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排污口”到“風景線”,青島市即墨區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連續五年保持100%
魯網2024-09-10 21:04
魯網9月10日訊(記者 于勝濤 通訊員 劉海豹)天空湛藍,海浪悠悠,陽光透過云層,將海面染成一片金黃。暑期雖然已過,但是在鰲山海水浴場,仍有不少游客赤腳踩在柔軟的沙灘上“踏浪”“看海”。這片坐落在青島市即墨區東部的近岸海域,已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天好、景好,最重要的是水好。”游客紛紛道出此處海濱浴場受歡迎的原因。

海靜水美,開海歸來魚滿倉
水好,海洋治理是關鍵。2019年開始,即墨區下定決心對鰲山灣周邊岸線等區域進行綜合整治,先后投資約17.4億元恢復小島灣北岸近10公里海岸線自然風貌,投資1.4億元整治修復小管島岸線1.15公里,修復島體護坡約933米。通過持續開展海洋生態修復,即墨區“串珠成鏈”,岸線修復總長度約27公里,構建起一張堅固而美麗的生態網絡。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即墨區東部沿海地區,近岸海水養殖面積達1.41萬公頃,在為漁農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為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這一難題,2020年,即墨區編制印發了《即墨區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科學劃定限制養殖區239.15 km²、禁止養殖區20.85km²,嚴厲打擊不符合分區管控要求的違法養殖、亂圈亂占行為活動,并對限制養殖區內的1719個養殖尾水口進行排放前抽樣監測,又先后投資約740萬元用于5個工廠化養殖示范點的養殖尾水生態化處理示范項目和小規模養殖池塘的排污口整治工作。與此同時,為加快恢復漁業種群資源,進一步修復海洋生態資源,即墨區已連續三年在鰲山灣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

海洋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也促進了漁業養殖產量產值雙提升。據統計,梭子蟹及對蝦等放流品種的產出均為投入的2.8倍以上,漁業生物增殖放流的收益率超過280%。不僅如此,得益于良好的海水水質,在剛剛到來的“開海季”,東部出海秋捕的漁船陸續滿載歸港,各類海產集中新鮮上岸,沉寂許久的漁港也呈現出忙碌而鮮活的豐收景象,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河海聯動,一城活水護碧海
作為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中的關鍵,入海河流總氮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墨區境內涉及入海的市控及以上河流共有3條,分別為大沽河、墨水河和大任河。
其中,墨水河流經即墨區和城陽區后入海,在即墨區內的長度約占總長度的51.3%。作為入海河流,墨水河一直是即墨區治理和關注的重點,降低污水處理廠出水總氮濃度是從源頭上實現墨水河總氮削減的有力途徑。
為此,從2021年開始,即墨區大力推進城區3處城鎮污水處理廠擴建及提標改造項目。即墨區西部和北部污水處理廠對“進水”“出水”兩頭抓,通過完善管網、提高污水集中收集率,來提升污水處理廠進水總氮濃度,同時通過提升脫氮工藝、加強運維管理等方式,提高總氮去除率。截至目前,3處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主要指標均已由地表水V類標準提高到地表水IV類標準,年均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總氮913噸,有效提升改善了墨水河至膠州灣流域水環境質量。
對污水處理廠的出水總氮進行控制和削減,實現了入海河流總氮指標的精準管控和源頭治理,是即墨區完成總氮控制目標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除此之外,即墨區定期對入海河流進行徒步巡查,針對巡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開展加密監測,全面排查超標點位及超標根源,扎實做好問題整改落實。數據顯示:今年即墨區墨水河入?趪財嗝婵偟獫舛容^2021年同期改善10.3%,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濃度分別改善30.7%、43.8%和26.8%。

大任河是唯一一條在即墨區境內入海的市控河流,發源于鰲山衛街道紅星水庫,于海泉灣度假區流入鰲山灣,全長12.28km。曾經的大任河雜草叢生、淤泥堵塞、堤防缺失,每逢雨季,河道洪水泛濫,當地百姓飽受污染的困擾。從2012年往后的10年間,即墨區先后投資1.08億元對大任河進行綜合治理,對現有排水口進行景石砌石改造、新建攔水設施……工程實施后,大任河水質明顯改善,連續四年水質均達到地表水IV類,實現水質躍升,獲補生態補償資金580余萬元,一條穿行于鄉村、水岸、茶田、花海的美麗廊道躍然眼前。
系統發力,“水里”的問題在“岸上”解決
海洋污染問題表現在海里,根子在陸上。作為流域和海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連接點,入海排污口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關鍵環節。據統計,即墨區境內近岸海域排污口共有2169處,數量占全市總數的35.8%。
2021年,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在即墨區全面鋪開。當地生態環境部門通過“排查APP+徒步現場排查”的方式,摸清入海排污口底數,制定“一口一策”方案,實現入海排污口精準治理。針對規模較大的聯排式工廠化養殖尾水,采取排水改造、過濾沉淀、生物凈化等多種技術措施聯用的方式,有效提高出水水質;針對規模較小的水產養殖池塘尾水,通過物理過濾和生物吸附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尾水中的懸浮物、有機磷和無機氮濃度顯著降低,避免海洋富營養化等二次污染。
在陸源污染整治過程中,即墨區于2020年開始全面實施漁港環境綜合整治,開展碼頭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及升級改造,完成山東省漁港名錄內10處漁港環境綜合整治,并在女島港新建污水處理池,收集生產生活廢水、雨水和沖洗廢水,污水、垃圾、含硫量得到有效管控,形成“河灣聯動、海陸共治”的良好局面。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社會力量的不斷堅持讓藍色海洋夢離人們越來越近。2022年,全省首支“小藍帽”保河護海志愿服務隊在即墨區成立,吸引近5000名志愿者參與海洋垃圾清理,累計開展巡海巡灣活動50余次。除此之外,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海洋污染藻類滸苔回用研究團隊,以富鐵生物質滸苔為原材料,通過綠色工藝制備得到高催化活性的滸苔基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水體中典型新污染物的高效降解,F在,越來越多的學校、社區、公益組織采取不同的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成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強化入海排口綜合整治、深化污水處理建設、推進海洋垃圾治理……一套“組合拳”下,即墨區近岸海域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已連續第五年保持100%,海灘和海面垃圾蓋度均小于0.5‰,繼續保持“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