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荔灣:古水潤民生,駟馬涌濱水環境整治賦能“百千萬工程”
羊城派2024-01-05 19:21
駟馬涌,是位于廣州市荔灣區北部的一條古老的河道,發源于白云山景泰坑,流經流花湖、彩虹橋等地,在澳口注入珠江西航道,全長6.75公里,流域面積約10平方公里。
駟馬涌原本水清魚躍,改革開放后,因經濟發展、人口陡增,生活垃圾與污水過度排放,駟馬涌受到嚴重污染,加之沿岸大興土木,修建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破壞了駟馬涌優美的自然景色。2016年駟馬涌被列為廣州首批重點整治的35條黑臭河涌之一,經過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于2017年消除黑臭。


2023年,荔灣區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引領,從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市民幸福指數出發,在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果的基礎上,以微改造的手法和“繡花”功夫,啟動實施駟馬涌濱水環境整治工程,營造高質量濱水生活空間,為荔灣區“百千萬工程”和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水動力。
拓展濱水空間,增添城市煙火氣
駟馬涌濱水環境整治項目分為兩期,共改造河岸約1.8公里、濱水面積約6.5公頃,其中一期工程起于荔灣路彩虹文化廣場,止于周門鐵路橋,長950米,現已完工并對外開放;二期工程起于周門鐵路橋,止于南岸路,長820米,正在抓緊實施,預計2024年春節前完工。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駟馬涌濱水環境改造貫穿始終的價值取向。項目充分尊重周邊居民生活習慣,采用生態簡約的園林手法,以繡花功夫,因地制宜,寸勁活化,還岸于民,為居民創造充滿煙火味的濱水生活空間。

設計方利用有限資源,巧妙設置80米舒適遛鳥廊道,讓居住在涌邊的部分老人有休閑娛樂的去處。比如,人性化設計花基、臺階高度,確保居民散步時可以隨處坐下休息,且坐得舒適。既節省了項目建設資金,降低了設施管護成本,又增強了設施使用功能。
據悉,整段濱水環境改造共開辟彩虹文化廣場、樹蔭廣場、大榕樹廣場等濱水廣場5個,增設坐凳850米,綠化美化水岸810米,打開濱水空間約1.4萬平方米。

一期工程完工后,河涌兩岸隨時可見老人曬太陽,父母帶著孩子散步,街坊們休憩聊天,游客“打卡”拍照,商肆生意興旺……流淌千年,這條古老河道歷久彌新,沿岸居民的日子蒸蒸日上。
改善河涌生態,增添居住環境自然美
駟馬涌沿岸原本植被密集,有荔枝樹、紫荊樹、鳳凰木等大型喬木,此次涌邊綠化提升對原有樹木進行嚴格保護,主要采取“喬木+草坪”的種植模式,保留原有喬木,整理雜亂的灌木叢,局部河涌段植入超長延續的海綿草階、海綿梯田,打開涌邊視野,濱水綠地整體呈現開闊的疏林草地景觀。




此外,涌邊硬質景觀全線采用透水鋪裝,隨原有堤岸坡度設計,線條自然舒緩;利用海綿草階、梯田增加停留功能空間,點綴觀景休閑平臺,擴展使用功能和面積。目前,一期項目新增親水平臺1個、條石草階825平方米、海綿梯田360平方米,新增和翻新濱水欄桿1260米,構筑了樹下可停、水邊可行、階上宜憩、檻前可憑欄觀賞的綠色、整潔、舒朗生活場景。
當紫荊綻放、荔枝紅遍、鳳凰花開在岸邊,駟馬涌畔儼然一派紅云綠岸、五秀飄香的嶺南水鄉景象。涌邊居民實現開門見水、推窗見景。

人車分流設計,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駟馬涌沿岸房屋建筑緊湊,濱水空間狹小,涌邊僅具備快速穿行的功能,影響周邊居民出行。

此次改造,對原有水邊到樓邊的有限空間進行整合,科學合理規劃漫步道、跑步道、自行車道、機動車道,創造性實行人車分流;濱水區域充分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全面植入透水鋪裝,合理設置下凹式綠地、植草溝、跌級花池、溢流井等海綿設施,增強片區水安全韌性;沿線增加標識導向牌,增添無障礙設施,不僅有效解決通行順暢的問題,還最大限度保障了居民安全出行。

整個項目完工后,駟馬涌全線慢行系統將連續貫通,形成3.54公里漫步環線和2.72公里跑步道。濱水岸線將荔灣路、彩虹橋文化廣場、周門北路、社區運動健身廣場、匯龍小學、澳口社區,以及涌邊其他社區等新舊街約、社交空間串聯起來,使得河涌轉變為街區連廊。
文|記者 馬思泳 通訊員 荔宣圖|記者 陳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