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眼里一無是處的污泥在這里成了“寶”,可以供熱、發電、成為水泥原料
來源 : 錢江晚報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燕平 通訊員 朱將云
工業企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產生的污泥,哪里堆放、如何處理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難題。在紹興柯橋區,由于印染企業眾多,污染排放經過處理后仍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污泥,當地政府部門也格外頭疼,印染污泥外運處理一度成為無奈之舉。
為解決工業污泥的出路,2018年,浙能集團在紹興市柯橋區濱海工業區成立了浙江浙能濱海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簡稱濱海環能),主要經營污泥清潔化資源利用和熱電項目的開發、建設、維護、管理等,別人眼里一無是處的污泥,在這里成了“寶”。

浙能濱海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外景 朱將云/攝
每天能“吃”2500噸
污泥全身成了“寶”
濱海環能瀕臨錢塘江出海口,雖然是一家污泥處理企業,但廠區卻建設得像一個花園。一根100米高的方型煙囪高高聳立,成為了公司的標志性建筑。一臺45米高的高溫高壓循環流化床污泥焚燒鍋爐,外觀紅、灰相間,顯得格外耀眼。
“這臺鍋爐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單體污泥焚燒鍋爐,設計的污泥處置量達到2500噸/天。”濱海環能負責人介紹說。也就是說,這臺鍋爐理論上每天能“吃”掉2500噸污泥。
據了解,自2021年4月25日投產以來,截至4月9日,濱海環能已累計“吃”掉超116萬噸污泥,相當于紹興當地同期產生的污泥總量的三分之一多,有效解決了印染企業污染物排放的出路問題,成為柯橋區印染集聚升級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
這些污泥與煤炭按8:2的比例混合后入爐焚燒,焚燒過程中加熱水產生的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機組發電后,一部分匯入熱力管網向周邊企業供熱,一部分輸送至本公司蒸汽干化機對印染污泥進行干化。焚燒后產生的灰和渣則分別被輸送到灰庫和渣庫,成了水泥的原料。

浙能濱海環保能源公司集中控制室 朱將云/攝
記者看到,與鍋爐相連的有兩條長長的全自動傳輸帶,一條從泥倉輸送經過干化的污泥到鍋爐內,另一條從煤倉輸送已被破碎的煤炭到鍋爐內。傳輸帶的長度各有300多米。
“去年一年,我們公司共為周邊企業供汽41萬噸,發電1.3億度,共處置污泥53萬噸,產生灰渣僅9.5萬噸,污泥減量超過80%,而且灰渣均裝車外運至水泥制造企業充分循環利用。”陪同記者參觀的濱海環能工作人員介紹說。
據了解,在濱海環能投產之前,由于當地污泥處置能力有限,工業企業污泥處置價格一直呈上漲趨勢,發展受到一定制約。而在濱海環能正式投產后,不但逐步穩定了處置價格,增加了企業污泥處置的有效途徑,還實現了柯橋區存量污泥消庫清零和增量污泥日產日清的目標,為紹興市打造“無廢城市”貢獻了重要的力量。
脫硫脫硝除塵還除臭
污染物實現超低排放
可能有人會擔心:工業企業排放的污泥中難免有各種有害物質,污泥焚燒后,會不會產生各種有害氣體和灰塵?
其實,這些擔心,在濱海環能規劃建設之時就都已經考慮到了,因為污泥在鍋爐中焚燒過后,要先后經過脫硝、除塵、脫硫以及除臭處理,最終的煙氣污染物排放要全部達到火電廠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標準。
所謂超低排放標準,就是煙氣經過環保設施處理后,排放時煙塵含量低于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含量低于3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含量低于50毫克/立方米,遠低于國家對于重點地區火電廠燃煤機組規定的排放限值(煙塵含量低于2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含量低于5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含量低于100毫克/立方米)。
怎么做到的?
以除塵為例,現場布袋除塵器高約20米,整個除塵系統共六個除塵模塊、約2400個布袋,過濾面積達1萬平方米,煙氣經過除塵系統處理后,除塵率可達到99.9%以上。
還有脫硫裝置,采用石灰石-石膏脫硫法。經脫硝、除塵后的煙氣要先后經過兩級吸收塔,七層噴淋層,兩層除霧器,一層管束式除塵器。石灰石漿液分層從上往下噴淋,煙氣從下往上移動,通過化學反應,將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吸收進石膏,完成脫硫,整個吸收塔系統的脫硫效率可以達到96%以上。
這一超低排放標準不但低于《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排放標準》,而且,濱海環能也成為國內首個投入運行的高比例污泥焚燒超低排放發電項目。
為了降低煤炭消耗,濱海環能設計干污泥與燃煤以8:2的重量比例放爐焚燒,最低焚燒比例甚至可達9:1。就是在這樣低比例摻燒煤的條件下,鍋爐仍能保持穩定運行,煙氣排放達標。
“煙囪離地30米的地方安裝了環保在線監測裝置,實行全天24小時監測,檢測數據實時上傳浙江省污染源自動監控信息管理平臺,一旦超標就會被記錄追查,接受環保實時監督。”濱海環能工作人員介紹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