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現代咨詢
作者:吳一冬、朱容男、張恒
在“35號文”管控以及限制高風險地區政府投資類項目政策出臺的背景下,嚴控融資端和投資端,涉及12個重點地區,所在地區的國企平臺公司只可“借新還舊”不可新增債權融資,同時嚴控新建政府投資項目。
近期,全國地方兩會陸續召開,現代咨詢政策庫通過公開渠道對12個重點省份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進行收集,截至發稿日前,共收集到其中9個重點省份,分別為云南、重慶、廣西、遼寧、寧夏、天津、吉林、甘肅、黑龍江。
本文主要從經濟運行情況和目標、國資國企改革、PPP新機制、風險防范、重大項目投資、數字化等方面對各重點省份2023年工作進行回顧,并對2024年重點工作的部署做了闡述,旨在為廣大讀者進一步了解這9個重點省份經濟運行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規劃和目標。
一、2023年工作回顧
(一)經濟運行情況
1、GDP增速層面
根據統計局數據公布,全國2023年GDP增速為5.2%,略高于目標值5%。從9個重點省份GDP增速情況看,可以發現,云南、廣西、黑龍江地區是低于其目標值,其余省份均達成增速目標。在達成目標增速的省份中,寧夏增速最高,達6.6%,天津最低,為4.3%,也是唯一一個低于全國GDP增速的重點省份。

2、財政收入層面
從圖中可以發現,除了重慶沒有披露2023年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目標值外,其余省份均披露數值。8個重點省份地區中除了黑龍江省略低于目標增速外,其余均超過目標值。其中,吉林省2023年實現26.3%的增速,遠高于目標增速,成為9個省份中增幅最高的地區。

3、固定資產投資層面
從圖中可以發現,云南、廣西、天津、黑龍江四個省份沒有披露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數值,從已經披露的地區看,均低于目標增速。

綜上,從GDP、公共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增速看,整體處于穩中求進狀態。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及預期,反映出地方受債務管控,融資趨緊的影響,投資活力不夠,整體不及預期。
(二)國資國企改革
隨著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圓滿收官,各地國企改革開啟深化提升階段,在《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的指引下,規劃、制定和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從9個重點省份所披露的信息中,可以發現,有4個省份提到國企整合重組。
國有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才能穩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當前,央國企以市場化方式進行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持續在關鍵領域和戰略性產業上加大投資力度,實現國資國企改革深化提升目標。在《原創丨著力促經濟盤存量 今年國企重組整合速度驚人》一文中,闡述了2023年期間,我國國企重組整合整體處于較為活躍狀態,維持較高節奏。在一攬子化債方案逐步實施落地階段,為地方和國企平臺公司贏得了發展空間,國企平臺公司將通過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促進地方產業發展、提升企業主體信用評級、培育新質生產力、增強存量資產盤活效率。

(三)風險防范
當前全國各地區所面臨的金融風險主要來自于地方政府性債務、國企平臺公司的經營性債務、房地產領域等,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經濟良性發展,特別是“35號文”管控下的12個重點省份,經濟受到影響較大。
2023年期間,國家層面陸續出臺有效化債政策和舉措,7月24日,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首次提出,隨后超萬億元特殊再融資債券的啟動發行,萬億國債發行,以及近期各地在搶抓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儲備等。
一系列舉措表現出中央對地方及國企平臺公司的債務化解的決心。地方要嚴格落實政策,有所作為,積極爭取化債資金。如在廣西政府報告中指出,“制定實施了地方債務風險一攬子化解方案,穩妥推進地方融資平臺轉型”,深刻領悟到企業產業轉型才是債務化解的有效途徑,以實現邊發展邊解決化債目標。

(四)重大項目投資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重大項目投資是穩增長、促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也是地方國企平臺公司轉型發展的重要基礎。要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和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積極從政策資金支持領域提前謀劃項目投資,如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業、重大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以解決項目質量不高、轉化落地困難、項目儲備不足、實施緊張緩慢等問題。
在推進項目投資的同時,注重項目投資對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否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也就是常說的有效投資。不僅關乎當前的“量”,未來還要要關乎產業發展的質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

二、2024年經濟運行目標與重點工作部署
(一)2024年經濟運行目標
從9個重點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對2024年經濟增速目標設定上來看,主要分為三大指標,分別為GDP預期增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期增速、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速,并與2023年政府報告中的相應目標值進行對比。可以發現,2024年目標值的設定整體較為謹慎。
1、GDP 預期增速方面
從圖中可以發現,除了遼寧和天津是高于去年目標設定,其余有4個省份下調目標,3個省份持平。這也是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要把握好經濟增速與質量的平衡度的實際回應,也就是“高質量而非實際速度”。

2、財政收入增速方面
從已披露的數據可以發現,除了天津和吉林在財政收入增速目標設定上是高于去年的,其余有2個省份持平,3個省份下調目標。整體來看,與GDP增速目標成正相關性。

3、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方面
從圖中可以發現,除了云南和天津沒有披露2024年預期目標外,只有遼寧省持平,其余6個省份均下調目標值。相較于GDP和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設定更為謹慎。

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涉及到融資和投資兩方面,在35號文管控的影響下,地方及作為地方經濟發展重要抓手的國企平臺公司在債權融資上受阻,難以新增融資。同時,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大部分新建政府投資項目將受到嚴格限制,這也是防止“一邊化債,一邊新增”的情況發生。在這一背景下,2024年,這9個重點省份,除了未披露的2個省份外,就有6個省份下調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
(二)國資國企改革
隨著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圓滿收官,各地國企改革進入深化階段,9個重點省份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接下來的國資國企改革工作進行部署。
從圖中可以發現,在重慶政府工作報告中,除提到通過整合重組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外,重點指出要分類推進機關事業單位與所屬企業全面“脫鉤”,構建責權利明確的政企關系。這就要求地方及國企平臺公司要持續對管理模式進行重構和優化,作為一項常態化動態調整的工作去做。國企平臺公司將逐步剝離不再承擔政府融資職能,逐步退出僅作為政府融資工具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根據公開信息披露,2023年期間,全國多地國企平臺公司退出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其中,經濟強省的江蘇地區就有超200家退出,這也是大勢所趨。所以重點風險地區國企平臺公司要丟掉幻想,早謀劃、早轉型、早化債,丟掉隱性債務包袱。
天津報告中提出加快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從企業的市場生存和發展能力考慮,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管理角度支持企業市場化轉型工作。這也是國家政策所要求和支持的。
此外,重慶報告中提出加大“三資”統籌力度,通過與央企、不同層級的地方國企甚至民營企業,進行股權合作,提升國有資產管理效能、運行效率。
特別是12個重點省份地區的平臺公司,在無法通過債權融資方式實現新增融資的情況下,要大膽嘗試以股權再造方式開辟新的融資渠道,就目前來看,還是具備一定可行性的。

(三)PPP新機制
9個重點省份中有7個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是文件《關于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新機制”)鼓勵和要求的,要最大程度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建(含改擴建)項目。進一步打通民營企業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通道,真正提高民營資本的參與度。
政策的鼓勵支持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新機制要能夠落地實施。因此,地方及國企平臺公司在用好新機制時要重視幾個方面。
一、新機制要求采用特許經營模式實施,在地方政府轉讓特許經營權時,尤其是本級國企來接盤的情況,可能存在評估報告中未來經營收入預測過于樂觀而導致的轉讓價款虛高問題。價格的虛高問題或直接影響項目后期運營,帶來一定風險,如南寧市慧泊停車事件,較高的停車收費標準引發民眾不滿和社會輿論。
二、一定是聚焦使用者付費項目,且項目經營收入應能覆蓋建設投資和運營成本且具備一定投資回報,不會額外新增地方財政未來支出責任,以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
三、要熟讀、真正理解政策的每一個關鍵點,如市場化程度較高、公共屬性較弱的項目,應由民營企業獨資或控股,如垃圾固廢處理、垃圾焚燒發電、公共停車場項目;對于關系國計民生、公共屬性較強的項目民營企業股權占比原則上不低于35%,如污水處理及管網項目、收費公路、智慧城市項目等,否則項目只能是被叫停。

(四)風險防范
在2024年重點工作中,各重點省份再次提及要積極穩妥防范化解風險,依然將防范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平臺公司的經營性債務風險、房地產領域風險作為2024年度重點工作目標。
1、債務領域
2023年陸續出臺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地方及平臺公司不要誤讀為中央對地方的兜底,而是時間換空間,在為地方及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爭取更多寶貴時間。處于高風險重點省份地區的國企平臺公司要緊抓政策窗口期,統籌好融資發展和債務壓降工作。即使只能“借新還舊”,也要增強“借新”額能力,維持公司正常運轉。整體來說,最好的風險防范措施就是產業轉型,沒有更好的途徑可選擇。
國企平臺公司在做好債務風險管控的同時,地方構建起全口徑的債務風險動態監測體系同樣重要。在云南和甘肅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提及。
近兩年,地方國企平臺公司資產和債務規模增長較快,業務鏈條繁瑣且專業性不斷提高,給國資國企監管工作帶來較大壓力,且難度增大。重點在于債務領域如何有效管控,防止期限錯配給企業帶來流動性壓力和成本提升。要用好當前的數字化技術,以管資本為第一原則,分階段實施,打造出風險防范監管數字化體系,幫助監管機構解決跨行業、跨產業所帶來的監管體量和難度大等問題。
2、房地產領域
多個重點省份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繼續統籌推進保交樓、治“爛尾”、去庫存,妥善處置高風險房企和項目。對此中央層面陸續出臺重磅支持支持政策,以“真金白銀”在全力化解區域房地產風險。
2024年1月26日,住建部召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部署會,加快制定第一批房地產項目“白名單”落地,從項目入手更為有效直接。對此,重點地區中的廣西南寧、重慶等地第一時間建立起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并向地方金融機構推送第一批房地產項目“白名單”。其中,廣西南寧北投荷院項目獲得民生銀行3.3億元開發貸款,就此,全國房地產項目“白名單”第一筆貸款就此落地。
再是,近期關于房地產方面的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授信也在陸續落地,其中,重慶獲得農發行近700億元的貸款,廣西南寧獲首批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授信590億元。
最后,2月1日,三大政策性銀行繼去年12月重啟抵押補充貸款(PSL)投放3500億元后,央行再次投放PSL1500億元。繼續支持“三大工程”建設工作。

(五)數字化
2月1日,新華社發表習近平昨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實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數字化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兩年支持政策頻出,表明了數字化正與國家發展深度”綁定“。各重點風險地區也在2024年工作報告中強調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培育可匹配、提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此外,有部分省份強調支持數據要素市場試點建設,如吉林省將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試點工作。這就關乎到數據資源、資產入表的工作,在一系列重要政策出臺和支持下,數據資產入表工作得到實質性推進,1月,地方國企平臺公司正式啟動數據資源、資產入表工作,成為第一批數據資產“入表”的企業。同時,國務院國資委再次定調數據資產商業化應用屬性,明確詢價、協議等各種定價方式的原則、路徑等,助力企業數據資產加快商業化應用。

近年來,國家重要政策頻出,有支持的,如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方案的出臺,為地方和國企平臺公司指明了未來三年的發展方向和關鍵點;PPP新機制的出臺進一步規范了基礎設施建設制度,遏制和封堵新增隱性債務,促進地方城市高質量良性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據資源、資產入表,推進地方及平臺公司創新業務開展和存量資產盤活工作,提高企業資產質量和營收能力。同時,約束性政策的出臺,如“35號文”和限制債務風險高地區的政府投資類項目,旨在幫助企業逐步降低債務規模,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不能讓債務風險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