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持續加強土壤與地下水保護,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
近年來,甘肅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土壤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不斷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扎實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持續深化農業農村環境整治,全力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全省土壤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據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土壤處處長閆進鋒介紹,為明確“十四五”總體工作思路、目標任務及職責分工,甘肅陸續出臺《甘肅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甘肅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2022-2025年)》《甘肅省“十四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甘肅省“十四五”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等,制定印發全省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工作方案、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全面落實凈土保衛戰、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有關部署要求,全省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得到進一步強化,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污染防治不斷深化,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1%以上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的原則,加強受污染耕地分類管理,落實污染地塊準入管理,有序推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確保安全利用。
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4個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工程項目均按計劃有序實施。督促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履行法定義務,深入開展隱患排查和“回頭看”工作,動態更新整治清單。
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和安全利用。持續加強農用地鎘等重金屬污染源排查整治,啟動實施10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及歷史遺留廢渣整治項目;在涉及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集中區域、安全利用類和嚴格控制類耕地集中區域的10個縣(區)執行顆粒物和重點重金屬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降低大氣重金屬沉降對耕地土壤的累積性風險。結合農用地詳查成果和土壤環境監測數據,評價分析全省耕地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在隴南9個縣(區)開展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對集中連片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途徑進行識別和污染源頭追溯。
加強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和土壤污染管控。以變更為“一住兩公”地塊為重點,聯合自然資源部門開展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指標核算,健全準入管理機制;動態更新《甘肅省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并實施監管。指導蘭州、張掖、金昌和嘉峪關等地對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開展周邊土壤環境監測。在10個行業50家典型企業及周邊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準確掌握典型行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用地土壤生態環境的影響;調查道地中藥材集中種植區土壤污染狀況,分析超標成因及土壤環境對藥材安全的影響,提升中藥材集中種植區土壤風險管控能力。持續加強對關閉搬遷企業優先監管地塊的土壤污染管控。嚴格按照初步調查質量控制要求,規范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等報告管理,建立“形式審查-技術初審-專家評審”三級評審制度,隨機抽查復核調查報告,有效提升調查報告的質量水平。2023年,全省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達到91%以上。
縣級及以上53個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 III類標準
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緊緊扭住“雙源”(即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下水污染源),兼顧“區域質量監控”,從“強基礎、建體系、控風險、保安全”著手,統籌推進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防控。在嘉峪關、平涼、武威、金昌、張掖等地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工作,推動地下水環境分區管理、分級防治。動態更新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環境監管名錄。完成18個化工園區、6個危險廢物處置場和42個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探索開展疏勒河流域地下水生態環境調查,填補全省依賴地下水型生態環境調查工作空白。
加強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規范縣級及以上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環境管理,加強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保護,在張掖市甘州區濱河、平涼市崆峒區景家莊2個市級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完成補給區劃分試點工作,全力保障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2023年,全省53個縣級及以上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水質均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地下水國控區域點位Ⅴ類水比例穩定控制在36.8%以內,“雙源”點位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十四五”以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達4234個
在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以鄉村生態宜居、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方向,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按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要求,因地制宜實施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擴容戰略,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全力打造村莊整潔優美、生態系統健康穩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
深入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印發實施年度工作方案,積極推進農村環境整治,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對2022年農村環境整治成效進行評估,抽取7個市州21個縣區共38個行政村,對24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9條農村黑臭水體進行現場評估,鞏固擴大整治成效。
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組織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進行排查,建立已建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臺賬,制定不正常運行設施整改清單,督導相關責任單位制定整改方案、明確整改要求、落實整改措施。
持續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整治。運用衛星遙感監控、無人機航拍等技術手段,開展已完成治理黑臭水體“回頭看”和新增黑臭水體“再摸排”,查驗鞏固治理成效,實施臺賬式監管。
強化監測監控。將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納入年度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方案,督促設施運行管理單位組織開展自行監測,對333套日處理能力20噸及以上設施開展執法監測;對44個10萬畝以上灌區和217個10萬畝以下中型農田灌區開展水質監測。2023年,新增完成305個行政村的環境整治任務,治理完成26條農村黑臭水體。“十四五”以來,累計治理完成79條農村黑臭水體;累計完成4234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達到26.54%。經調度,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秸稈綜合利用率、廢舊農膜回收率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持續提升。
來源:新甘肅
作者:汪蛟
責任編輯:張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