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創 · 道 · 薈”論壇暨清研環境成立十周年慶典活動圓滿舉行
中國發展改革2024-07-22 17:44
2024年7月20日,首屆“創 · 道 · 薈”論壇在深圳華僑城洲際大酒店圓滿舉行。本屆論壇以“創新·創業·創變 催生新質生產力”為主題,來自多個行業和領域的科技企業家、專家學者、行業平臺公司管理者、投資孵化機構管理者等200余人參加了本次論壇,共同探索科技成果轉化之道,謀劃科技創新企業持續發展之策,催生新質生產力。同期,清研環境舉行了公司成立十周年慶典活動。

本屆“創 · 道 · 薈”論壇由清研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力合科創股份有限公司主辦,深圳市力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嶺南生態環境創新聯盟及清華大學創領工博科協深圳創領工博之家協辦。
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教授,桂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敦球教授,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終身教授Max Dohmann,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凱軍教授,深圳市力合科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賀臻,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院長左劍惡教授,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袁志國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馮玉杰教授,桂林理工大學前校長解慶林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尹篤林教授,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總院總工程師鄭興燦,深圳金達環境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小沁,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萬年紅,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黃鷗,國家卓越工程師、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總工程師宋神友,昆山市水務集團董事長張磊,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磊,武漢創新產業研究院院長助理劉維華,深圳市環水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立三,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五院總工程師熊建英等具有卓越成就的專家學者、科技企業家、行業平臺公司管理者和投資孵化機構管理者出席了本次論壇。

清研環境董事長劉淑杰代表活動主辦方發表致辭,對嘉賓和參會代表表示了最熱烈的歡迎。劉總表示:“創·道·薈”論壇旨在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要素,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創新、創業、創變來催生新質生產力,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現實力量。我們希望搭建開放、包容、互惠的交流平臺,讓每一位參與者都可以與專家進行思想碰撞,從而找到靈感,獲得啟發,實現自我價值。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前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科技教育委員會主任劉偉強先生在致辭中提到:科研成果、領軍人才和金融資本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科技創新的特色。清研環境和力合科創集團的成功上市體現了社會對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科技創新模式的認可,也是清華大學服務深圳特區發展的一個成功案例。
本屆“創·道·薈”論壇設置了“戰略與機制”、“人才與技術”、“企業家實踐”、“場景交互、群策群力”以及圓桌對話環節,13位專家學者在論壇上作了主題報告,分享了自己對學術前沿與行業洞察的真知灼見。
戰略與機制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凱軍教授以“技術創新途徑與選擇”為題進行了主題發言。他表示:公共服務事業行業在“新質生產力”和“AI”的發展驅動下,產業未來已初見雛形。在當下復雜的環境下,水處理行業要圍繞新的技術平臺,培育生態的鏈接,這是顛覆性技術發展的路徑;企業自身,要考慮企業的運營方式,圍繞某細分領域進行生產要素重新投入。

深圳市力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賀臻先生帶來了題為“從書架到貨架——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主題演講。他表示:科技成果的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環節。一個很好的商品,通過作品到樣品,到產品,到一個優秀的商品,才能真正完成一個從書架到貨架的全過程。力合科創通過“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產業鏈”和“陪跑、領跑、接力跑”把技術、人才、資本和產業的應用場景等創新要素深度融合,通過科技成果的轉化,企業的孵化到產業的催化,形成整個科技創新的生態和體系。同時圍繞“新材料產業、數字經濟產業”培育自己的企業,形成了“力合四鏈三跑雙一流”的發展體系。
人才與技術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院長、環境與生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左劍惡教授帶來了“高校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探索”的主題分享。他表示: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注重工程碩士/博士的培養,通過搭平臺、建模式、立項目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工程實踐能力。目前,學校已經和外部企業、事業單位或科研單位等共同建立215家創新實踐基地、協同育人基地等平臺,并成立了創新工程教育平臺;建立了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的基地實踐課程、交叉創新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組成的“三進階”的實踐課程體系;與華為、騰訊、鵬城實驗室等企業或平臺建立了多個校企合作項目,全方面系統化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終身教授Max Dohmann帶來了“德國的環境技術創新和工程人才培養”的分享。他表示:中國在環境工程水處理技術和固體廢棄物資源化領域的創新和發展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德國的工程教育要求學生通過在企業的實踐才可以拿到學位,希望中國可以加強對專碩在企業的實踐要求。

哈爾濱工業大學馮玉杰教授帶來了“灰綠結合,污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的應用”的主題分享。她表示:“灰色”是產碳的,“綠色”實際上是匯碳的,灰綠結合需要有效降低灰色系統的碳排,增加綠色系統的效率。城市水循環系統綠色增效的核心問題是在低碳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氮磷的去除率,同時減少占地。灰綠結合進行節能降碳,對未來的低碳綠色發展提供了優選的路徑。
清研環境首席科學家、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陳福明教授帶來了“技術創新須道法自然”的主題分享。他表示:有效、高效、節省、低碳是技術開發的原則,技術創新來源于觀察自然,理解自然、效仿自然。水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需要高效的物質轉化工程,需把自發的轉化過程和自然界的反應過程強化成工程手段,這種技術的創新最好以裝備的形式出現并能發揮最大效用。
企業家實踐
清研環境董事長劉淑杰女士從產業化實踐者的角度帶來了“從研究院到創業板:清研環境十年創新創業中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報告。她表示:2004~2014年是RPIR技術的創新階段,即把創新想法項目化,創新項目技術化的過程。2014~2016年是創新技術產品化、創新產品商品化的過程。這期間清研環境成為了第一個由發明人帶領團隊直接創辦公司進行技術產業化的公司。2016~2020年是抓住機會,單點擊穿的階段。RPIR快速生化污水處理技術第一次在全國性的會議獲得了有效推介,隨后建立了首個萬噸級市政污水廠原位不停產提標擴容案例,并得到了行業內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專家客戶的大力支持。隨后我們建立了首個超過10萬噸級裝配式應急污水處理廠,引領了黑臭水體旁污治理高標準處理的先河。
2020~2022年是迭代反饋,持續創新的階段。針對客戶的反饋,我們對RPIR技術進行迭代優化,比如加蓋遮陽除臭,設計更便于維護的出水管道與方式,設計更自動調節的出水堰板;針對客戶提出“更高的出水通量、低少的占地、更少的噸水投資“的新需求,MCBR模塊誕生了,并衍生了更多新的應用場景。
2022年,清研環境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實現了資本化,邁向了平臺化。2022~2024年是創新體系化,企業平臺化的階段。清研環境通過現有技術、自主研發新品類、投資并購三種途徑,實現創新產品的進一步豐富和產業化。
劉總總結道:清研環境已通過RIPR和T-Bic快速生化污水處理創新技術的市場應用,打造了第一曲線;我們將在全球市場下尋求同樣追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人才團隊,通過投資并購,協同創新建立新的“專精特新”增長曲線,打造創新技術產品化的“專精特新”集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武執政副教授帶來了“有人情味的語言大模型”的主題分享。他表示:有人情味的語言大模型簡單說就是讓AI更加有情商、更有人情味。首先讓AI能夠理解到人說話的情緒并給出不一樣的回復,并能夠用我們喜歡的聲音每天與之互動。目前,這些開源的系統受到了業界的認可,在海外也得到了專業團隊的宣傳推廣。
雷茨智能裝備(廣東)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吳炎光先生帶來了“從環保到能源:雷茨風機的行業突圍實踐”。他表示:雷茨是一家集“節能+供能+儲能+用能”為一體的能源綜合解決服務商。雷茨的產品創新并不是跨行的創新,是基于90%的現有技術,再加10%的創新演變而來。

北京中源創能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執行董事閻中先生從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以及管理創新等角度帶來了“一個科研人員的創新探索與創業思考”的分享。他表示:技術創新不僅是產品性能的改進,是可以讓整個行業市場的競爭地位、競爭格局發生改變,并讓創新者能夠在某種場景的某一點重新建立競爭的優勢。在工程化轉向產品化的過程中,要真正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單純從技術角度出發。當下,我們要去創建新的生產性資源組合是關鍵。
安徽普氏生態環境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張寧遷先生帶來了“以需求為導向的衍進創新—普氏環境經營實踐”的分享。他表示:“衍進”是衍生,是由此及彼的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是進化,是對技術成果不斷的迭代。普氏的技術堅持以環境技術裝備化作為底線,并在技術創新上圍繞以下三個基準進行“衍進”:基于市場長期的戰略的需求、基于當下應用場景適配性的需求以及基于自身產品優化迭代的需求。
場景交互、群策群力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深圳環境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張金松先生帶來了“水務數字化價值實現與場景創新”的分享。他表示:數字化轉型應該以價值導向實現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我們可以通過做規劃、治理數據、搭建平臺、抓場景、共建設來實現數字化的轉型價值,其中如何利用數據創造價值是核心問題。水務領域要做場景的創新,要從用戶端綁定,既有工藝技術的創新,也需采用新一代信息化技術共同塑造新模式、新業態。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萬年紅先生帶來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背景下污水廠強化二級處理的新工藝及應用”的分享,他表示:中南院近些年在強化脫氮除磷的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屬于集成創新、應用創新和工程創新的范疇。目前,國內在強化脫氮除磷新技術和新工藝上也有了很多成功的實踐。例如RPIR技術,中南院和清研環境等單位聯合申報發布了相關的團隊標準。對于這些新技術新工藝,我們采取審慎的態度并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進行積極推廣。
圓桌對話,跨界交流
本次論壇還特別開展了圓桌對話,由未來水科技創新平臺發起人、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前院長高嵩先生擔任嘉賓主持。深圳市力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姜維先生,鄭興燦總工程師,袁志國教授,黃鷗副總工程師,宋神友總工程師等嘉賓分別從投資機構、設計院、科研院所、重大工程項目實施負責人等角度,圍繞創新要素、創新的痛點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并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本次論壇上,清研環境與昆山市水務集團簽署了關于協同創新、產業發展等內容的戰略合作協議,與深圳清華大學國際研究生院共同宣布成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研環境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并在論壇上舉行了揭牌儀式。

在“創·道·薈”論壇圓滿落幕后,清研環境舉行了公司成立十周年慶典活動,各界嘉賓歡聚一堂,共襄盛舉。在晚會上,清研環境IP卡通形象神龍“若璞”以及公司司歌《若璞》正式發布,清研環境也對十年來一路支持的客戶和員工代表表示了衷心的感謝,特邀嘉賓以及清研環境員工代表為現場觀眾演繹了多個精彩的節目,現場氣氛熱烈,令人目不暇接。

首屆“創·道·薈”論壇取得圓滿成功是一個好的開始,清研環境希望通過“創·道·薈”論壇,搭建一個開放、包容、互惠、交流的平臺,讓來自不同行業和領域的每一位參與者通過思想碰撞,找到靈感,獲得啟發,實現自我價值。未來,我們將邁向嶄新的十年,清研環境將以更加堅定的步伐為我國水處理行業發展,為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