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黃河流域局:以問題為導向建立流域統籌監管模式
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蘭州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持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鄭州市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1800多個日夜,黃河奔流不息、生機勃勃、日新月異,正在演繹一場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如今,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實施成效如何?未來又將有哪些新舉措?
為此,記者采訪了生態環境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黃河流域局),看他們作為推進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隊伍,如何助力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

蘭州市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曾震攝
推動黃河保護治理,“四梁八柱”科學構建
保護好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從黃河源頭至入海口,步履所至、心之所向,滿是關切,行之念之。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的明確要求。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流域上下同心協力擔當作為,我們不斷深化對人與自然基本規律的認識,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事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黃河流域局局長范治暉表示。
近年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相繼實施,黃河保護治理的“四梁八柱”科學構建。2023年4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施行,“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正式邁向有法可依的嶄新階段。
縱觀全局,無論是在在國家層面還是各部門、各級政府,均在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國務院成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國家發展改革委承擔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定期研究協調重大問題。十余家部委紛紛出臺專項規劃政策措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1+N+X”規劃政策體系逐步構建。
在此基礎上,黃河流域局聯合沿黃九省區主動擔當作為,形成“1+9”監管合力,形成最大向心力,畫出最大同心圓,多措并舉共同提升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工作有序推進,成績有目共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流域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1497座,重點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
黃河流域Ⅰ—Ⅲ類優良水體斷面占比由2011年的69.8%提升到2023年的91.0%,躋身優良水體行列,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提前實現。2022年—2023年,黃河干流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支流劣V類斷面由2011年的36.4%到2023年實現清零。
以問題為導向建立流域統籌監管模式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組建流域環境監管執法機構,增強流域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合力”要求,2019年,隨著黃河流域局轉隸,以流域監管為核心的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監管的序幕拉開,黃河流域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逐步構建,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在建立流域統籌、區域聯動的監管模式方面。黃河流域局與沿黃九省區攜手搭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協調機制,堅決扛起流域監管責任,以跨省界河段、敏感區域和問題多發行業企業(園區)為重點開展執法檢查,強化違法問題調查、線索移交、工作督辦。
2024年4月—7月,黃河流域局會同山西、陜西、河南、山東4省生態環境廳,聚焦黃河北干流山西側、陜西側,沁河流域、伊洛河流域以及黃河下游重點區域開展生態環境聯合監督執法,發現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污水直排、自然生態破壞等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共286個,一大批隱藏的生態環境問題暴露無遺,有效遏制部分國控斷面水質反彈等問題。
近年來,黃河流域局還圍繞黃河流域煤炭開采、支流消劣整治、主要河湖生態用水、工業園區等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初步摸清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家底。組織編制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創新完成黃河流域“三線一單”成果和分區管控意見,系統謀劃流域“三水統籌”的生態環境監督和流域應用試點。
“我們還開展黃河重要支流綜合規劃環評環保措施落實情況調查和跟蹤評估,推動流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事中事后監管。強化科研支撐,提升監測能力,開展黃河三角洲濕地、河口生態安全等關鍵問題研究,形成了對策建議。”范治暉說。
2023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實施,這是繼《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之后的又一部流域保護法,成為全面推進國家“江河戰略”法治化的標志性立法。
在深入推進黃河保護法施行方面,各地各部門針對黑臭水體治理、歷史遺留礦山治理等重點問題,扎實推動監管工作。黃河流域局與青海、甘肅沿黃城市、呼包鄂榆、東平湖、河口三角洲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部門合作,掛牌成立駐點幫扶工作站。西寧、蘭州、包頭等重點城市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持續解決城市生活污水直排黃河、雨季污水溢流等重大環境風險隱患問題。
為推動各項問題解決,黃河流域局還成立推動生態環境問題解決工作組,加強敏感時段污水處理設施效能監管,及時發出干流水質降類風險提醒。對久拖不決問題開展“回頭看”,視情采用問題告知書、曝光臺、問題移交等形式推動解決,不斷優化監督執法,同時寓服務于監管之中,健全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工作機制,實施問題清單閉環管理。
持續深入推進重大國家戰略實施
2022年,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優良水質,是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的顯著標志。
如今,黃河流域生態建設成效顯著,開展了大面積退耕還林、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等生態修復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蝕和風蝕“雙減少”。年均入黃泥沙從1960年前的15.92億噸減少到2000年以來的2.42億噸。黃河下游河床從過去不斷淤積抬高,數千年來首次逆轉為下切,創造了歷史奇跡。
黃河流域生態系統不斷向好,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2處,劃定羌塘—三江源區、祁連山區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沿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積極實施三江源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恢復等重大工程,流域植被覆蓋度由2000年的24%增至2019年的40%,植被“綠線”向西北移動約300公里。開展歷史遺留礦山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一湖兩海”等重點湖泊保護治理修復工程。當前,黃河底棲生物由38種增加至130多種,三江源地區藏羚羊、藏野驢、秦嶺地區大熊貓和朱鹮等種群數量顯著增加,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鳥類由1992年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2022年的373種,黃河流域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
成績令人欣喜,但依舊任重道遠。黃河流域以僅占全國2%的水資源,服務全國12%的人口,提供全國30%以上的主要農產品、80%以上的煤炭,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導致流域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居高不下、水環境不能穩定達標、干流含鹽量逐年上升、黃河源區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亟待進一步全面加強保護。
正因此,黃河流域局成立了工作專班,圍繞鄭州花園口斷面水質波動,通過分段加密監測、溯源調查、水質水量聯合研判會商等“組合拳”,指導地方有效遏制花園口斷面水質反彈。2023年9月—11月水質穩定回升至Ⅱ類,主要污染物濃度值大幅下降,2024年1月—6月花園口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牢牢守住攻堅成果。
“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和多次視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時的指示為根本遵循,與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繼續攜手同行、戮力同心、勇于攻堅、砥礪奮進、久久為功,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譜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范治暉表示。
原標題:《訪黃河流域局:以問題為導向建立流域統籌監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