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黑臭水體 守護鄉愁水脈
來源:山西新聞網
黑臭水體治理是改善農村環境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工作。近年來,我省加快推動農村黑臭水體清零,著力解決百姓身邊的突出水環境問題,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使農村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以試點為契機
探索多種治理模式
位于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孟匠村村南的錦繡湖,是上世紀末建設的人工湖塘。因管護不力和附近居民向湖塘傾倒垃圾、排糞水,景觀湖變成了臭水坑,墨綠色的水體散發著刺鼻的臭味。不僅如此,每年汛期,錦繡湖的污水會順著渠道流入丹河。錦繡湖成了晉城市農村黑臭水體的典型代表。
2022年,晉城市入選國家首批15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以來,堅持上下左右一盤棋,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一設計標準、統一施工運維、統一竣工驗收、統一咨詢服務“五統一”要求組織項目實施。
同年,晉城市政府成立治理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全項目周期管理模式”,定期聽取工作匯報并研究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堵點、難點問題;該市生態環境局委托技術咨詢單位,對水體治理路徑進行專業評估及全過程指導,通過定期檢查、抽查和隨機檢測等方式,對施工質量進行全面監督和把關;該市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作為項目總承包單位,采用“大兵團”作戰形式,同時投入760余人次推進施工建設工作。同時,項目全程主動征詢村民意見、引導村民將廁所、污水、垃圾、保潔等事項統一管理運營,通過政府補貼、農戶付費、企業支持等方式保障管護運營經費到位。
黑臭水體的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治理。晉城市結合實際,扎實抓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開源引水、生態修復等工作,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將“死水”變為“活水”,探索出多種適合北方農村的黑臭水體治理模式,為百姓守護好鄉愁水脈。
晉城市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養護管理一處處長田紅武說:“有的項目充分銜接改廁,根據水源類型確定污水收集處理模式;有的項目根據用水需求和尾水去向,科學確定污水處理標準,緩解我市用水壓力;還有的項目盡量盤活現有集中式污水處理場站收集能力,堅持非必要不上設施的理念,嚴格控制設施數量。”
以錦繡湖為例,治理前,考慮到污水處理后將用于村莊景觀建設,便適當提高污水治理標準。治理中,項目方首先控源截污,對孟匠村與晉北社區5000人口生活污水統一收集并接入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網;然后清淤疏浚,先后清理錦繡湖原有發黑發臭底泥57600立方米,同時疏通溢流口管道75米,實現隱性污染源100%全清理;最后為錦繡湖重新補水,加之種植水生植物及相關設施,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水體自凈能力及生物多樣性。
“待到明年春暖花開時,種植的荷花、蘆葦、連翹、菖蒲等構建起環湖綠帶,小型生態濕地和浮床微景觀點綴其間,完成補水后的錦繡湖碧波蕩漾,這里必將成為市郊一景,當地群眾可以圍繞這一景觀水體,嘗試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項目經理王文兵滿懷憧憬地描繪了錦繡湖的未來。
制定整治規劃
百姓共享美麗“湖景”
2023年12月19日,記者走進呂梁市文水縣大象村,同行的呂梁市生態環境局文水分局副局長李晉忠指著一處被白雪覆蓋的深塘介紹說:“文水縣地勢相對平坦,夏季,各個村莊為了防雨防洪,在村子最低處修建了緩洪池,由于長時間無人管理,再加上傾倒垃圾,導致這些緩洪池逐漸變為影響環境的黑臭坑塘。”
雖然有白雪覆蓋,記者看到眼前的這處黑臭坑塘已經變得整潔干凈,塘體四周是修整一新的邊坡,周邊還鋪設了平整的步道。采訪中,雖然天寒地凍,但周圍仍有村民前來散步。他們告訴記者,夏季時這里有水有花,鴨子在池子里游泳、找食,老人、孩子都喜歡過來消暑納涼,過去的臭水塘成了深受大家喜愛的“湖景”。
李晉忠說,為了整治文水縣的黑臭坑塘,文水縣制定了為期5年的整治規劃,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護、后期維護”的思路,從后端截污解決污染問題。通過排污水、清淤、坡角格賓石籠砌筑、邊坡回填壓實修整、泵房建設、安裝防護圍欄和監控、邊坡植草生態修復等方法綜合整治,恢復緩洪池原本防洪蓄水的功效,村莊產生的生活污水,則通過管道輸送至劉胡蘭鎮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文水縣共有需要整治的黑臭坑塘240座,截至目前,已經整治完成84座;正在施工的41座預計2024年1月底完工;剩余的115座計劃2年整治完成,其中2024年整治完成64座,2025年整治完成51座。
太原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田晉平在參觀了黑臭坑塘整治后表示,項目通過清淤排污、生態修復,有效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配套排水泵房、排污管道實現雨污分流和污水集中處理,對消除涉及流域水環境的污染危害具有重要作用,已實施整治的部分效果顯著。建議加大實施力度,提前完成240座坑塘整治。
如今,越來越多像大象村黑臭坑塘一樣的臭水塘變為了景色一新的新景觀,百姓共享更多生態美。
全省統籌監管
目標“長治久清”
為加快推動我省農村黑臭水體清零,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省生態環境廳日前制定了《山西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目標到2025年底,我省納入國家監管范疇的196條農村黑臭水體全部實現“長治久清”,納入省級監管范疇的現有344條農村黑臭水體基本完成整治,動態推進新排查發現的農村黑臭水體有序開展治理。
《行動計劃》以黃河流域為主戰場,以基本消除面積較大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黑臭水體為重點,以實現農村水體“長治久清”為目標,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加快推動農村黑臭水體清零,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助力鄉村生態振興,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奠定基礎。
為此,我省將重點開展水體排查,建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清單,核查建立水體返黑返臭整改清單;找準污染成因,系統調查污染源,科學識別污染成因;實施系統治理,精準開展控源截污,規范開展清淤疏浚,因地制宜連通水系,逐步開展生態修復;制定實施水體巡查保潔制度,嚴格落實水質日常監測制度,促進“長治久清”。
同時,省生態環境廳建立全省農村黑臭水體監管信息庫,對農村黑臭水體實行動態更新、過程監管、核實銷號。
本報記者程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