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求真務實永遠是最好的戰略。
2023 年即將翻篇,對于過去的這一年,想必青友們會有很多感觸。在青山研究院過去一年的調研中,有不少朋友表示這一年的境況出乎意料,行業的發展軌跡和從業者的預期出現較大偏差。可以說今年是瀕危感最為強烈的一年,一位環保裝備企業的總經理表示,“今年感受到了過去十來年未有的緊迫感,感覺市場的盡頭就在眼前”。高居行業頭部的國央企同樣寒意侵骨,一位央企高管表示,“不少運營類資產面臨到期,地方政府收回資產的趨勢很強烈,探索增長新動能是高層今年來最重視的事”。現在看來,口罩時代已經遠去,原以為疫情之后這一年會變得更好,沒想到時局變得更加艱難。整個行業籠罩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迷茫充斥在很多人心頭。有不少朋友說,2023 年是環保行業業績災年。事實上,業績慌只是表象,這一年是環保行業的轉折大年,在每一種出乎意料的背后,正在發生共同的產業變革。
本文是青山研究院 2023 年度的最后一篇文章,我們將對過去的這一年進行一次深度復盤。
必至的天花板與必卷的漩渦
回顧過去一年,最扎眼和扎心的就是環保企業的業績出現大面積下滑。客觀來說,一個行業在同一底層邏輯的發展階段中一定會遭遇天花板。但 2023 年的業績下滑超出很多人預判,這迫使很多企業開始重視行業的底層變革。過去這一年的業績重擊,對于小企業而言,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強撐無力,破局無望,放棄掙扎。對于中等規模企業,經歷過市場這一年的吊詭表現,很多開始放棄追求規模的執念,瘦身收縮,維穩過冬。對于部分頭部國央企,在大進軍過后,同樣面臨增長失速、方向感失靈的境況,一方面是業績縮減的近憂,另一方面是運營類資產被地方收回的遠慮。行業上下忙活一通下來發現,科技和專業內涵的空乏,還是讓企業模式回落至輸出勞務的狀態。這是業績襤褸下更加刺骨的危機,讓很多環保企業進退兩難。因此,行業的一個求變思路是做實內涵,產品化、智慧化以及跨界發展都是發端于此。坦白說,當災難已經來臨的時候,再討論應對方法已經晚了。但事實上,環保行業的業績寒潮更像是一個避無可避的漩渦。一位水處理企業的負責人表示,環保行業的情況,即便是預知了危機,很多企業也無以應對,環保行業現階段的發展是一股漩渦,盡管大家都知道,但仍然要卷入其中。相比較業績下滑,這個漩渦是真正讓環保企業難受的地方,明知其中風險,卻不得不被動參與內卷。只不過處在當前的經濟大背景和營商環境下,識別行業趨勢和應對行業危機均變得更加困難。
一是行業趨勢的抽象化:很難再通過日常感覺捕捉到,且試錯成本增加,需要依靠深度認知分析和推理。在和一些企業老大的交流中能夠察覺到,其在企業方向上的思考明顯在加重,且較從前更加理性。
二是行業困境的延時性:風險蔓延時間延長,無法預測結束時間。過去一年的業績表現,說明環保行業結構性地進入了新的階段,企業有必要做持久戰準備。
三是風險危機的無邊界性:其他行業的變動危機有可能波及環保行業。這其中最顯著的是,各個行業起伏會影響環保行業甲方們的付費意愿,目前應收賬款高掛對環保企業的現金流沖擊不小。
那么,困局的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行業又將走向何處?答案基本上體現在 2023 年環保行業集中出現的轉折中。
2023 年環保行業的重大轉折
本文以“轉折”為主題,是因為轉折是這一年最顯著的特征,根據全年的研究總結下來,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這些轉折正在重塑環保行業的底層邏輯和競爭格局:在上半場末端治理的主要邏輯下,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投入,環保市場的增量空間逐漸縮小,而存量市場的優化升級成為新的增長點。環保企業需要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提高效率和質量,提升服務能力和附加值。環保行業的發展歷來受到政策的強烈影響,政府的規劃、標準、補貼等都是重要的驅動因素。但環境問題的客觀真實情況,對環保產業服務質量的要求仍然迫切,環保產業正在從單純依賴政策驅動,轉向以質量驅動為核心。環保行業過去十年的高速增長有兩個大背景,一是經濟的高速增長,二是環保政策的建設,前者提供了錢,后者提供了市場。但現在這兩個大背景都在發生轉折,環保行業需要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和市場環境,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行業過去主要解決的是達標問題,這是環保產業上半場的目標,是實現基本線及格,進入下半場要站在用戶的更多維度解決問題,問題的核心痛點從達標變成了經濟、安全、便捷。嚴格來說,上半場是解決社會問題,下半場是解決業主痛點。環保行業在資本方面的表現也發生了明顯的轉變,2022 年有 14 家環保企業 IPO,而今年有明顯的縮減;此外,今年以來環保行業的并購案例也明顯減少,可見行業頭部企業對下行趨勢的預期。在早些年,環保行業受到資本市場熱捧,各類資本紛紛涌入,推動了環保行業的快速發展。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和盈利壓力增大,資本市場對環保行業的態度從狂熱回歸理性。在過去的環保市場中,大部分企業都集中在幾個大的賽道,如市政水處理、垃圾焚燒、脫硫脫硝等,這些賽道具有較大的市場規模。隨著這些大賽道的飽和和同質化,一些企業開始轉向一些小而久的賽道,這些賽道雖然規模較小,但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專業性,也能帶來較高的利潤率和持續增長潛力。在過去的環保競爭中,很多企業都采用了資源堆砌的模式,通過并購、擴張、整合等方式,追求規模效應和市場占有率。但隨著行業環境的變化,這種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環保企業需要向內挖掘更深的驅動力,通過創新、優化、協同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環保行業在發生上下半場的切換,切換的本質是上述轉折在同時且劇烈地發生。關于這些轉變,青山研究院在本年度的文章中有系統化深度的解讀,本文不做贅述,需要詳細了解的朋友,可點擊參閱以下文章:
環保行業的三駕馬車,經濟基礎、政策驅動、督察保障,目前來看都呈現出減速的趨勢,例如:
-
PPP 制度再優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但環保民營企業已經無心無力飛翔。
-
民營經濟 31 條等政策支持民營企業,而環保市場已經基本上由國企主導,直到最近還有環保集團姍姍而來。
-
監管方面,環保督察第三輪啟動,但是年初釋放的環保第三方服務機構造假亂象整治沒有看到后文。
在青山研究院這一年的調研中,我們仍然能看到,宏觀經濟的震蕩中,環保與經濟的拉扯感十分明顯。
沒有經濟的穩健增長就難有環保行業的持續發展。經濟升級帶來環保升級,經濟增長滯緩導致環保讓步。或許有人會從上述的分析中會產生悲觀,但這不是這篇文章的本意,這些分析更多的是幫助從業者更加真切地看清現狀,從而輔助判斷。2023 年是十四五的中場,也處在環保產業上下場的轉折點。在此節點,未來感和方向感尤其重要。關于這一話題,和幾位創業較早的企業家有過多次探討,從他們的談話中可提煉出以下要點:
- 當前大部分企業過度關注于企業外部因素,比業績下滑更能造成危機的是企業不在一個升級的軌道上,不在通向未來的通道上。
- 面對未來,可能真正要對抗的是企業自身的惰性。很多企業已經在上半場的發展中陷入了機制的僵化,比債務負擔更要命的是組織活力和能力的退化。不難發現,一些頭部企業對市場前沿反應遲鈍,且在上半場的工程模式中被綁在了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中。
- 資源資本驅動的慣性太強,環保企業的技術創新內涵匱乏,環保企業要想長期穩固立足,需要做實科技創新內涵。
- 很多時候大一點、小一點沒有本質的區別,更多時候是規模無序擴張導致危機,現階段穩健大于規模。
在青山之前的文章中,我們闡述過一個基本情況,即環保企業在“橫向開拓”(此處指完全跨界式橫拓)上大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手里面沒有多少牌可以打,能力模型能支撐住守住地盤已經是出類拔萃了。事實上,“縱向聚焦”幾乎是環保企業現階段為數不多的生門。如果參考國際上領先的環保巨頭,其發展過程莫不有長期的戰略聚焦,其幾十上百年的發展歷程,都是把一個領域做到極致的過程。關于“第二曲線”的專題探索,行業內多有討論,不能說沒有成功案例,但目前看到的大多案例在普適性上較弱。“縱向聚焦”建立在行業良性進化的基礎上。目前來看,盡管在環保行業從偽需求走向真需求、從中質量走向高質量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目前至少有兩個可以錨固信心的點,一是環保行業的立法已經初步完備完善,二是環保的真需求并未得到完全滿足。業績全面下滑的背后,需求的真實狀況到底如何,這里涉及到環保需求的層次:
-
第一層:做樣子
-
第二層:粗放達標
-
第三層:經濟安全便捷地達標
未來環保行業的發展基本上不會脫離這個路徑,進入下半場,行業基本上進入從第二層向第三層躍變的階段。很顯然的一個狀況是,大部分環保公司都能做到達標,但只有少部分企業能做到“經濟”“安全”“便捷”地達標。這會是很多企業要爭取的一個高地,一些細分領域的企業已經在積極響應這一個底層變革。從需求升級和產業發展的角度,未來這個演變邏輯會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出現。當真需求的聚光燈照射行業,圍繞真功夫的較量才真正開始。
針對這一話題,后續將有專題文章進行深度解讀。
求真務實永遠是最好的戰略
過去一段時間,青山研究院團隊遍歷環保行業的每一個領域上下求索,做了大量調研,寫了大量的文章,如果最終要得出一個指向,一定是:聚焦真需求修煉真功夫的高質量發展。2023 年,這個世界發生了很多事,離開了很多人,世事巨變帶給我們唏噓之余,也讓我們知道真實的可貴,千回百轉一切終究要回歸「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永遠是最好的戰略。環保產業是一個筑起現代社會運行之基的重要產業,但環保人注定是造就“碧水”、“藍天”、“凈土”的孤勇者,這個行業并不光鮮,但帶給世界光鮮是這個行業的使命。
如果需求是假的,行業發展將是一條沒有結果的路,過往的一切順境都無法復制,即使最狂熱的 PPP 模式,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場瞬息即逝的歡鬧,唯有高質量發展永恒。
2024年進入十四五后程,面對多個方面的挑戰,新的周期中如何適應新的發展邏輯,各賽道的環保企業如何做到守正出奇,這些仍然會是青山研究院 2024 年的研究重點,如您也在思考這些問題,可以加青山產業評論主編微信交流:theboss0618(張寶山 ,山西人,現居南京)

《青山產業評論》2024 年度產業行「創新的力量·案例探訪」欄目即將啟動,具體信息將于元旦后發布,請大家保持關注~


PS. 過去這一年是環保人站在產業轉折點上的特殊一年,這一年和很多企業家朋友有過非常深度的交流,其中多半朋友是在看了這份《中國環保產業趨勢洞察報告》后希望進一步交流,今年以來這份報告在行業內引發了30多場的線下研討會,在此過程中不斷有企業家、創業者以及研究機構,基于報告的實戰意義發起各種形式的交流討論,這讓我們倍受鼓舞,我們也真心希望更多致力于把環保當做長期事業去做的企業家、創業者以及高管群體能夠看到這份報告,希望能給大家思考未來發展帶去有價值的啟發。

Ξ 案例研究 Ξ
長江環保 啟迪環境 天翔環境 山東環科院 海螺環保 埃睿迪 碧水源 巴安水務 博世科 挪威傲蔻 偉明環保 重慶水務 數翰科技 蘇環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