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平湖市東片再生水廠 本報通訊員 俞佳成 攝
□本報通訊員 陳暉 梁霄
浙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對充沛優質的水資源、宜居宜業的水環境、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需求愈加迫切。
為緩解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環境質量、提升水生態品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轉型,寧波等6個浙江省國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探索出具有國內領先水平和各地特色的再生水利用實踐路徑。
“2022年水利部等六部委啟動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后,浙江積極響應,是全國試點最多的省份。省級六部門多次實地聯合督導并提出推進措施,著力打造規劃布局合理、配置方式創新、激勵政策健全的‘浙江樣板’。”浙江省水利廳水資源處處長王云南介紹。
激活第二水源
打造全國再生水利用標桿
寧波是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千萬人口計劃單列市,也是江南豐水地區的濱海缺水城市,面臨水資源供需矛盾尚存、河湖水體生態功能欠佳、平原河網水環境質量仍需改善等三重壓力。
“我們推進再生水能力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體系建設,創新提出‘網’的構建、‘量’的突破、‘質’的提升、‘管’的變革、‘技’的領先等5個‘寧波特色’,將再生水管網納入城市綜合管廊一體建設,施行‘綜合管廊+再生水管道+城市河網’的輸送模式,打通再生水利用的‘毛細血管’。” 寧波市水利局總工胡楊說。
2023年上半年,寧波再生水利用量達到1.0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66%。
打通輸配環節后,寧波全域謀劃再生水應用場景。聚賢街道智能洗車機旁,“再生水洗車”的招牌新穎吸睛,停車、掃碼、關窗,5分鐘后,車輛被清洗得干干凈凈。
“我是網約車司機,用再生水洗車,實惠、方便又環保。我推薦給了很多朋友。” 司機蔣師傅說。目前“再生水+智慧洗車”項目已累計服務超過5萬車次。
再生水分質協同
助力“世界小商品之都”跨越式發展
義烏是享譽世界的小商品集散地,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五分之一,城市生活生產用水主要依靠從周邊縣市買水,再生水利用成為保障義烏發展的關鍵一招。
“2019年,我們提出全域再生水利用的思路和構想,并于2019年年底出臺了再生水專項實施方案。”義烏市水務局黨委委員朱紅斌說。
“我們每天平均用水1.2萬噸,其中再生水超過1.1萬噸,每年置換優質自來水400萬噸,節省水費500萬元。”義烏晶澳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水系統主管范振偉說。
義烏制定“用得越多,單價越低”的“逆階梯”再生水水價機制,并要求招引企業項目優先使用再生水,同時給予水價優惠,大量企業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再生水政策帶來的實惠,使用再生水已成為新建企業的標配之一。
政企聯動發力
河長制發源地增添新亮點
太湖之濱的長興縣水環境敏感,屬于水質性缺水地區,使用再生水為打破排污限制找到了出路。
為了激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內生動力,長興聚合稅收、用電、用地等優惠政策,并結合當地行業特點,確定了主要行業再生水利用率要求。
縣水利局張祖鵬科長還替企業算了一筆賬:“取‘新鮮水’,每噸要交0.2元的水資源費和0.85元的污水處理費,而利用再生水,只要交0.3~0.5元的再生水處理費,用水成本省了一大半。”
政府投資管網泵站工程,把污水處理尾水“零成本”供給浙能長興發電有限公司,企業自行投資建設尾水處理工程,實現生產全過程不向綠水青山取一滴清水,也不向綠水青山排一滴污水。目前已累計使用再生水1億多噸,相當于10個西湖的水量。
污水再生
滋潤海島花園之城
玉環,全國14個海島縣(市)之一,淡水資源稀缺。圍繞實現GDP沖刺1000億元的城市發展需要,未來玉環年均用水總量至少需要1.1億立方米,水資源缺口較大。
“2023年7月底,大麥嶼污水處理廠二期完工,干江污水處理廠11月可以提前通水。屆時全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可達18萬立方米。”玉環市農業農村水利局局長王海濱介紹,“玉環市搭建的再生水利用數字應用場景,能展示污水處理廠的位置及再生水的管道流向和輻射范圍,打造‘從源頭到用戶’的再生水智慧管理樣板。”
傳統產業轉型
高耗水園區集聚“蝶變”
柯橋區是古越文化發源地,也是全國“十強區”之一。紡織業是柯橋的支柱產業,年產值1300億元,產能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中國輕紡城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
高耗水的產業結構決定了較高的用水需求,全區工業用水達2.3億立方米,是全省工業用水量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柯橋區從城區、集鎮到農村逐步形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管理’的全域治污體制,推行再生水利用后,可實現再生水生產企業和用水戶之間的共贏。”柯橋水務集團副總經理胡曉峰介紹,“對于濱海供水公司,以每天供應再生水18萬噸來算,全年就能節省2500萬元。由于再生水的總硬度、氯化物等指標更平穩,工業園區內的用水戶也獲得了更加穩定可靠的供水保障。”
用水指標瀕臨上限
再生水利用破解發展之困
在河網密布的濱海平原城市平湖,水資源總量和水環境承載能力雙雙瀕臨上限。
“在用水指標受限的當下,依托再生水利用模式,是為擴大企業生產規模或引進新企業騰出資源空間的最好辦法。”平湖市水利局陳宇峰站長介紹,獨山港經濟開發區內工業水廠、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并存,實現了“污水-再生水-用水企業”的水循環鏈條。
“趙家兜灌區將河水通過泵站依次進入灌溉渠道、稻田、生態溝,最后回流池塘,實現農田‘尾水’零排放。”廣陳鎮副鎮長防建仿介紹,配合數字化監測、精準灌溉等舉措,農田排水再生利用模式全年可節約用電27萬千瓦時,節約用水549萬立方米,以平湖市近20萬畝水稻種植面積測算,每年碳減排量可達4萬噸。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3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