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專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曉陶:既是防災體系的一部分,也是百姓的生存家園,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如何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時強調,抓緊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完善防洪工程體系、應急管理體系,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久前,中央決定增發1萬億元國債,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今年發生在京津冀、東北等地的暴雨洪澇災害,暴露出我國在防汛防洪、救災應急方面的哪些短板?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工作的重點在哪里?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程曉陶。
程曉陶,教授級高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曾任防洪減災研究所所長,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現任《水利學報》主編,科技部防災減災總體專家組成員;中國水利學會城市水利專委會主任委員。
中國環境報:為何當前我國密集出臺舉措,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程曉陶:今年京津冀地區的洪水暴露出我國在防災減災救災方面的短板,這些短板急需我們趕快補起來。這次的投資更大、范圍也更廣,表明了政府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態度和決心。
當然,1萬億元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很難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一個五年計劃接一個五年計劃,不斷去努力才行。
中國環境報:此次,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工作重點在哪里?
程曉陶:自從1998年大水之后,我國對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的投入成倍增加,不斷對大江大河的干流堤壩除險加固,如今這項工作成效顯著,我們看到這幾年長江重大險情明顯減少。此外,從2009年開始,我國持續進行中小河流治理,利用專項資金投入山洪災害防治,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次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特別強調“補短板、強弱項”,短板在哪里?如社會上所關注的,北方地區的蓄滯洪區建設和運行現在已經成為防災體系的短板之一。
蓄滯洪區是防災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千萬老百姓生存的家園。近年來,極端氣候災害頻發,蓄滯洪區利用的概率增大,2020年淮河大水、2021年河南大水、今年京津冀地區發洪水都動用了蓄滯洪區,蓄滯洪區成為防洪體系中的最后一張底牌。蓄滯洪區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已充分暴露出來,成為現在防災體系的短板和弱項。
中國環境報:蓄滯洪區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哪些?
程曉陶:蓄滯洪區問題的關鍵在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蓄滯洪區內的土地利用方式、經濟發展模式等發生了重大改變。
從歷史上看,蓄滯洪區原本是大堤外面的一些低洼地,是洪水蓄滯的天然場所。隨著人口慢慢增加,這些土地也被利用起來,發展農業。過去一家一戶的農民種植農作物,一旦受災,損失的多半只是一季莊稼。2000年我國出臺了《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為應對特大洪水,一旦蓄滯洪區被啟用,國家將對農戶水毀的住房、農作物、農機具等給予償貼。
但是,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隨著近幾十年經濟社會發展,部分蓄滯洪區,尤其是一些區內有城鎮或在城市周邊的蓄滯洪區,人口未得到有效控制,大量增長。隨著城市的擴張,在原城鎮周圍新建了經濟開發區、科技園甚至住宅區。有的蓄滯洪區內還分布大量的能源、交通、調水、電信等國家重要的大型基礎設施,一旦分洪,對當地經濟的打擊很大。一些地方土地流轉后,發展集約化種植養殖,投資規模較大,一旦遭災,種植、養殖大戶的損失非常大。《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規定的補償遠遠無法彌補分洪帶來的損失。所以,現在必須加大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的力度。
中國環境報:如何加大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力度?
程曉陶:南方的蓄滯洪區利用頻率較高,安全建設的主要方式是建設安全臺。比如,把一些村莊圍起來,挖低填高,挖出一些水塘,墊出一些高臺,讓農民把房子搬到臺子上。引導企業不在低洼地區建廠。
北方地區的蓄滯洪區一般是連片的低洼地區,面積很大,使用頻率較低,限制蓄滯洪區內的發展是不現實的。在不能保證不被淹的情況下,一方面,要加強安全設施建設,通過打隔堤等方式,縮小淹沒范圍;另一方面,要讓蓄滯洪區內的建筑不怕淹,減少洪水帶來的危害和損失。比如,加強韌性村鎮建設,加大排水能力建設,降低淹沒的水深與歷時,設法讓更多水能夠更快回補地下。這里面涉及很多不同類型的措施,這些措施都需要有投入。
中國環境報:加強蓄滯洪區的安全建設,除了工程措施,還有哪些舉措?
程曉陶:蓄滯洪區的安全建設并不是單一的工程措施,在利用蓄滯洪區分洪的情況下,如何減少損失是我們最需要考慮的。
如今,土地利用方式、經濟發展模式發生改變,這其中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有一些盲目的行為。今年涿州小清河分洪區里,有一些企業在完全不知蓄滯洪區范圍的情況下建廠,沒有采取任何的防范措施,損失很嚴重。如何減輕蓄滯洪區內企業的損失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根據《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我國只對戶口在蓄滯洪區的居民進行補償,補償受淹農田、房屋、農具等損失。企業的損失并不予以補償。未來企業的損失如何處理,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考慮,要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首先,要做好評估,明確哪些企業適合在蓄滯洪區發展,哪些企業不合適,引導不適合的企業盡快轉型。對于適合發展的企業,要加強對建筑物的保護,比如對建筑物一層采取保護措施,讓它淹而不垮,能經受洪水沖擊。
當前,我國大災之后幾乎所有開支都是由政府承擔,地方財政對企業進行補償是承受不起的。可以建立政策型洪水保險模式。企業每年交一定的保險費,遇到洪水后,由保險公司予以補償。當然,補償的金額不是無限的。企業既然選擇在蓄滯洪區發展,就意味著選擇了風險,企業也要承擔一定的損失。
中國環境報:從法律層面看,除了《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已滯后于發展,還有哪些相關法律法規需要完善?
程曉陶:實際上蓄滯洪區都有風險圖,只不過風險圖沒有公布,按照現在的法規還涉及“保密”的問題。但是蓄滯洪區的風險應該告訴老百姓。這就涉及修改法律的問題。目前,涉及蓄滯洪區的法律法規都是上世紀90年代制定的,已經嚴重滯后于現實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對蓄滯洪區的啟用、安全建設、人口控制和補償救助原則等做了基本規定,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部門文件《關于加強蓄滯洪區建設與管理的若干意見》僅是一個指導性意見,對很多問題并沒有做出具體的、詳細的和有約束性的規定。其他的多為部門規章制度,層級比較低,涉及面窄且約束力弱。目前缺乏系統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難以實現對蓄滯洪區的有效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急需修編。
中國環境報:除了工程、法律、經濟、管理等舉措,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補短板?
程曉陶:科技進步也將在防災減災救災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分洪前的風險評價對蓄滯洪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直接關系到洪水淹沒水深、歷時、流速等。如何建設耐淹耐沖的房屋也有賴于科技的進步。我們要充分借助科技的力量,減少分洪造成的損失。
比如,加強蓄滯洪區“四預”措施建設,在智慧防汛的總框架下,利用水文氣象耦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努力提高預報精準度、延長預見期。針對多年不來水的北方河流,開展流域下墊面調查工作,修正現有預報模型參數,修訂預報方案;落實預警發布機構和發布方式,開拓現代化預警手段,暢通預警信息傳遞渠道;根據雨水情預報情況,充分利用洪水風險圖編制成果,運用數字化、智慧化手段,對蓄滯洪區蓄泄情況進行模擬預演;結合蓄滯洪區預演成果及時修訂完善細化蓄滯洪區運用預案,提高預案可操作性。通過強化“四預”建設,實現蓄滯洪區的精細化精準化調度運用。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