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1953年8月出生于北京,男,漢族,水文水資源學家,中共黨員。198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名譽所長;兼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全球水伙伴(中國)副主席;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創新方法研究會、水資源戰略研究會等國家級學術團體的副理事長或副會長;擔任水利部、環保部、國家林業局等省部級行業主管部門科技委委員。
王浩院士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系統創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環理論,并構建了水資源監測與模擬、評價與配置、調度與管理的成套技術體系,整體引領并推動了水文水資源學科的發展;在對天然水循環過程、社會水循環過程、水環境過程、水生態過程和水沙過程耦合機理系統識別的基礎上,創建了水循環多維調控技術體系及水資源量-質-效聯合配置與調度、流域污染綜合治理、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多項應用技術。上述理論與技術已在水利、環保、林業、國土等部門得到了廣泛應用,有力支撐了南水北調工程、三峽工程等規劃與調度運行,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出版專著36部、發表論文450篇,并獲中國圖書獎1次;主編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3項;獲全球人居環境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省部級特等、一等獎22項,其他科技獎勵10余項;并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1)倪晉仁,環境水利專家。北京大學教授。1962年8月生于山西山陰縣,籍貫山西山陰。1982年畢業于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85年和1989年于清華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流域水沙運動理論、水體污染控制及河流綜合治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適用范圍廣泛的紊動水流中懸移質泥沙垂直分布公式,實現了了從低濃度到高濃度泥沙分布的微觀描述。針對河流氮污染源控制的難題,發現了具有特殊脫氮功能的系列高效微生物菌株,開發了能夠在單一好氧條件下實現氨氮與硝氮同時脫除的一步法脫氮工藝。提出了流域水沙災害、河流功能性斷流、河流多物質通量等新認識,為河流多功能調控與生態環境功能保護提供了關鍵技術。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2)夏軍,水文水資源學家,武漢大學教授。1954年9月生于湖北省孝感市,籍貫湖北廣水。1976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81年獲該校陸地水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水文學及水資源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在徑流形成與轉化的時變非線性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系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水文非線性系統識別理論與方法,解決了如何求解降雨徑流非線性響應關系的難題;發現了受控于土壤濕度、降雨強度和下墊面多要素組合的時變增益產流規律,揭示了徑流形成與轉化的水文非線性機理;發展了時變增益水文模型與水系統方法,明顯提高了徑流預測的精度,在解決變化環境下徑流模擬與調控的非線性、時空變異與不確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動了水文科學的基礎研究。獲“國際水文科學獎” Volker獎章、“國際水資源管理杰出貢獻獎”等。曾任國際水資源協會 (IWRA)主席,國際科學院理事會(IAC)水計劃主席。
環境工程領域院士全名單:
郝吉明(1946.8.25- )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出生于山東省梁山縣。197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81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84年獲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經過30年的系統研究,在酸雨控制規劃方面取得的成果,為確定我國酸雨防治對策起了主導作用。建立了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規劃方法,推動我國機動車污染控制的進程。針對我國大氣污染的特點,發展了特大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的理論與技術方法,推動我國區域性大氣復合污染的聯防聯控。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代表性著作有:《燃燒源可吸入顆粒物的物理化學特征》、《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術手冊》、《酸沉降臨界負荷及其應用》、《城市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工程與環境委員會委員。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
賀泓(1965.01.15-),大氣污染防治(環境催化)專家。河北省邯鄲市人。1994年畢業于日本東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F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區域大氣環境研究卓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
在日本、美國、加拿大留學和工作11年;貒笾饕芯糠较驗榄h境催化與非均相大氣化學過程,目前重點致力于環境催化體系設計、技術研發及其在大氣污染物催化凈化方面的應用,取得了柴油車排放污染控制、室內空氣凈化和大氣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系列成果。發表《環境催化--原理及應用》中文專著一部,英文專著兩章節,學術論文380余篇(SCI論文338篇)。獲授權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40余項。2011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4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3)
賀克斌(1962.8.28- )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四川成都人,199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長期致力于大氣復合污染特別是PM2.5 的研究,以高分辨率排放清單技術-復合污染多維溯源技術-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為核心,推動區域空氣質量動態調控新技術系統的發展與應用。主持建立了中國多尺度排放清單在線技術平臺,為我國空氣質量管理在精細溯源和定量評估方面技術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貢獻。擔任國家環境保護咨詢委員會委員,全國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環保部“清潔空氣研究計劃”技術副總師,科技部“藍天科技工程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副組長。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出版《大氣顆粒物與區域復合污染》、《道路機動車排放模型技術方法與應用》等專著6部。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4)
侯立安(1957.8.24- )環境工程專家。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2006年畢業于防化研究院,獲博士學位,F任火箭軍后勤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央聯系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分離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未來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副會長,中國膜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北京發明協會副理事長。
長期致力于環境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技術管理工作,在飲用水安全保障、分散點源生活污水處理和人居環境空氣凈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處理及空氣凈化技術和系列裝備,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創造性的成就。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軍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教學成果獎26項,國家專利23項;出版專著3部,編寫國家軍用標準5項,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獲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全軍首屆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5)
劉文清(1954.1.9- )環境監測技術專家。生于安徽省蚌埠市,原籍江蘇省徐州市。1978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95年在希臘克里特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獲博士學位,F任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國家環境光學監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從事環境監測技術和應用研究,發展了環境光學監測新方法,研發了系列環境監測技術設備并實現產業化,集成了大氣污染綜合立體監測系統并進行應用示范。開拓形成了我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已獲42項發明專利授權,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發表SCI收錄論文160余篇。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07年“空氣質量和污染源環境光學監測技術系統與應用”,2011年“大氣環境綜合立體監測技術研發、系統應用及設備產業化”),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獲2012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
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6)
曲久輝,1957年10月出生。環境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任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環境科學學報主編等。
主要從事水質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目前重點關注飲用水水質風險控制、污水及廢水資源化能源化、受污染水體生態修復等方面的理論探索、技術創新和工程應用。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400余篇,其中SCI論文300余篇,獲授權中國、美國、歐洲等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80余項。2004年和2006年分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9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10年分別獲得全球和東亞地區IWA(國際水協)創新項目獎,2012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4年當選IWA的Distinguished Fellow.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7)
任洪強(1964.5.3- ),男,環境工程專家,河北省涿州市人,2000年畢業于無錫輕工大學,獲博士學位,F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學院院長,兼任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TC282/SC4)工業水回用分委員會首任主席。
主要從事工業廢水生物處理強化理論、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的創新研究,取得了系統創新成果,在國家實施限控達標、提標和再生水資源利用等重大行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論文200余篇(SCI收錄120余篇),出版專著4部;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80余件、美國和歐盟等發明專利20余件;承擔國際/國家/行業/團體標準40余項,已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創新獎。
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8)
王橋(1957.8.13- ),男,環境遙感監測與環境信息專家,重慶江津人。1996年于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F任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研究員,兼任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發展中國家任務組(PASTED)數據出版與共享組共同主席。
主要從事環境遙感監測與環境信息研究,發展了自主環境遙感監測成套技術,主持建立了國家環境遙感監測技術體系和業務體系,并在環境衛星設計、環境遙感定量反演、環境信息模型與系統研發、環境遙感監測業務化應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為推動我國天-地一體化環境監測和環境信息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特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4項;第一作者出版學術著作17部、主編圖集3部;發表學術論文245篇。
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9)
吳豐昌(1964.08.23-),環境基準標準與污染防治專家。浙江衢州人,1995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獲博士學位,在日本、加拿大工作8年,F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致力于環境基準與污染風險防控理論、技術研發與工程實踐,在環境基準理論方法、關鍵技術和工程應用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在環境標準制修訂、管理制度創建、業務應用和流域環境風險防控工程建設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推動了我國環境基準領域的發展進程,為提高環境標準制修訂和污染控制的科學性、規范性和適用性做出重要貢獻。
擔任國家環境基準業務化應用技術負責人,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名第一)、省部級一等獎3項;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際環境毒理與環境化學學會政府服務獎、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發表SCI論文200多篇,發明專利授權20多項,出版學術專著6部。
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祖信(1956.04.12- ),女,環境工程專家,江西省萍鄉市人。1988年畢業于河海大學,獲博士學位,F任同濟大學教授,曾任上海市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
長期致力于城市河流污染綜合治理,研究揭示我國城市河流污染成因和主要問題,充分發揮環境、水力、市政三個學科交叉優勢,創新了系統、協同、耦合治理的技術體系。研發城市排水管網和河網耦合控污技術,建立生態流量與環境容量協同調控方法,創新城市管網雨天溢流和農村污水生態治理關鍵技術,在上海蘇州河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擔任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和聯合國津巴布韋水項目咨詢專家,為我國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做出突出貢獻。排名第一,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出版學術著作4部,受邀編著聯合國人居署專題技術報告,授權發明專利23件,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00多篇。
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1)
楊志峰(1963.8.20- )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專家。河北省石家莊市人。198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員會生態環境專委會主任、國際環境生態學會主席、國際能值學會中國分會主席、環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會長,曾任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主要從事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研究,在流域生態需水保障、濕地和城市環境生態建設等工程技術方面取得多項技術突破,為提高流域、濕地和城市環境生態保護技術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出版中英文學術專著和教材20余部;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SCI論文20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余件。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ú浚┘壱坏泉10項。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2)
張遠航(1957.7.9- )大氣環境專家。重慶市城口縣人。198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90年在北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兼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為大氣環境化學,重點研究城市與區域大氣復合污染形成機制、環境影響及控制對策。主持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開展了系列大型區域空氣質量綜合觀測實驗,取得大氣氧化性增強機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論創新,實現區域立體監測的技術突破,構建了區域大氣復合污染防治技術體系,為珠江三角洲改善空氣質量的長期實踐提供了科技支撐。擔任科技部“藍天科技工程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牽頭編制了“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實施方案。發表SCI文章160余篇。研究成果“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研究的技術體系及在珠江三角洲的應用”獲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3)
朱利中(1959.10.19-),環境工程專家,浙江上虞人,F任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生命環境學部主任。
主要從事污染物界面行為調控及其土壤-水有機污染防治技術研究。揭示了有機污染物非線性界面行為的微觀機制,突破了準確預測、調控有機污染物非線性界面行為的科學難題;攻克了有機污染農田及場地土壤協同修復、有機膨潤土廢水處理工程應用的關鍵技術難題。發表SCI論文220篇,出版專著2部、國家級規劃教材2本,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件。5項成果獲浙江省和教育部科學技術一等獎,其中2項成果分別獲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7年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資深院士:
(14)
劉鴻亮,中國環境工程專家。遼寧大連人。195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54年至1960年任清華大學土木系助教、給水排水專業教研組秘書。1960年至1980年任清華大學土木系副主任、放射性廢物處理教研室主任、講師。1980年至1982年任清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常務副主任、副教授。1982年至1992年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曾任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主任、環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科技部S863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1998-2002)、科技部973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2002-2007),國家計委“十五”及今后15年高新產業計劃環保組組長。
(15)
錢易(女)(1935.12.27- )江蘇蘇州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數十年來致力于研究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低耗廢水處理新技術,對難降解有機物生物降解特性、處理機理及技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次、三等獎1次、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1次、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二等獎2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次。近年來致力于推行清潔生產、污染預防和循環經濟,積極對國家環境決策獻計獻策并參與環境立法工作。累計培養碩士31名,博士47名,他們在我國的環境保護管理、教學、科研、產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曾應邀赴美國、荷蘭、英國、香港多所大學進行講學,2000年曾被選為富爾布賴特杰出學者訪問美國7個城市并作了12次學術演講,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主編或與他人合編了著作7種,主要有:“工業性污染的防治”,“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水污染防治對策”,“環境工程手冊:水污染防治卷”、“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副主席,世界資源研究所理事會成員,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6)
任陣海(1932.11.7)大氣環境科學專家。出生于河北省大名縣,原籍河南省新鄉人。195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50年代參加戰略作物防害工程發現致害誘因。此后從事云霧催化工程,篩選催化劑,實施最早云中催化。受命組織軍事環境科學研究,負責核試驗場邊界層污染實驗。在我國三線建設時期,負責十余座山區及臨海基地的選址及環境規劃實驗,與團隊撰寫了最早的山區空氣污染專著等。
在長期研究實踐及調研基礎上,團隊認識到我國大氣污染研究,應緊迫地提上日程,并認為“環境”是獨立發展的學科。負責組織我國首次中尺度區域性大氣環境綜合立體觀測、設計建立包括地面監測網多要素同步監測、超低空航測、遠紅外探測、聲雷達布陣等多種先進手段的綜合觀測系統,以后在多個重要城市地區實施,并用于我國酸沉降及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
組織發展探測實驗技術、研發多普勒聲雷達(批量生產),等容氣球及其甚高頻多普勒多目標跟蹤系統,最早組織大氣顆粒物沉降速度測量和SO2轉化率實驗,填補了當時該領域的空白。
在領導支持下倡議組建大氣環境實驗基地,參加總體設計建立我國首座大氣環境監測專用鐵塔,迄今仍為國內高度最高并裝配探測技術設備,培養了研究骨干。
最早利用輻射監測資料反演大氣顆粒物時空分布特征。建立大氣環境容量理論,解決了環境規劃控制的難點,并應用于多個區域性經濟與環境的調控對策;首次揭示我國與跨國大氣輸送宏觀規律,為應對國際爭端提供科學依據。創立了大氣環境資源背景場。主持氣候變化對我國環境影響的研究,并向聯合國提交國家報告。組織衛星資料反演研究,參加沙塵暴研究。
近年來,本研究組建立大氣環境過程概念,發現大氣污染匯聚帶,建立三律(累積、輸送、清除)方法。同化有關資料構建歐拉場確定地區的污染范圍及輸送通道。通過研究實踐,認為大氣環境污染的實質是中尺度問題,發展濾波技術揭示中尺度地區性污染特征等。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7)
湯鴻霄(1931.10.4- )環境工程學與環境水質學專家。出生于河北徐水。1958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F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開拓我國環境水質學領域,建立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后從事薊運河汞污染,湘江鎘污染,鄱陽湖銅污染等重金屬形態、評價及治理研究。在我國率先研究無機高分子絮凝理論和絮凝劑,主持建立聚合氧化鋁現代生產廠,首創穩定化聚合氯化鐵工藝。廣泛開展微界面水質過程和表面絡合計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論,高效水處理工藝技術,有機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獲國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多次獎項。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8)
唐孝炎(女),(1932.10.16- )環境科學專家。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蘇省太倉縣。1954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現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1972年起開創了我國大氣環境化學領域的系統研究和教學。在國內首次設計組織了光化學煙霧大規模綜合觀測研究,證實光化學煙霧在我國存在并發現不同于國外的成因,由此制定的防治措施,使蘭州夏季嚴重的光化學污染顯著緩解。經過10多年系統研究,在酸雨輸送成因和致酸氧化劑方面取得的成果,為確定我國酸雨研究和防治方向起了主導作用。針對我國城市大氣污染的特點,在大氣細顆粒物的來源、形成及對城市大氣污染的作用方面有深入研究,積極參與全球關注的臭氧層保護工作,主持編寫的《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逐步淘汰國家方案》獲得國際組織的高度評價。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環?偩殖粞鯇颖Wo個人特別金獎;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平流層臭氧保護獎;并作為全球十六位專家之一獲得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維也納公約20周年紀念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
王文興(1927- )環境化學家。安徽蕭縣人,祖籍山東臨沂。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學術顧問。山東大學教授。
早年從事催化研究,建立了流動循環法和放射性C14示蹤法,得到了一些有機物氧化反應的機理和動力學。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工業催化領域的著作。1976起從事環境化學研究。在大氣光化學、降水化學、大氣PM2.5和區域霾化學方面,領導和參與完成了多項國家科技項目。建立了國內首套帶有真空系統、長光程FTIR光化學煙霧箱;野外觀測發現O3濃度隨邊界層高度變化規律;得到了全國酸沉降時空分布規律,并在東北地面和山上首次發現強酸性降水,查明了來源與成因,推動了我國大氣環境立法。近十多年來創建了環境量子化學計算團隊和研究新領域,闡明了一系列污染物降解和生成機理,指導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獲得2010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他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創建者之一、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主編、國際ASAAQ組織委員(1985-)。發表論文270多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 3項、三等獎1項等。2014.6獲第十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魏復盛(1938.11.9- )生于四川簡陽縣,1964年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5月調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監測總站副站長、研究員、總工程師。他的研究方向是:1、環境化學;2、環境污染與健康;3、環境監測分析技術與方法。他先后承擔了國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關課題。近十年他關注環境污染與健康的研究,開展與美國的多項合作研究,如“空氣污染對呼吸健康的影響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謝物與肺癌風險評價研究”,“硼污染對男性生殖健康影響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2010年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出版專著十余部,發表論文200余篇。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1)
張全興(1938.12.10- ),江蘇常州人。環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專家,中國離子交換與吸附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樹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機工業廢水及其資源化領域的開創者。196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化學系,2009年榮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現任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江蘇省太湖污染控制與藍藻治理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和《離子交換與吸附》期刊主編以及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南京大學環境工程教研室主任、環科所副所長、省部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教育部第三、六屆科技委地學與資源環境學部委員等職。自大學畢業至1985年,師從南開大學何炳林院士,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大孔離子交換與吸附樹脂的合成與應用研究,研制成功系列大孔離子交換樹脂和超高交聯吸附樹脂,廣泛應用于工業水處理、有機催化、鈾和貴金屬提取、藥物提取分離、人體血液灌流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1985年之后到常州大學和南京大學任教,主要在水污染防治方向從事復合功能等特種樹脂的合成與性能研究以及樹脂吸附理論、吸附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及其工程應用,引領和推動了我國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治理與資源化,為工業水污染治理與節能減排和重點流域水環境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2010年以來,針對我國“白色污染”控制的難題,組織團隊開展綠色聚乳酸系列環境友好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取得了重要進展。先后榮獲1964年國家新產品發明三等獎、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和2007、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主持(或參與)國家、省部級科技項目40余項,通過科技鑒定(或驗收)30多項,發表研究論文300多篇(其中SCI收錄152篇),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80多項和美、日、英等國專利9項,為我國高等教育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 獻。
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
(1)
彭永臻,1949年2月25日生于哈爾濱,男,漢族,山東省萊州人,污水處理專家。中共黨員。1976年畢業于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現哈爾濱工業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后留校工作,獲該校市政工程碩士和環境工程博士學位, 1993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起任北京工業大學環境學科首席教授、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現任城鎮污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污水脫氮除磷處理與過程控制--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長期從事污水處理的教學、科研與工程應用工作,圍繞著我國城市污水脫氮除磷處理的重大需求,不斷地提高研究和應用水平,突破了污水脫氮除磷的關鍵技術,為提高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工程設計建設和運行控制水平,為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達標排放,解決城市污水處理廠兩類技術難題——達一級A排放標準和節能降耗等做出了重要貢獻。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196余篇 (其中IF >5.0的90余篇)。以唯一或第一發明人獲授權發明專利163項(其中已轉讓55項)。出版專著7本,其中3本是獨立作者或第一作者、也是本領域中的第一部專著。已培養工學博士71人,其中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4人獲提名獎。2004年、2009年和2012年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次獲得省部級科技一等獎。入選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先后獲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獎勵和榮譽稱號。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
任南琪,1959年3月生于哈爾濱市,原籍宜興市。男,漢族,城市水環境領域的知名專家。中共黨員。1982年3月本科畢業于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F為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城市水質轉化規律與保障技術”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帶頭人。兼任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部委員,國際水協會(IWA)Fellow,教育部環境類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等。
長期從事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改善對策,污水生物處理工藝、技術與設備,廢物資源化及能源化理論與技術,環境微生物系統生物學與生態學等方面研究。率先完成了世界首例生物制氫中試(1999年)和生產規模試驗(2005年),推進了生物制氫技術的工業化進程;開發出針對高濃度難降解工業有機廢水集成化處理理論、技術與裝備;主持開展了大尺度環境中持久性有毒物質環境風險及生態安全研究,組織建立了“國際持久性有毒物質聯合研究中心”;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具有生態功能導向的城市水循環系統4.0及海綿城市建設路徑及技術措施。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省部級獎1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著作12部,發表論文SCI收錄50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0余項。曾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獲得者,香港裘磋基金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3)
馬軍(1962.7.15- ),生于黑龍江省寧安市,男,漢族,山東省莘縣人。水處理專家。1982年畢業于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現哈爾濱工業大學),并獲該校碩士、博士學位。同濟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后,F任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國際水協會刊Water Research 副主編,國際水協水廠設計與運行委員會副主席。
從事水處理理論與技術研究與教學工作,創建了不同價態鐵錳氧化劑除污染理論體系,開發出高錳酸鹽和高鐵酸鹽預氧化除污染技術、臭氧催化氧化深度處理技術、基于新生態微界面特性的強化除重金屬技術和納米復合膜水處理技術、過硫酸鹽高級氧化技術等,應用于受污染水源水凈化工程、污水深度處理及回用工程,在多次重大污染應急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培養博士51人,碩士38人,其中2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2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長江學者”成就獎(工程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會“可持續發展水獎”、美國化學會“科學卓越榮譽獎”。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排名1),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排名1)、黑龍江省技術發明一等獎3項(均排名1);發表SCI論文280篇,獲發明專利120項、美國專利6項。
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資深院士:
(4)
李圭白(1931.9.25- )市政工程專家。河南省偃師縣人。生于沈陽,1955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顧問,建設部科技委員會顧問,中國水工業學會副理事長等。長期從事水處理技術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地下水除鐵除錳領域,開發出了一種高效的接觸催化除鐵除錳新工藝,使我國地下水除鐵除錳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高濁度水處理工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國高濁度水處理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濁度水透光脈動單因子絮凝自動控制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他還參與水上一體化水廠的研究工作,使水廠建造工廠化取得了很大經濟效益;研究開發成功的高錳酸鹽飲用水除污染技術、流動電流混凝控制技術等,都是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近年來,提出第三代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的概念,倡導將超濾膜用于城市水廠等,推動了我國給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蒲谐晒@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級發明獎二等2項、三等1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1項、三等1項,以及省、部級獎十余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寫出學術專著六部,參編教材三部,多年來培養了博士后、博士、碩士研究生近百名,為我國給水排水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
張杰(1938.2.27- )給水排水工程專家。遼寧省本溪市人。1962年畢業于哈爾濱建工學院,1985年畢業于日本大阪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特聘總工程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和驗證了生物固錳除錳機理,糾正了傳統技術誤區,解決了半個多世紀來地下水除錳難題。在國內率先開發厭氧·好氧-氣浮·好氣濾池之污水凈化再生全流程,主持創建了國內首座污水再生水廠,被評為全國優秀示范工程。提出了城市用水健康循環理論與方略,完成了深圳、大連等中心城市再生水戰略規劃研究,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優秀設計獎多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專著3部。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