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織大學環境工程學院
環境工程學院起源于1986年學校原機電工程系和原紡織化學工程系的部分專業,2005年組建環境與城建學院,2015年更為現名,是一個既有歷史積淀又充滿希望與創新的學院。
學院現有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其中環境工程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環境科學專業為湖北省一流專業建設點;環境科學與工程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湖北省一級特色重點學科;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為湖北省品牌專業。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碩士研究生60余人,并開展有留學研究生教育。
學院秉承“教學立院、學科強院、科研興院”的發展理念,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專任教師55人,其中高水平專家6人。教師中教授8人,其中二級教授1人、湖北省產業教授1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33人,擁有博士學位37人;2人享受國務院、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2人獲湖北省中青年專家稱號,1人為湖北省優秀教師,1人獲湖北省環境保護政府獎,另有俄羅斯工程科學院院士涅夫斯基、北京大學劉文教授受聘為“陽光學者計劃”講席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付杰受聘為“陽光學者計劃”講座教授,同時擁有湖北省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省級教學團隊等優秀教學科研隊伍。
學院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大氣污染生成與控制技術、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紡織印染清潔生產技術與裝備研究領域具有特色和優勢。近年來,承擔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重大項目10余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行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科研獎勵。
學院擁有紡織印染清潔生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生態苧麻產業關鍵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平臺。實驗室面積5000余平方米,有教學、科研實驗設備500多臺套,設備總值2000余萬元。在2019年教育部評估中,工程研究中心成為全國74個參評對象中12個獲得“優秀”的單位之一。建有水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廢處理與處置等18個實驗室以及學校首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苗圃,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搭建了良好平臺。
學院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工作,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校園文化活動、課外科技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獲得“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全國二等獎4項、湖北省特等獎1項、湖北省一等獎2項、“挑戰杯”湖北省創業大賽銀獎1項,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在全國“人工環境獎”、全國BIM大賽等行業賽事中屢獲大獎,徐年喆入圍“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2018年),左詩語入圍“第十六屆大學生年度人物”(2021年),周帆獲評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2021年)。學生社團“綠色環保協會”創新實踐足跡遍布半個中國,多次榮獲“全國百強社團”,獲得“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湖北省社團標兵”“三下鄉”全國優秀團隊、團中央“榜樣100全國最佳團隊”稱號,是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務隊,受到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助,“水污染治理創新團隊”是學校第一個登上人民大會堂領獎臺、捧回團中央“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的社團,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學生黨支部為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學院重視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英國Leeds大學、Manchester大學、美國California大學、瑞典Karlstad大學、澳大利亞Deakin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建立有密切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
學院秉承“篤學創新、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弘揚不畏艱險、奮勇爭先、為民造福的優良傳統,積極服務“建設美麗中國”的國家戰略,學院上下正齊心協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