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董鑫
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黃河流域水質提升到優良水平,干流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向好,源頭、三角洲等區域生物多樣性也穩步提升。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戰略圖景正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受訪者供圖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海生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黃河流域天生“體弱多病”,要實現目標任務依然艱巨。
李海生介紹,科技創新在解決黃河流域大尺度復雜環境系統問題中尤為重要。國家黃河中心的研究成果已經助力了30個城市水體消劣達標及水質提升、18個城市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等12項重點工作,全面支撐了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
北青報:目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改善的難點在哪些方面?
李海生: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生態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黃河流域水質2023年首次提升到優良水平,干流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向好,源頭、三角洲等區域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但是,黃河流域天生“體弱多病”,面臨生態環境脆弱敏感、資源環境承載力弱、水資源水沙不平衡、水—氣—土—固復合污染、產業倚能倚重等復雜生態環境問題,協同推進流域環境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依然艱巨。
北青報: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已有兩年時間,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長江流域保護修復有哪些好的經驗可以在黃河保護上得到借鑒嗎?
李海生:在長江流域保護修復工作中,生態環境部采用“1+X”模式成立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國家長江中心),開展聯合攻關研究和駐點科技幫扶。經過長期實踐,目前已建立了長江主要污染物全時空“診”—全方位“治”—全過程“控”—全要素“保”的四大技術體系,組織66個駐點工作組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統一方法深入沿江城市一線“送科技解難題,把脈問診開藥方”,打造了科技支撐我國大江大河生態環境保護的樣板。
借鑒國家長江中心的成功經驗,在生態環境部的領導下,國家黃河中心圍繞流域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開展23個共性項目聯合攻關,并在32個城市開展駐點科技幫扶。
在聯合研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初步識別了黃河流域—區域—城市三級生態環境問題清單,初步形成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固廢等多要素“一張圖”,研發了一批流域“增容—減污—降碳”關鍵技術,立項和發布相關標準13項。
相關研究成果支撐了生態環境部有關部門水生態調查評估、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農村黑臭水體和生活污水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相關制度制定和工作實施,共為國家和地方提供政策建議34項、重要研究報告(工作方案)等178份。同時,通過駐點實現研究成果的快速落地應用,助力30個城市水體消劣達標及水質提升、18個城市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等12項重點工作,全面支撐了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
研究成果還在重點區域應用示范。比如,山西呂梁市駐點團隊針對汛期水質超標問題,采用了“水—沙—污”協同溯源治理模式,經過為期一年的治理,2023年底呂梁市歷史上首次9條河流15個國考斷面全部實現100%優良水質。
北青報: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在您看來,科技在助力黃河流域的污染治理方面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李海生:黃河流域污染治理是涉及復雜系統工程的重大科學問題,科技創新在解決黃河流域大尺度復雜環境系統問題中尤為重要,可以發揮橋梁紐帶和支撐引領作用。
通過構建“政府主導—科技驅動—多元協同”的立體化組織體系,將科技緊密嵌入管理、治理和行業中,對上支撐國家黃河生態保護科學決策,對下通過在地方駐點科技幫扶,實現國家政策措施和管理要求的快速落地,解決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上熱下冷中梗阻”的問題。
另外,近年來黃河流域自然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很多問題的深層次成因不明、機理不清,缺乏實用解決技術。通過開展跨部門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可以將零散的成果系統化,可以形成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的系統認知和科學判斷,進而攻克復雜流域系統治理的重大關鍵科技瓶頸,科技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