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2023年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成效顯著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侯津剛)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國家下達的約束性指標任務全部完成;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全國第二,創歷史最低水平;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3.6%;連續兩年在黨中央國務院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評為優秀……近日,2023年全省生態環境工作成績單公布,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愿景更進一步。
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水污染防治攻堅戰聚焦重點關鍵,堅持“治管并重”,全面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和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專項行動,持續實施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推進以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潛流濕地為主的生態化治理工程,省市聯動推動太榆退水渠水污染治理。常態化實施地表水環境質量“日預警、周研判、月通報”,汛期開展24小時全天候水質監管,深入實施汾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和全省跨界斷面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建立桑干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開展水質水量聯動考核,倒逼各市嚴格落實水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提升水環境質量。
2023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93.6%,首次進入“90+”,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的年度目標。海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首次達100%。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達90%。汾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達80.9%,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為我省歷史最好成績。
空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空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大力推進“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用地”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深入推進企業污染治理,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夏季臭氧污染治理、重點行業污染治理、汾河谷地污染治理等,推動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2023年,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4.48,同比下降0.2%;扣除沙塵異常超標天后,優良天數比例為76.4%,好于國家下達我省年度目標4.9個百分點,在京津冀及周邊省市排名第2,僅次于北京;重污染天數比例為0.9%,連續三年穩定控制在1%以內。六項指標中,PM2.5、PM10、SO2、NO2平均濃度分別為37、74、12、31微克/立方米,CO平均濃度為1.4毫克/立方米,O3平均濃度為168微克/立方米,除O3外,其余5項指標較“十三五”期末均有明顯下降,其中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全國第二,創歷史最低水平,較“十三五”期末下降19.6%;SO2平均濃度穩定在十余微克,較“十三五”期末下降36.8%。
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
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事為事”,緊盯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以及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深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進一步鞏固,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實現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進一步管控,保障老百姓“吃的放心、住的安心”。扎實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推進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評估,組織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 建立優先保護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名單,保障老百姓“水缸子”安全。加快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非正常運行設施整改,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連通、生態修復” 系統治理,加快解決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2023年全省受污染耕地100%落實安全利用技術措施,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地下水環境質量長期保持穩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2.6%,較國家下達我省2023年度目標任務高出3.6個百分點。全省新增完成135個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其中國家監管45個,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