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的“通許樣板”
中國經濟時報2024-09-25 00:09


本報記者 王彩娜
自“五星”支部創建以來,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豎崗鎮以黨建為引領,加快健全完善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全力打造整潔衛生、規范有序、生態優美的人居環境,掀起了爭創“生態宜居星”的熱潮。
班子強了、村子美了、農民富了、產業旺了……如今的豎崗鎮處處洋溢著人居環境改善帶來的勃勃生機,成為了通許縣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
通許縣位于開封市東南部,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沃野千里、一望無垠,林網密布、阡陌縱橫,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和良好的食品工業基礎,素有“中原小糧倉”的美譽。通許縣是國家糧食主產區,2024年糧食播種面積預計超100萬畝,預計總產量41.37萬噸。
近年來,通許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以統促通、以管促建、以點促面、以營促融,全面做好生態宜居和美鄉村建設工作,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糧食安全的統一,先后榮獲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中國“酸辣粉之都”等多項榮譽稱號,獲評“河南省林業生態縣”“河南省綠化模范縣”“河南省園林縣城”,綠色生態已成為通許縣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以統促通,構建全面多元動態基層治理體系
通許縣堅持以黨的建設統攬各項工作,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組織力、領導力和服務力建設,以全面、多元、動態的基層治理體系,不斷適應新情況、迎接新挑戰。
創建“五星”支部強基固本。通許縣認真落實河南省委工作部署,把“五星”支部創建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建工作重要論述的具體實踐載體,加快形成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的強基固本工作格局,成功創建村(社區)“五星”支部8個、“四星”支部47個、“三星”支部109個,“三星”以上支部占比為36.7%,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實效持續顯現。預計到2024年底,村集體經濟收益20萬元以上的村將達到99個,“三零”村占比接近9成,生態宜居村占比超6成。
發揮黨員作用示范帶動。通許縣堅持在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中,通過扎實開展系列主題教育,喚醒黨員先進意識,樹牢“凡事看我的”工作理念,以機關黨員、村委班子、農村(社區)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等群體為重點,下沉至村民小組、居民小區、田間地頭等基層一線,主動“領崗認責”,聯系網格群眾,率先垂范,引導周邊群眾自覺加入生態文明建設,形成“黨員帶頭群眾贊,群眾跟著黨員干”的良好局面。
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抓項目、優環境、興產業、強實體,也要護環境、保糧食、惠民生、防風險。通許縣在大力發展酸辣粉為主導縣域特色產業的同時,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縣級領導干部重點工作聯合推進機制,作為縣級領導干部分包聯系鄉鎮(街道)工作的重點內容,實行縣鄉村三級“三包三聯”工作機制,加強工作指導,聯動研究解決有關問題,諸如農村人居環境的持續保持、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農田土壤污染的綜合防治等問題得到系統性解決。
以管促建,常態長效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
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這些成就的背后是通許縣堅持從生產和生活兩個方面著手,以常態化日常管護找準工作短板,針對性謀劃實施建設項目,以點滴努力持續提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質效。
管控工業企業。全面開展工業企業達標行動,對企業生產設施、污染治理設施、自動監控設施、污染物排放情況、自行監測情況進行全面排查核驗,將152家企業納入用電監管系統、125家企業納入視頻監控系統、15家重點污染源企業納入自動在線監管系統。通過全面消除管控盲點,通許縣環境空氣質量穩居河南省前列。
綜合整治水質。完善部門聯防聯控、信息共享、閘壩調度機制,加強涉水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及時清理河道堤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及違法建筑物,嚴禁河道內非法排污、放牧等違法行為,取締、合并、規范各類入河排污口,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改造,全面提升縣城污水處理能力,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全部達到地下水質量Ⅲ類標準。
防治土壤污染。從嚴管控農藥、化工等行業的重度污染地塊規劃用途,動態更新土壤重金屬污染企業優先監管地塊清單。生態化改造406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2%以上。科學合理使用化學防治技術,制定允許使用農藥清單,全面推廣綠色病蟲害防治、化肥減量增效、綠色高產栽培、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龍頭企業收購、加工綠色食品原料,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
持續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村(社區)為網格,戶為單元,分類施策,建立不同種類的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例如,長智鎮建立月度評分計分機制,農戶可持“積分卡”到愛心超市進行實物兌換,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引導群眾自主參與治理。馮莊鄉建立“政府補貼+群眾參與”模式改造衛生廁所5787座,采用“人工濕地+氧化塘”方式治理農戶生活污水,并通過在氧化塘周邊栽植蘆葦,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吸附水中的有害成分。同時,在全縣范圍內鼓勵各村對荒廢宅基地、空閑宅基地進行改造建設,36座空心院先行先試完成改造;探索建立“隨手拍”微信群,鼓勵群眾主動“亮家丑”,將垃圾爆桶、垃圾清運不及時、亂堆亂放等環境問題隨手拍照片,附上具體位置,發送至環境監督微信群,形成“隨手拍、人人管、環境問題群里見”的良好氛圍。
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每年投入財政資金2200多萬元,實施農村垃圾治理市場化運作,并建立縣考核鄉、鄉考核村、村考核保潔公司的縣鄉村三級督導檢查體系,完成了農村垃圾治理市場化服務全覆蓋,有效解決了垃圾“圍村”和村內“臟亂差”的問題。截至目前,全縣農村垃圾清運量已達到每月6500噸以上,并全部轉運至縣無害化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置,實現了“掃干凈、轉運走、處置好、保持住”,原生生活垃圾達到“零填埋”。
加強鎮區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對未納入縣城污水管網的10個鄉鎮,在貫通原有5個鎮區污水處理站的基礎上,將臨近縣城的馮莊鄉并入縣城污水管網,新建5個鎮區站,并由國有平臺公司負責經營,盡可能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性問題,由自行處理變為集中處理,不斷提升污水治理水平。截至目前,日處理量近2700噸,覆蓋鎮區人口6萬,中水排放達到國家一級A出水指標。同時,積極推進農村戶廁改造,完成各類戶廁改造86047座,惠及農村常住人口的86.7%。
以點促面,打造干凈綠色宜居城鄉生態環境
在實現全域凈起來的基礎上,通許縣把提升城鄉群眾高品質生活作為破題方向,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點線面”抓手作用,分類分層級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推動實現點上綠色成景、線上綠色成蔭、面上綠色成片。
突出“點”的輻射帶動。堅持“規劃擴綠、見縫插綠、拆墻透綠、留地造綠、退硬還綠”建設思路,從群眾角度出發,結合實際情況,完善綠化布局,擴大綠地規模。在城區,堅持以水潤城、以綠蔭城,高標準建設咸平公園、濱河公園、馬家河濕地等綠地公園,在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8.15%的基礎上,千方百計增加綠量。積極排查和整理社區住宅區周邊、街頭巷尾的零散地塊及閑置空地,從民生實際出發,采取靈活布局與精細化設計,規劃建設綠植觀賞區,明確園林綠化管護措施,高標準打造更多群眾可觀賞可感觸的綠色“微空間”。在鄉村,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在整治后的空心院及群眾的房前屋后,建設小花園、小菜園等“微田園”;發揮新鄉賢促進作用,開發利用廢棄坑塘,建設小游園、小荷塘等“微景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整合農村空閑用地和空白墻面,植花草、搭涼亭、做墻繪,打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主題”。
發揮“線”的示范引領。通許縣作為典型的農業縣,堅持立足現有基礎和資源稟賦,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布局,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筑牢林業生態屏障,提質城鄉綠化美化線路建設。堅持“綠隨路建、綠美結合”,重點抓好高速和國道、省道等廊道綠化,大力開展縣城出入口和高速入口等重點路段美化綠化,配套建設景觀綠園9個,建成3條層次多樣、景觀優美的綠色通道。持續推進縣域內主要河道及干線公路溝渠環境整治,在實施河道清淤、清理“四亂”的基礎上,貫通干線公路溝渠78公里,同時結合國土綠化行動,因地制宜在河岸坡頂栽植垂柳、水杉等樹種,斜坡栽植水生綠草,建設一批濱水生態景道,營造水在綠中、水綠相映的水文景觀。
尋求“面”的整體突破。倡樹“人人愛綠植綠護綠”文明風尚,扎實開展“一戶一樹”工程,在每年冬春造林之際,廣泛開展“三八林”“共青林”“勞模林”“清風林”等多形式義務植樹活動,深入實施“認養一棵樹、相約共成長”活動,對群眾及學生栽植、認領苗木進行署名掛牌,以一名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促進群眾從“站著看”到“點個贊”再到“一起干”,以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尋求全域增綠的整體突破。自活動開展以來,參與人數達3萬人次,栽植各類苗木4萬余株,造綠面積超1200畝。
以營促融,鞏固拓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通許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發展思路,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暢通生態價值轉換途徑,讓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被“看見”、被開發。
創新綠化運作模式,實現多方共贏。通許縣探索建立“政府+行政村+護林員”綠化運轉模式,由政府采購苗木并栽植,所在村組建養護隊,對林木進行養護,樹木間伐收益四六分成,政府占收益的60%,行政村和護林員占收益的40%。截至目前,已在渦河玉皇廟鎮段2公里200畝和小清河長智鎮段1公里100畝完成試點,實現了政府綠色效益回報、村莊增加集體收入、村民增加個人收入的多方共贏。
大力發展“坑塘經濟”,讓坑塘變身“聚寶盆”。平原地帶的農村坑塘往往容易成為垃圾遍地的污水坑,通許縣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時,緊盯這一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路上的“絆腳石”,不斷開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利用打造過的坑塘種植油菜花,栽植林木及蓮藕,投放魚苗,將“絆腳石”轉化成農村集體經濟收入“聚寶盆”。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激活鄉村振興強引擎。緊緊圍繞“田園通許花鄉農旅”主題,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前提,加大鄉村旅游發展扶持力度,將美麗鄉村建設、休閑度假、研學康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與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以長智鎮的千菊園、孫營鄉的雨諾生態園等為支撐,打造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農文旅融合項目,塑造通許旅游名片。截至目前,通許縣已有3A旅游景區1個,省級休閑觀光園區3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鎮2個,省級文化產業特色村1個,省級康養旅游示范村1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6個。
探索規范發展低碳產業,開發“通許地熱城”新模式。通許縣有著豐富的地熱資源,2022年經河南省第二地質環境調查院調查估算,在“通許凸起”中部工作區地下3000米以下,儲存巖溶熱水1463.96億立方米。通許縣將依托相當于29.5億噸標準煤的大規模地熱資源,以地熱清潔供暖和地熱康養為引領,利用地熱優質資源帶動房地產、旅游度假、觀光農業、理療、工業利用等相關產業發展為理念,全面規范做好地熱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建設生態宜居和特色農業發展為一體的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開發“通許地熱城”新模式,著力打造“中原溫泉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