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生態環境系統緊緊圍繞“153”發展戰略,聚焦打造綠色高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圓滿完成年度各項任務目標。
2024年,根據市委市政府“保必為、調緩為、停不為”的項目編排總要求,重點圍繞生態碧水三年行動、推動重難點問題解決、環境監測應急能力提升、擴增環境容量保障高質量發展、改善環境質量5個方面,計劃實施9大類共86個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92.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5.6億元。
生態碧水三年行動
實施里運河清淤工程,對里運河部分河道進行清淤,改善里運河水質;
實施淮安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建設工程,開展“達標區”建設,對市政污水管網進行維修改造,對鄉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
實施洪澤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對洪澤湖大堤沿線片區范圍內迎水面防浪林臺和西側湖區灘地綠化植被進行改造提升,同時對清退圈圩后形成的水面和灘地進行地形整理和環境整治,建設生態濕地;
實施淮陰區農村溝渠尾水循環利用生態化改造項目,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面積約4萬畝,重點對流入南淮泗河、趙公河、張福河、二河的排水溝實施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提升入骨干排澇河道農田尾水水質。
推動重難點問題解決
實施淮安市國聯第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工程,新建處理污水規模5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1座,配套新建污水管網約6.5公里,在解放路與淮三路東南角新建規模5萬噸/日提升泵站1座,配套新建再生水管網約1.6公里;
實施金湖縣城區控源截污優化提升工程,排水管網GIS系統及城區排水專項規劃、檢測與修復,部分小區雨污分流整改、小散亂整治;
實施清江浦區新建垃圾中轉站項目,在黃碼鎮新建2座垃圾中轉站,在和平鎮新建1座垃圾中轉站;
實施盱眙縣桂五鎮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中心項目,建設2座10000立方米黑膜液態肥發酵池,建設7個聯排U型曝氣發酵池,300立方米干糞堆積發酵棚,2000米液態肥還田管網,10個50立方米玻璃鋼田間暫存池,配備運輸車、固糞施肥車、挖機、鏟車等。
環境監測應急能力提升
實施盱眙縣龍王山水庫備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工程,在龍王山水庫備用水源地內新建1座水質在線監測預警站;
實施淮安工業園區應急能力提升項目,化工園區配備應急物資,提升水帶鋪設效率;
實施漣水縣薛行循環經濟產業園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建設提升工程,建設突發水污染事件風險防控設施,對事故企業雨污排口、園區公共雨水管網、周邊河道閘控設施遠程監控和一鍵啟閉,形成污染物自動化阻隔切斷能力;
實施淮陰區水源地水質自動站監測建設項目,增配揮發性有機物自動分析儀、揮發酚水質自動分析儀、總有機碳自動分析儀。
擴增環境容量保障高質量發展
實施清江浦區臨港核心區綜合管網建設工程,新建臨港核心區內35公里市政綜合管網;
實施洪澤區洪港污水處理廠新建及清澗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新建洪港污水處理廠1座,處理規模為4萬立方米/日,清澗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規模為3萬立方米/日,洪港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約20公里,清澗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約8公里;
實施市污泥高干脫水廠擴能項目,將規模由200噸/日提高到300噸/日;
實施經濟技術開發區光伏電池生產除氟設施配套建設項目,建設一套光伏電池生產除氟設施。
改善環境質量
實施清江浦區臨港新城啟動區(一期)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項目,建設占地面積約5060平方米的生態安全緩沖區;
實施淮陰區池塘生態化改造項目,池塘生態化改造1.7萬畝;
實施淮安區污水處理廠生態安全緩沖區尾水濕地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設人工濕地及輔助配套工程、中水回用泵站、尾水提升泵站及配套管網等;
實施洪澤區三河鎮趙集村、岔河鎮濱河村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配套工程,新建1座2噸/日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1座30噸/日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