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認真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全面落實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三年行動,堅持以“三個一”為切入點,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全面動員鄉、村、組、戶、人,讓群眾成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主導力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火力全開”。
“大家開始集合啦,今天的主要工作是安裝管子……”隨著村里大喇叭響起,興街鎮拉孩村羅漢沖村小組的男女老少齊上陣,全力參與到村子里的“兩污”治理中來。

“建設家鄉是每個人的責任,尤其是在政策如此好的情況下,我們也想為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村民蔣仕宇說。除了蔣仕宇,村里的老人們都積極投入到農村污水治理的“戰斗”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西疇精神”。
“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晚,肩能挑能扛,手也巧,她在我們村很能干……”在興街鎮羅漢沖村上隊村小組,還有一位59歲的女村長蔣以云,村民每每提起,都豎起了大拇指。從脫貧攻堅再到如今的鄉村振興,蔣以云總是主動干,為村民們樹立榜樣。


這幾天,在雞街鄉麻栗山村也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當地村民正在積極鋪設排污管道,鋤地、和泥、清運物資,現場忙中有序。

麻栗山村小組副組長梁大貴告訴記者,麻栗山村僅有19戶人家,建設所用物資來源于鄉政府出資,黨員干部具體指導,解決難點痛點,村民的建設積極性非常高,每家每戶最少出一個人投工投勞為村子建設添磚加瓦。村里“兩污”治理項目動工前,曾組織村民“走出去”,當看到其他村子人居環境變美了、更加舒服了,羨慕之余,大家也決心變“靚”家園,積極出力,爭取早日完工。


拉孩村、麻栗山村只是西疇縣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個縮影。目前,西疇縣堅持“一機制三路徑”推動農村生活污水全域治理。凝聚群眾共建共治共享意識,把治污納入村規民約等議事制度,健全村規民約、征信達標卡、達標印章、“紅黑榜”“黑名單”聯動自治機制,做到“收干凈、擺整齊、治污水”同步治理;推進建立基層治理四級網格2079個,做到村內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日常有人監督、有人管、有人修”,實現長效化利用;在原實施“5分錢”工程基礎上,全面推行“1角錢工程”,采取財政配套資金補助,形成“群眾投入+政府補助”的運行管理保障機制。
同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在實施治理中,黨員干部帶頭干,做到“占地不補”,無償提供建設所需用地;充分發揮鄉賢能人技術優勢,村村組建施工隊,做到設施建設質量有保障。大力弘揚“西疇精神”,不等不靠,群眾主動請愿爭先干;從“花小錢辦大事”著手,精打細算,采取“投工投勞+自籌資金”建設的方式,自建自治。群眾戶均籌資投工投勞折資3000余元,自發建設“百村示范”村136個。堅持黑水與灰水同步治理,充分利用8000余口閑置和廢棄沼氣池,對糞污進行處理,干濕分離,灰水應收盡收;堅持治污與利用同步推進,確保治理后的出水達到農灌標準,用于農田土地灌溉;堅持治污與綠美同步實施,就地取材,建設小景觀、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10403個,建成省級綠美鄉鎮1個,省級綠美村莊1個,州級綠美村莊420個。

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如今的西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2022年底的22.86%提升至62.86%,力爭到2025年治理率達80%以上,以污水治理“小切口”不斷提升鄉村顏值,厚植國家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