的履約風險。
還有一些平臺方通過鏈接產業工人與自營車輛,去優化路線,就近派車,提高司機的服務標準和效率;還有通過平臺進行全流程的資金、物流和品控的把握,解決履約層面的問題。
從更長線的視角看,技術與模式創新該如何切入,先要明確鏈條上各參與方的需求。
政府側注重監管與國有資源的合法化收入;項目建設方關注垃圾處理總成本的降低;不同的消納場或資源處理中心偏好分類好的垃圾資源,尤其是那些可以匹配自身再生產品產線的原材料;運輸企業注重經營效率,如運力調度問題;產業工人與司機關心可持續的訂單與項目履約等問題。
我們看到部分數字化服務商,如來運新程,從政府側切入。他們聯合當地政府,申請出臺一系列政策,如授權創新企業與城發集團來統籌管理土地資源,運用數智化技術把原來零散的消納資源有機管理起來,由本地城發部門收取消納費用,從試點區域實踐,可以實現鏈條上的綜合費用低于市場價格,幫助政府側完成從先管起來到逐漸規范市場的過程。
落地過程是非常難的,好在 " 政府 + 國企平臺(城投 / 城發)+ 數智化建筑垃圾運營商 " 鐵三角運營模式平衡了多方的實際需求,本質是用政治杠桿來撬動這個行業規范化,并為合作的當地政府增加了巨大的財稅收入。
在這里面,數智化是針對固廢全流程的智慧管控,核心是建立一個包含數量、質量、時間、距離的可視化數據模型,將建筑垃圾生態鏈上所有的參與方鏈接起來,通過土方調動平臺實現科學的資源化利用設施布局、合理地運輸路線選擇、完善的調度制度落實。
清華大學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談到,提高技術管理、統籌清運調配、檢測降本增效是當下固廢行業的發展形式,具體可從六個方面展開。
一是,摸清各類固廢底數,提升行業技術與管理水平;二是,跟蹤監測大宗固廢動態,消除區域生態環境隱患;三是,構建智慧監管平臺,推動高質量可持續垃圾分類;四是,應用信息化手段,構建再生資源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五是,物聯網大數據精準核算,支撐減污降碳降本增效;六是,監測控制全覆蓋,實現固廢跨介質污染綜合治理。
再進一步,如何完全發揮整個鏈條的最大價值,實現從垃圾產生到資源化利用端到端的高效轉化成為重點,核心還是前端分類的標準化。
對于平臺企業而言,往上應該是通過建立專業化的拆除分類業務,將這些非標的部分標準化。當然,實踐這個過程中,更多是引入合作伙伴,包括做材料研究的、做機械設備的,讓垃圾盡可能不進入后端,而是直接或間接利用。
總之,上述能力形成之后,標準化產品的復制,加上資本的引入,會使得城市訂單更密集,垃圾資源化的整個鏈條社會和經濟價值才會更高。
03 走向規范化與確定性,道阻且長
當下明顯可看到政策端的發力,即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是建筑垃圾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
具體在住建部關于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的指導意見中,從 13 條主要措施到 5 大組織保障層面給予了大量的引導。工作目標是到 2025 年底,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 300 噸,裝配式建筑施工不高于 200 噸。
不過,這并不代表著這是一個總量無限制減少的市場,而是資源化利用率逐步提升的過程。畢竟我國目前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總體資源化率不足 10%,遠低于歐美國家的 90% 和日韓的 95%,據中研產業研究院報告數據顯示。
未來,推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實施綠色策劃和綠色設計是關鍵,其中,施工現場將是建筑垃圾減量化工作的主戰場。不過,從源頭減量、分類投放、中端收運、末端處置到再生產品利用管理體系會逐漸完善。
對于這類創新企業而言,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運營優勢或履約優勢會很關鍵。后期通過跨賽道的融合是趨勢,比如通過與建筑機器人、可持續材料等方向的企業建立起互利的創新模式,可能將會實現建筑垃圾處理賽道鏈條上成本的極大優化。
未來 10 年,時代給予的創新紅利也將在建筑垃圾處理賽道持續驗證。當然,這個過程中阻力依舊非常大,比如如何推動該賽道的市場化進程、入局者的資質與牌照、政策落地的效率問題……
參考資料:
部分專家訪談(來運新程,好運拉渣)
掘金大固廢產業鏈,建筑垃圾處理千億市場空間蘊藏大機遇 . 安信證券
建筑垃圾市場——迷局未破 路在何方?. 北極星固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