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科院院長張建云:“科學治水”助力江蘇綠色發展
2016年11月16日 09:44:41 | 來源:新華日報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山川秀美關鍵在水,建設美麗中國關鍵也在水。”被稱為“現代大禹”的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建云院士,長期從事水文、防汛抗旱、水利水電信息化等科研工作,談及科技創新如何助力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他認為,必須抓住維系國計民生命脈的“水”做文章。
水是城市建設的基礎,是城市發展的靈魂。江蘇河湖眾多,水系復雜,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城市水環境治理與保護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城市河湖生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但也要看到,江蘇人口稠密,城鎮化率高,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城市水安全仍面臨諸多嚴峻挑戰,部分城市河湖治理工作形勢依然嚴峻。”張建云分析,主要問題體現在:有的污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湖水體,城市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的城市河流水生物多樣性減少,河流湖泊富營養化現象突出等。在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城市水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面對現狀,如何重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宜居水環境?“必須遵循城市水系統循環規律,按照水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求,系統推進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工作。”張建云建言,首先要加強相關科學問題的研究,努力在城市河湖內外源污染控制理論和技術、河湖水環境承載能力分析及河湖生態修復技術、河湖健康評估方法和指標體系、水資源優化配置理論等方面取得創新突破。同時,嚴格控制污染,創新灌溉與施肥技術和管理,減少周圍面源污染等。
張建云認為,著力打造海綿城市,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有助于構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籌、水流通暢、環境優美、科學管理”的城市水利保障體系。此外,應推進城市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改善河湖水動力條件,提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
近年來,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承擔了大量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的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該院在研究中充分吸納“動”對改善水環境水生態的特殊功效,提出適用于我國東部平原河網地區的“活水自流工程+污泥固化處治”治理城市水環境的創新理念和方法,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張建云展望,進入“十三五”之后,江蘇將更加積極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大力推進水環境水生態治理與水安全保障等研究,“美麗江蘇”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