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
央視《新聞聯播》
聚焦蘇州海綿城市建設
昆山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獲得央視點贊
近日
在2023年江蘇省海綿城市
聯盟年會暨海綿城市高質量發展論壇上
昆山14個項目
獲評2023年度江蘇省海綿城市優秀工程案例
數量位列全省同類城市第一
其中
3個項目獲得一等獎
6個項目獲得二等獎
5個項目獲得三等獎
2023年度江蘇省海綿城市
優秀工程案例獲獎項目名單
(昆山市)
一等獎
一等獎
●趙厙地區安置房S02地塊(金熹園)項目景觀綠化工程
●昆山市公共衛生中心配套景觀綠化工程
●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南校區建設工程
二等獎
●小橫塘教堂周邊海綿優化工程
●花橋312國道南側、外青松公路西側地塊綠化景觀提升工程
●昆山高新區茗景苑A、B、C區組團沿河西側景觀提升工程
●昆山巴城祖沖之路東臨湖路南側地塊項目大區
●巴城鎮湖濱路東側S1地塊商業用房、S2地塊住宅用房項目
●昆山高新區博士路(古城路—博雅路)道路改造工程
三等獎
●廟涇河中央水廊(一期)一標
●2020年綠地系統海綿優化工程
●江南安康里
●昆山市花橋老鎮區門球場公園建設工程項目
●昆山雞鳴塘市民休閑廣場一期(西區)項目工程
2009年起,我市引進國外先進的治水理念,2016年成為江蘇省首批海綿試點城市,2022年5月,通過競爭性選拔,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實現由“試點”向“示范”的全新跨越。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海綿項目超600個,涵蓋道路交通、公共建筑、住宅小區、公園綠地等多個類型。

快來認識下
這14個項目吧
↓↓↓
01
趙厙地區安置房S02地塊(金熹園)項目
景觀綠化工程

項目位于高新區,占地面積7.2公頃,其中地下車庫面積占比超過80%。因地制宜運用了生物滯留池、植草溝、雨水蓄水池等海綿設施,創新性地將地庫頂板虹吸式排水系統與雨水滯留池排水層相結合,解決了地庫覆土深度不足難以設置滲透型海綿設施的問題,為同類型項目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思路。


02
昆山市公共衛生中心配套景觀綠化工程

項目位于巴城鎮,規劃用地面積約2公頃。東側區域雨水經過建筑及場地雨水管網進行收集,最終排入東側停車位下蓄水模塊內,經設備處理后用于綠化澆灌及場地沖洗。西側雨水根據場地豎向就近匯入場地內人工濕地、滯留池、下凹式綠地等海綿設施,經過綠色海綿設施處理后,排入西側河道。


03
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南校區建設工程

項目位于高新區,占地面積3.72公頃。項目在建設初期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建筑及景觀設計中,采用下凹式綠地、垂直綠化、透水鋪裝和雨水花箱,實現雨水的源頭控制;采用景觀濕塘和蓄水模塊,實現雨水的末端調控。構建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美觀與功能相協調、綠色與灰色設施聯動的校園海綿體系。


04
小橫塘教堂周邊海綿優化工程

項目位于開發區,總占地面積9.05公頃。以全徑流地表控制為目標,通過對地表徑流的分析,設置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濕式草溝等生態海綿基礎設施,用于雨水的滯蓄與凈化。在地表徑流不大的綠化區域,增設滲溝,增加綠地中雨水下滲的能力,同時達到凈化目的,凈化后的雨水排入中央水體進行調蓄。


05
花橋312國道南側、外青松公路西側
地塊綠化景觀提升工程

項目位于花橋經濟開發區,占地面積約5.54公頃。在強調社區服務功能和運動特色的前提下,按照綠色、循環、低碳以及低影響開發的理念來處理地形,在場地原先存留的池塘基礎上,優化岸線與土壤,打造一處生態濕塘,不僅形成了形態優美的景觀并且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


06
昆山高新區茗景苑A、B、C區
組團沿河西側景觀提升工程

項目位于高新區,東臨錦淞路,南臨美豐路。通過沿河綠地海綿化改造重構雨水系統,既徹底解決了老舊小區雨污分流系統質量不高的問題,削減入河污染,又解決了老舊小區雨水管設計標準低、強降雨時易積水的問題,創新性地改善了老舊小區人居環境及河道水體環境,取得了較好的運行效果。


07
昆山巴城祖沖之路東臨湖路南側地塊項目大區

項目位于巴城鎮,占地面積約8.34公頃。項目將雨水直接利用與間接利用相結合,充分利用綠地滯留凈化雨水,優先采用源頭控制措施,通過分散化、小型化、低成本的生物滯留設施,盡量在源頭凈化、收集和利用雨水。并在終端設置雨水回用系統,雨水經處理后用于綠地噴灌、道路澆灑和車庫沖洗等。


08
巴城鎮湖濱路東側S1地塊商業用房
S2地塊住宅用房項目

項目位于巴城鎮,占地面積約12.82公頃。項目融合低投入、低維護、低影響開發理念,用景觀賦予海綿設施藝術美。優先采用分散化、小型化的海綿設施從源頭凈化雨水,同時在末端設置雨水回用池,雨水經處理后用于綠地噴灌和道路澆灑,實現場地雨水的凈化、收集、滯蓄和再利用。


09
昆山高新區博士路(古城路—博雅路)
道路改造工程

項目位于高新區,占地面積約7.9公頃。項目采用全過程徑流控制策略,在昆山率先采用中分帶下凹空間,實現對雨水的源頭控制。結合雨水管網末端,改造建設雨水濕地,在增加水面面積的同時,豐富景觀效果,提升廟涇河水生態環境質量,打造了一個可持續自然積存、滲透、凈化的健康生態系統。


10
廟涇河中央水廊(一期)一標

項目位于高新區、巴城鎮,海綿設計總面積為19.08公頃,是昆山“七橫四縱”生態廊道中東西向重要的生態廊道。項目以整合活動配套、可及性連接、生態提升為主要建設策略,著重于森林結構重建,提高自然廊道整體生態品質。項目立足于重塑廟涇河周邊穩定的生物結構層,豐富物種多樣性,改善生態系統功能,提升區域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11
2020年綠地系統海綿優化工程

項目主要包括吳淞江&金沙江路入口景觀提升工程以及烏江路小游園景觀綠化工程海綿城市設計子項工程。項目以生態建設為目標準則,采用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雨水濕塘等分散式海綿設施,實現地表徑流總量控制、減少雨水外排、徑流污染物控制以及水體生態環境改善的目標。


12
江南安康里

項目位于高新區,總占地面積為9.86公頃。運用雨水滯留池、下凹綠地、雨水蓄水池等源頭海綿技術,將海綿設施與小區景觀環境完美融合,將地庫頂板虹吸式排水系統與雨水滯留池、下凹綠地等下滲型海綿設施相結合,對解決大面積地庫設置滲透型海綿設施困難的問題,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13
昆山市花橋老鎮區門球場公園
建設工程項目

項目位于花橋經濟開發區,總占地面積2.64公頃。以“花望里,幸福田”為主題,同時將“滲、滯、蓄、凈、用、排”的建設理念融入其中,著力打造一座“會呼吸”的綜合性公園。園內設置門球場和綜合服務建筑,進一步完善老鎮區戶外健身的配套功能,同步建設的地下車庫又可緩解老鎮區停車位緊張的問題。


14
昆山雞鳴塘市民休閑廣場一期
(西區)項目工程

項目位于花橋經濟開發區,總占地面積2.24公頃。在保障周邊社區居民活動需求的基礎上,將治水新理念與城市開發建設相融合,實現雨水資源化和生態化管理。設置了調蓄池、下凹式綠地、生態濕地等生態處理設施,不僅改善了城市水生態環境,還帶來了綜合生態環境效益,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山水入城、人文薈萃
回歸自然,貼近生態
讓昆山這座“海綿城市”變得更智慧
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我們
更舒適、更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