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對話:水的可持續價值
2024(第六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暨三峽環境科技大會特設專題論壇“江城對話:水的可持續價值”于2024年5月25日下午順利舉行。本次論壇聚焦“水的可持續價值”,采取“臺上嘉賓對話、關鍵話題大屏展示、臺下聽眾互動”三位一體的形式,由清華大學劉會娟教授主持。
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城科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會長曲久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城科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副會長、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邵益生,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秀鐘書院院長胡洪營,城科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副會長、中持水務技術委員會主任、中關村漢德環境觀察研究所理事許國棟,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作為特邀嘉賓參與對話討論。
(會議現場)
曲久輝院士主持對話環節,圍繞“核心價值、價值實現、科技支撐”等關鍵詞向各位嘉賓提出問題并熱烈討論。
江城對話:水的可持續價值
針對水的最核心價值以及如何實現問題,邵益生研究員認為水的多重特性決定了水多元的功能,多元功能決定多元的價值。下一步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正確認識水的價值,關注如何讓水的多元功能多元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許國棟主任認為水的價值應該包括安全、資源以及社會文化三方面價值。曲久輝院士則認為水最核心的價值就是生存價值,而在水的生存價值和發展價值是否矛盾以及如何平衡問題中,王建華院長認為水的生存價值首先是對人的生存價值,其次是生物多樣性的生存價值,其關鍵是平衡生態用水與生產用水之間的關系。
曲久輝院士進一步提出水的生態服務價值非常重要,人是決定生態服務價值好和壞的主要因素。胡洪營院長認為主要決定因素一個是量的大小,另一個是生態融合性,其關鍵仍是水質問題。任洪強院士建議圍繞基礎、技術、社會、自然四方面構建水質工程學來討論水質風險控制,并認為人類活動仍是導致水質服務價值喪失的核心。
對于水的可持續價值如何量化問題,王建華院長建議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一是水循環本身的可持續性,二是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三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性。通過算賬、閾值、補采平衡等方式進行量化。同時認為現有的水資源規劃在應對氣候變化影響時仍相對保守和傳統,科技創新成果融入到政府決策制定中時效性不足,因此,科技、產業與政府的相互融合仍需推動提升。
此外,針對海水淡化存在的缺陷問題,許國棟主任則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海水淡化必將大行于天下,最大差別是社會理念。曲久輝院士則認為最大的缺陷是海水使用的目標和方式不夠多樣化、不夠靈活,我們需要克服技術障礙、心理障礙和社會障礙。
最后,城科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副會長、北控水務集團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李力從科技對水可持續利用價值提升的貢獻問題引申到中國水工業如何推動發展。邵益生研究員明確強調未來水工業有非常大的廣闊前景,最主要的根本仍然是明確社會和生態環境需求。
(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依次為:曲久輝、任洪強、邵益生、胡洪營、許國棟、王建華)
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水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聶波,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長江生態環保集團董事長王殿常,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汪華林在臺下先后參與互動交流。
(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依次為:聶波、王殿常、汪華林、李力)
本次對話產生了新穎而充滿挑戰的觀點,新奇而充滿智慧的思想,還有深刻而面向未來的思考,值得我們每個人進一步深思和探索。同時也讓大家對“水的可持續價值”這一可持續性話題的下一次對話充滿了期待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