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武強建議:加強黃河流域礦井水綜合利用 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
來源:中國城市報 作者:鄭新鈺
“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缺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武強提到一組數據:黃河流域人均年徑流量408立方米,不足全國人均的25%。他在調研中發現,黃河流域天然徑流時空分布不均,上游產水多用水少且汛期占比高,中下游產水少用水多;伴隨近年來流域水資源衰減趨勢和相關省區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增加,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高達80%。
“水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復合性問題愈加明顯,疊加流域儲量巨大的能源集中開發和生態環境脆弱敏感特征,水資源供需矛盾已成為制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瓶頸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短板。”為解決該矛盾,武強提出,加強黃河流域礦井水資源化綜合利用。
記者了解到,黃河流域煤炭儲量大,開發強度高,礦井涌水量大且利用率低。2022年沿黃9省煤炭產量35.9億噸,礦井涌水量約為65億立方米,接近我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一期設計調水量。
“黃河流域煤炭集中開發區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氣候帶,與生態脆弱區空間高度重合,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嚴重。高強度的煤炭開發,礦井水的大量涌出,使該區域面臨的生態環境退化風險增加。因此,加強礦井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綜合利用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極為迫切。”為此,武強建議,第一,成立政府牽頭的礦井水綜合利用辦公室。由于礦井水是礦山企業管理,城鎮、工農業供水由住建或水務系統管理,生態環保由環保系統管理,一件事分屬多個部門管理,彼此間協調困難,需各級政府牽頭協調。
第二,加強基礎調查和源頭減量工作。開展黃河流域礦井水系統調查評估,摸清家底,構建基于提高礦井水綜合利用效率為目的的煤礦水文地質類型劃分方案;運用煤水雙資源協調開采等科技手段,加強煤炭開發中地下水保護和綜合利用,從源頭減控地下水涌出量。
第三,強化礦井水的無害化處置。針對黃河流域礦井水高氟、高礦化度等的水質問題,對礦井水開展污染物的無害化處置。礦井水應根據需水用戶水質要求進行分質、分類、分級處置,在滿足資源化和生態化利用目標基礎上,兼顧經濟與技術的合理。
第四,加強統籌管理,提高礦井水的資源化和生態化利用效率。立足水資源短缺的黃河流域工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需水要求,充分挖掘當地礦井水資源潛力,變廢為寶、變害為利。
第五,強化科技支撐,研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加大煤水雙資源協調開發的科技研發和相關技術標準制定,在礦井水補給源頭封堵減控技術、工藝與成套裝備、不同水質類型礦井水高效經濟綠色處置技術與工藝、不同類型需水用戶的經濟水力管理模式體系建立等方面,重點開展科技攻關和科研平臺建設及相關標準規范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