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學者應邀出席第十屆世界水論壇“2024長江文化南京對話——世界水論壇特別對話會”
新聞網訊(通訊員林宏)“2024長江文化南京對話—世界水論壇特別對話會”于5月22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第十屆世界水論壇期間舉辦。會議以“共創和諧水未來:文化作為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為主題,就如何應對當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的倫理挑戰、文化作為促進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等議題展開討論。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應邀出席該會議并發表了《“水”與人們的內在精神秩序及其時代價值》的演講。
傅才武認為,對水的利用和管理構建了早期人類文明內在的精神秩序,是推動人類社會組織化演遷的動力源泉。人類文明早期階段,經由“治水”的社會組織需要達到早期國家形態,形成族群政治經濟共同體。長江中下游豐富的水資源和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在10000年前孕育了全球最早的稻作農業,引發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次浪潮,同時經濟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經過藝術、文學和宗教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轉變為族群內在的精神秩序,積累而成族群的文化性格。進入中古社會,基于農耕社會經濟結構與大眾意識形態等約束,即便是具有無上權威的中國古代帝王,也需要通過祭祀黃河、長江、淮河等水神,才能獲得統治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
水與先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建立起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自然哲學、“民本”政治倫理和“樂水樂山”處世方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支柱的道家,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哲學觀,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將水賦予道德的屬性;中國另一位思想家荀子提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民本思想”,影響中國社會數千年之久。
傅才武表示,數千年來正是由水滋養和運行的大自然的“慷慨贈予”,讓全球人口數量從一萬年前約500萬人口,增長到現在超過80億人口。既帶來了人類文明的無比繁盛,也讓地球生態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時至今日,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經面臨“極度”缺水的困境,并還將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而加劇。
傅才武強調,面對當前人類社會的水資源困境,人類社會需要重拾中華民族維持著五千年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這是一種與人類工業革命以來所形成的“人定勝天”的“強人類中心主義”相對應的“弱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既發揮人類理性力量,又適度開發利用自然、避免自然力量“反噬”的結構性生態文明觀。我們在這一觀念下強化政府、社會和學界的緊密合作,尤其要在建設可持續的大河流域包容性文化上,充分發揮水文化作為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推進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步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主持本次特別對話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助理總干事莉迪亞·布里托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法、政策與科學中心主任、鄧迪大學教授約翰·羅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自然科學高級顧同穆建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長彭靜,河海大學教授張兵,全球水博物館聯盟副主席、印度生命之水博物館館長薩拉·艾哈邁德,土耳其外交部環境與水資源參贊西姆拉·奧茲卡亞,菲律賓科技部第十一地區主任安東尼·薩勒斯,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代表等出席會議。
據悉,世界水論壇是目前水領域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盛會,第十屆世界水論壇由世界水理事會與印度尼西亞政府于5月18日至25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聯合主辦,11位國家元首級代表出席,來自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官員、專家共約5萬人參加。本屆論壇以“水促進共享繁榮”為主題,圍繞水安全與繁榮、人類與自然用水、減災與管理、治理合作與水外交、可持續水融資、知識與創新等議題舉辦多場對話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