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深圳首批近零碳排放示范建筑“生物圈三號”綠電占比85%,每年降碳超過800噸
深圳新聞網2024-06-19 01:43

05:09
深圳新聞網2024年6月18日訊(記者 姚嘉惠 翁瑞峰)在浩瀚的藍色星球上,人類一直在尋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深圳,這座充滿活力與創新的城市,正以其獨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著綠色低碳發展的無限可能。深圳首批近零碳排放示范建筑——大梅沙“生物圈三號”基地,作為綠色低碳發展的前沿陣地,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關注者的目光。

與“綠”同舟,啟航深圳高質量發展中的“生態特色”
2022年初,大梅沙“生物圈三號”正式啟動全面升級改造,從一座近零能耗的辦公型綠色建筑,華麗轉身為集碳中和理念于一身的實驗園區。這一轉變,不僅標志著其功能定位的升級,更承載著對未來綠色生活方式的探索與實踐。
大梅沙“生物圈三號”總負責人姜浩,在談及“生物圈三號”的命名時,透露了其背后的深意:“‘生物圈一號’,是賦予我們生命的地球母親。‘生物圈二號’,雖是一次未竟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可持續生態圈實驗,但留下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而‘生物圈三號’則是我們在中國雙碳目標指引下,對可持續社區綜合解決方案的一次勇敢嘗試。”
在硬件改造的基礎上,園區以“讓生活更美好”為核心,把可持續概念從理念、技術擴展到社會生活,面向公眾,引領“碳中和”成為普通公眾的日常的行為方式。

姜浩分享道:“2023年,園區吸引了大量訪客,他們通過參與園區組織的各種活動,逐漸從陌生變為熟悉,成為了園區的‘圈友’,與園區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熱衷于探索昆蟲奧秘的孩子,還是喜愛自然的寵物狗,或是熱愛插花藝術的創作者、熱愛舞蹈的退休教師,乃至熱心公益事業的鯨類保護者,每一位訪客都帶著自己獨特的故事,共同書寫著大梅沙‘生物圈三號’豐富多彩的歷史篇章。”
微電網:跳動的綠色心臟
在“生物圈三號”的改造工程中,能源系統的技術革新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產、傳、配、儲”一體化的微電網系統,它不僅優化了能源生產與分配,還巧妙地解決了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問題,避免了“棄光棄風”的能源浪費現象。通過儲能技術的介入,多余電力得以妥善保存,確保了電能輸出的平穩與高效。
技術進步無疑是實現節能減排的關鍵。以建筑領域為例,《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顯示,2018年建筑行業運行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費的21.7%,碳排放占比高達21.9%。鑒于此,減少建筑行業的碳足跡對于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而技術革新,則是這一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驅動力。
“生物圈三號”的微電網系統,作為其核心技術之一,默默地詮釋著對碳中和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堅定實踐。充分利用深圳地區的豐富日照條件,園區在其建筑頂部安裝了超過8000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板,實現了大規模的太陽能轉換與利用。據估計,這些光伏板每年可產生71.06萬瓦時的清潔能源,足以滿足大梅沙“生物圈三號”約85%的電力需求。姜浩自豪地表示:“我們的綠色電力比例從17%躍升至85%,同時,建筑能耗減少了60%,預計年度發電量是改造前的三倍。”

樓頂光伏板
為了進一步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生物圈三號”部署了400多個智能電表,實現了園區內各個區域用電情況的實時監測。結合用戶用電模式,園區實行了精細化的智能管理,有效降低了整體能耗。
值得一提的是,微電網系統的核心優勢在于其先進的模型算法。該算法基于歷史數據和用戶行為,通過深度機器學習,能夠精準預測未來的用電需求,并結合天氣、溫度等多重因素,前瞻性的調整發電計劃。系統通過綜合分析,制定出最經濟的供電方案,充分展現了微電網系統的智慧與效能。
簡而言之,通過“峰谷電價”機制,系統在夜間低谷期為儲能設施充電,在白天高價時段優先使用存儲的綠色電力,這一策略不僅大幅削減了電費支出,也極大提升了綠色能源的利用率。姜浩總結道:“智能微電網的綜合調控,不僅促進了能源的有序流通,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更為園區的可持續發展鋪就了堅實的基石。”
可持續設計:綠色空間的全方位演繹
踏入這座建筑,便置身于一個全方位體現100%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綠色空間。從外觀到內部結構,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低碳設計的精妙。雙層玻璃幕墻與鋁制遮陽系統相結合,不僅賦予了建筑現代感十足的美學外觀,更在實用性上大放異彩。遮陽板上分布的不規則方形孔洞,如同自然界的濾光器,既能確保15%的透光率,讓室內充盈著溫暖的自然光,又能有效阻擋過量陽光直射,減少空調能耗。此外,遮陽板與玻璃幕墻之間形成的獨特雙層構造,利用“煙囪效應”原理,促進冷空氣自下而上流動,熱空氣從頂部逸散,顯著增強了建筑的自然通風性能,據項目負責人姜浩透露,這樣的設計可實現高達60%的實際節能效果。

鋁制遮陽系統
在大梅沙“生物圈三號”,竹材被廣泛應用于室內裝飾,成為綠色設計的一大亮點。會議室的墻面、門以及辦公家具,皆選用竹制品打造。姜浩解釋,竹子是一種極佳的生態友好型建筑材料,它重量輕、強度高、紋理美觀,觸感溫潤,更重要的是,其生長周期短,只需3-5年即可成熟,且在使用壽命結束后,材料可完全回收再利用,完美契合循環經濟的理念。

竹制品家具
報告廳的設計更是獨樹一幟,將廢棄易拉罐與工業廢鋁創造性地融合,制成了一種名為“發泡支撐泡沫鋁”的新型環保材料。這種材料不僅具備100%可回收性,而且集輕量化、耐高溫、優異的隔音效果于一身,成為了綠色建筑的典范之作。姜浩滿懷激情地分享,正是得益于這些創新的建筑技術和環保材料的應用,“生物圈三號”在節能減排、降低碳足跡、促進資源循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生動詮釋了可持續發展的真諦。

環保材料建造的報告廳
黑水虻:廚余垃圾的“分解者”與“減碳超能力者”
在園區的一隅,緊鄰食堂的黑水虻工作站雖僅占地70平方米,卻隱藏著驚人的廚余垃圾轉化秘籍。這個小巧的工作站,日均能吞噬高達200公斤的廚余垃圾,不僅實現了園區廚余垃圾的100%就地資源化,更成為綠色循環體系中的關鍵一環。據項目負責人姜浩介紹,“這些勤勞的小蟲,一年間相當于減少了64.7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其效果等同于種植了647棵樹木。”這就是被譽為“減碳超能力者”的黑水虻,它們正以微小之軀書寫著環保新篇章。

黑水虻
黑水虻,一種外表看似普通卻身懷絕技的腐生性昆蟲,憑借其強大的繁殖能力、廣泛的食性和低廉的飼養成本,在全球資源昆蟲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盡管它們與常見的蒼蠅外形相似,但兩者實則迥異。無論處于幼蟲還是成蟲階段,黑水虻性格溫和,不攜帶病原體,也不會傳播疾病,堪稱環境友好的典范。
別看黑水虻幼蟲身形嬌小,它們卻是名副其實的“饕餮大胃”。從初生時的1毫米成長為17毫米的過程中,一只黑水虻幼蟲能夠吞食比自身重20萬倍的食物,在短短8天內體重暴增4000倍,以一種更為環保低碳的方式,將廚余垃圾轉化為高價值資源,展現了驚人的轉化效率。
更令人驚喜的是,黑水虻幼蟲的消化過程還意外催生了優質有機肥料。在消化廚余垃圾的同時,它們排出的糞便富含營養,是絕佳的天然肥料來源。
屋頂花園:有機堆肥的“超級消費者”與生命樂園
坐落于大梅沙“生物圈三號”園區的樓頂,一片廣闊的綠色天地正默默履行著有機堆肥“超級消費者”的角色。這片占地近12000平方米的屋頂花園,通過巧妙結合黑水虻的蟲糞與綠化廢料,創造出營養豐富的有機腐殖質,不僅為園區內的園林帶來蓬勃生機,更惠及了周邊共建的多個花園。

踏上樓梯,步入樓頂,眼前展開的是一片蔥郁的“綠色海洋”。園區負責人姜浩的話語中滿含深情:“我們在此心懷對自然與生命的無限崇敬,全心全意構建一個生物多樣性繁榮的生態系統。”這片屋頂花園,既是視覺上的享受,也是生態奇跡的真實寫照。它幾乎覆蓋了整個屋頂,面積達12000平方米之巨,被巧妙劃分為沙漠植物區、香草區、固碳試驗區、堆肥區及家庭種植區,匯聚了近120種植物與超過10種傳粉昆蟲和動物,共同繪就了一幅生動的生態畫卷。

屋頂花園不僅充當著城市的綠肺,為昆蟲和鳥類提供了安全的棲息之所,同時也是園區與社區居民共享的自然教育平臺。除了屋頂的綠色寶地,大梅沙“生物圈三號”園區內外還精心培育了多處花園,栽種本土寄主植物與蜜源植物,如300平方米的蝴蝶花園和100平方米的地帶性植被區,種植了超過20種蝴蝶寄主、蜜源植物及地帶性灌木和草本植物,構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自然網絡。
在這片充滿活力的綠地上,有機垃圾堆肥產物找到了理想的歸宿,成為生態循環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花園嚴格遵守生態原則,杜絕使用化學殺蟲劑與除草劑,而是創造性地設置昆蟲屋與蚯蚓塔,為小動物們提供了一個溫馨的家園。
姜浩強調,“可持續生態創新”不僅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更是對自然生態的崇高敬仰與對生命自由的不懈追求。“我們希望,通過總結‘生物圈三號’的實踐經驗,提煉出一套可復制、可借鑒的鹽田模式,使之成為鹽田區乃至整個深圳、廣東甚至全國在碳中和道路上的閃亮名片,共同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如今,園區每年減少的碳排放量已超過了800噸,為實現綠色低碳的未來愿景做出了積極貢獻。
大梅沙“生物圈三號”,正逐漸成長為一個自然和諧、充滿溫情的社區,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故事。來源:深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