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看長沙水生態治理與保護成效
湖南日報2023-11-16 09:58北京
江河見證——從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看長沙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成效
陳 新 張 杰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全國共挑選出38個案例。其中,長沙圭塘河入選。自此,圭塘河成為全省首個中心城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省首條國家級美麗河流,系全國唯一獲得以上兩項殊榮的流域。
一河風光,一河畫卷。作為長沙最長的城市內河,圭塘河從一條臭水溝蝶變成美麗河湖,成為長沙水環境質量改善、水生態保護修復助力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全市成功創建省級“美麗河湖優秀案例”6處,瀏陽河入選國家首批示范河湖,越來越多市民明顯感受到家門口的河湖“顏值”提升了。
近年來,長沙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牢扛起“守護好一江碧水”責任,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水污染減排與環境擴容為抓手,積極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和保護,加快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極大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江碧水穿城過。圖為湘江長沙段。
勇擔使命,齊抓共管守護美麗河湖
行走在星城大地的深秋里,一條條美麗河湖,成為美麗長沙流動的底色。
長沙位于湘江下游,洞庭湖尾閭,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全市境內共有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37條,湖泊14個,水早已嵌入這座城市的靈魂。
為政之要,其樞在水。長沙市堅持“一把手”帶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市環委會、河委會主任,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部署、督導,分管領導定期調度點評的工作機制。
長沙市環委會牽頭組織實施“碧水保衛戰”,市環委辦(市生態環境局)統籌調度推進,從2013年起,連續實施省一號重點工程湘江保護和治理三個“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路線圖、時間表,以水質改善為導向,嚴格考核講評。
從強化頂層設計著手。出臺《長沙市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長沙市濕地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每年印發《長沙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鋪排水污染防治項目,相繼出臺《長沙市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關于全面排查“一江一湖六河”生態環境問題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建立健全協同保護水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打下基礎。
用好治水“指揮棒”。出臺《長沙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長沙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及系列制度》等制度文件,建立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責任追究、目標考核、河長制等系列制度,將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到實處。
“擰成一股繩”,部門協同發力。市直有關部門嚴格按“三管三必須”的要求發揮行業監管作用,形成水污染防治工作合力。各區縣(市)人民政府落實水質目標、重點任務到具體斷面及個人,每年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相關情況。各省級及以上園區管委會壓實園區企事業單位水環境管理主體責任,嚴格遵守相關要求,形成了水污染防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此外,長沙市大力推動全民治水,積極組織“六五環境日”“世界水日”等活動,支持志愿者隊伍建設,形成政府、企業、社團、公眾等各方力量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從上游至下游、從干流到支流,區域協同、流域齊治、江河湖并治,長沙各部門同心聚力,勠力攻堅。長沙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武表示,長沙計劃利用5年時間,每季度通過“天上飛一遍、路上走一遍、水里巡一遍”,分類別建立問題清單臺賬、快速交辦處置、跟蹤督導問效,確保問題整改落地見效、持續長效。
重點突破,治水“組合拳”持續發力
雖然已時隔半年多時間,但長沙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許雄飛在談起湘江長沙段發現江豚時仍掩不住興奮之情。“江豚對水環境要求較高,成群出現在湘江長沙段,非常難得。”
江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成群江豚出現,驗證了近年來長沙水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水環境好壞,關鍵看源頭。長沙市打好治水“組合拳”,深入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傾力守護“水缸子”安全。株樹橋水庫作為國家重要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是長沙市區的重要備用水源,為確保水庫飲用水安全,在生態環境部門的組織下,瀏陽市中和鎮多措并舉推進水環境治理,精心打造人工濕地,保障了流入株樹橋水庫的水質穩定向好。據介紹,長沙市生態環境局累計劃定132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完成規范化建設,每年開展飲用水源地環境現狀評估,定期公開監測數據,讓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
排水管道如人之血管,污水處理廠如人之腎臟。血管不暢,腎功能不全,都將給人帶來生命危險。治水也是如此。長沙加大城鄉污水設施建設,截至2022年底,全市污水處理能力已超400萬噸/天,主城區(含望城)已建成市政排水管網6978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80.35%,城區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73%。
排口是污水排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關卡。長沙市生態環境局排查湘江岸線總長247余公里,全面掌握湘江干流入河排污口的數量及分布情況,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單,建設了入河排口信息管理系統。截至目前,長沙市已完成湘江(長沙段)755個入河排口的排查、監測、溯源工作,設置了298塊排污口標志牌,2022年年度任務42個排污口已全面完成整改,2023年28個排污口整治任務正在加快推進,預計可提前完成。
園區是排水“大戶”,長沙市生態環境局錨定工業園區污水管控這個關鍵節點,持續督促工業園區污水防治工作,落實“三線一單”管控,實現全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第三方治理全覆蓋。完成11家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依托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評估等工作,指導編制“問題清單”和“一園一策”。
從2016年開始,長沙啟動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鋪排88個項目整治24處水體,共投入資金20.58億元。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并實現“長制久清”。

一泓碧水,一路美景。圖為瀏陽河。本版圖片均由田超 攝
水系涵養河湖更通暢。針對瀏陽河、溈水河、龍王港等重點流域開展現狀調查、制定綜合整治方案。完成圭塘河海綿公園等工程建設,推進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等項目建設,完成全市161座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
藍藻防控有力。在藍藻防控特護期,建立了“市區聯動,上下游、左右岸協同處置”機制,采取“專家指導、監測預警、控污執法、加強擾動、投藥治理、聯防聯治”等措施,有效地防范藍藻大規模爆發,確保全市水生態環境安全。
變化就在身邊,從城市到鄉村,碧水,見證了長沙干部群眾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奏響了綠色交響曲。
高懸“利劍”,生態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美麗河湖的建設與保護離不開強有力的執法。今年6月6日,長沙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聯合市森林公安局、白箬鋪鎮政府對白箬鋪社區曾婆塘組村民黃某私自開設的金屬表面處理作坊進行檢查。經現場采樣檢測,該作坊周邊多處土壤和滲坑內底泥均有重金屬檢出。同日,長沙市生態環境局對金屬制品表面處理作坊的場所、設施、設備、工具及相關物品和涉案滲坑進行查封。長沙市生態環境局將該案移送市森林公安局。
長沙以城鎮污水處理廠、涉水工業企業、入河排污口三大涉水環境重點點位為抓手,通過對城鎮污水處理廠監測設施開展全覆蓋比對監測,對涉水工業企業實施分類執法監管,對入河排污口開展溯源執法監管等,全面檢查重點涉水企業污水治理設施正常運行、排水水質達標管控、應急處置措施的執行、應急預案演練、自行監測制度執行等內容,確保各涉水重點單位、點位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高懸的“利劍”頻頻出手。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斷深入推進,長沙突出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解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涉及多部門跨行業、歷史遺留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推進科學治污、精準治污,離不開科技支撐、數字賦能。長沙充分利用非現場方式執法監管,長沙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依托信息化平臺構建“在線監控+視頻監控”的科技監偵體系,實現對全市范圍內重點排污單位、重要醫療機構、重要危廢單位、規模城鎮污水處理廠、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排污設施遠程實時監控“五個全覆蓋”。同時根據上級部門要求,在全市1200家持證排污單位配合實施用能監控系統安裝,實現對排污、治污單元的遠程監管,督促企業提高守法意識切實提高運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織密“監控網”,利用水質自動監測站設置視頻監控,對取水口和站房內部狀況進行遠程監視;用足“新武器”,無人機掛載水質取樣器在復雜環境區域自動采取水樣,提高水樣采集的質量,降低安全隱患,提高采集工作效率;利用遙感觀測時空大尺度優勢,通過衛星傳感器獲取水體的圖像數據,大范圍廣泛捕捉水體的信息;籌建AI全自動化檢測實驗室,實現水質多參數全自動化、批量化和無人值守檢測,提高水質檢測效率和能力,支撐多場景、多參數高效監測。
守正創新,繪就人水和諧美麗畫卷
治理好水,守護好水,更要利用好水。長沙蹚出了一條嶄新的“水路”,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圭塘河。
在城區,長沙保持治水定力,久久為功,讓圭塘河重現清流。借一河清水華麗轉身,形成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城市內河經濟帶,走出一條由生態治理轉變為生態資源、生態資產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以水字命名的洋湖水街“借水行舟”,臨水而建,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華文化的同時,也能感受大美江南的無窮韻味。今年獲評第二批“湖南省示范步行街”,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局面。
在鄉村,近年來,喬口鎮依托水資源豐富的自然條件,大力推廣“荷花+小龍蝦”生態套養模式,打造了荷花蝦、生態魚等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在企業,長沙市生態環境局通過協調,青島啤酒(長沙)有限公司與長沙天創水務有限公司“結對”,啤酒企業廢水排入污水處理廠節省了處理成本,污水處理廠獲得啤酒廢水“碳源”提高了處理效率,實現了企業廢水資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減排“雙贏”。這也是我省首個啤酒生產廢水資源化利用合作項目,既為企業減負優化了營商環境,又為后續酒類、食品、屠宰、中藥等行業污水處理探索了新路子。

碧水如玉,滋潤城市。圖為后湖。
在長沙,依托于水環境提升實現產業透“綠”、群眾添“金”的蝶變例子還有很多。按照給水騰地、給水讓道、給水出路的思路,統籌城鄉規劃和水利工程建設,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新建或擴建了梅溪湖、松雅湖等湖泊12個,長沙積極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形成了梅溪湖國際新城、洋湖生態新城等一大批濱水產業帶,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建設美麗長沙,當久久為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長沙堅決扛牢治水興水政治責任,切實把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體現到保護治理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的實際行動上,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奮力實施“強省會”戰略、踐行八個“走在前、作示范”,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筑牢生態屏障,一幅人水和諧的大美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