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生態“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新局面
來源:大理日報
原標題:開創生態“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新局面 ——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綜述
10月的大理,天藍水清,漫步蒼山洱海之間,大片海菜花環湖盛開,濕地上空多種候鳥蹁躚入畫,洱海畔金黃的稻田正在收割,生態廊道上人們迎著晚風騎行、散步……綠水青山間,一幅以生態為底色的斑斕畫卷緩緩展開。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2023年以來,大理州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大理實踐,全力抓實以洱海保護精準治理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提升思想認識的深度、洱海保護的力度、污染防治的強度、人居環境的美度、綠色轉型的速度,洱海保護治理精準有效、全州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在前列、產業綠色轉型成效明顯、綠美城鄉建設展現新貌。綠色發展底色愈加鮮亮,轉型發展活力愈加迸發,不斷取得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進展,開創了生態“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的新局面。
洱海保護精準治理有力有效
夜幕降臨,盞盞漁燈逐次亮起,如同散落洱海的星星,美不勝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自2017年起,洱海魚類生態調控的實施,有效提升了洱海湖泊的自我凈化和自我平衡能力,也成為一道美麗的生態風景線。
大理州始終堅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洱海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轉型統攬大理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扎實推進全民治湖、科學治湖、系統治湖、依法治湖,統籌推進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系統實施“七大行動”“八大攻堅戰”和“六個兩年行動”,全力推動洱海保護治理實現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生態之治”的轉變。
2023年,洱海保護治理“九個三年精準提升行動”全面啟動,第五次修訂的《洱海保護管理條例》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施行,入湖污染負荷持續削減,27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率達到100%,洱海水質總體穩定保持優良水平,全湖沒有發生規模化藻類水華。洱海和劍湖被認定為國家重要濕地,洱海流域9個重要河流(湖庫)被評定為云南省美麗河湖。洱海流域被納入全國第一、第二批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今年,“數字洱海”入選數字中國建設典型案例,“順豐洱海模式”入選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公布的首批“無廢城市”建設減污降碳推薦案例,是云南省唯一入選案例。
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
走進提升改造后的洱海月濕地公園,水清岸綠、空氣清新,成為市民們又一休閑的好去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州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023年,全州12縣(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8.57%,州政府所在地大理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8.4%;國控、省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93.75%,無劣Ⅴ類水體,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大理州被列入全國第二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2024年上半年,12縣(市)政府所在地優良天數比率為99.9%,州政府所在地大理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100%;48個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1.7%,無劣Ⅴ類水體,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大理州被列為第二批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豐碩
劍川縣劍湖作為滇西北橫斷山脈候鳥遷徙通道上重要的集結點和越冬棲息地,從9月起,就拉開了候鳥食源地保護的序幕;初秋時節,曾一度面臨滅絕的茈碧花在洱源縣茈碧湖附近盛開,重現生機。
目前,我州共建成自然保護地52處,濕地面積達6.71萬公頃,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系統性保護不斷深入,蒼山洱海的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共有動、植物4790余種,彩鹮、紫水雞等90余種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在洱海流域棲居。漾濞槭成為向世界介紹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的一個經典范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再現永平金光寺省級自然保護區;大理市“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已通過認證提名考察評估,大理州靈長目動物棲息地示范區列入全球環境基金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與變革項目,蒼山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通過中期評估,洱海生態資源調查完成。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有害生物檢疫管理、外來物種入侵普查防治和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全面開展。
綠色轉型發展步伐加快推進
在洱源縣右所鎮,新鮮采摘的海菜花通過保鮮技術,遠銷至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在鶴慶縣產業園西邑工業園,鶴慶溢鑫鋁業和大理戴卡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生產線不斷運轉;在洱海生態廊道,生態修復后的美麗洱海風光帶動了環湖生態旅游的發展。
讓保護的勢頭化為發展的勢能,生態的流量化為投資的增量,風光的魅力化為產業活力。我州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范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全產業鏈“三產”融合不斷深入,核桃、乳品、水果、中藥材等“蒼洱名品”的生態附加值、市場能見度、品牌美譽度不斷提升。“8+1”個萬頭奶牛牧場加快推進,鶴慶縣乳業產業園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賓川20萬噸高原特色水果精深加工等重大農產品加工項目竣工投產,洱源縣列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漾濞縣列入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大理市成功創建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彌渡縣躋身為全國優勢特色蔬菜產業集群。
集聚全州資源要素,大力發展硅光伏、新能源電池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貝特瑞、鴻新、華晟、風電等一批新能源項目落地投產,延鏈展鏈逐漸成勢起勢,新能源電力裝備產業集群榮獲“省級成長型制造業集群”稱號,綠色新能源產業躍升為第一大支柱產業,為轉型發展注入強大綠色動能。
大力挖掘優勢資源稟賦,布局發展生態旅游、戶外旅游、體育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瀾湄合作大理愛情馬拉松、中國首屆戶外運動產業大會、2024巴黎殘奧會坐式排球資格賽、第72屆世界小姐中國區總決賽、中國大理目的地婚禮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等賽事、活動成功舉辦。“中國最佳愛情表白地”“去有風的地方”“四季戶外運動之城”“在大理愛上生活”等文旅新IP引發全網關注。2023年,全州共接待游客9530.3萬人(次);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176萬人(次)。
美麗大理建設成色更足
清晨的陽光灑向南澗縣城,河邊生態慢道和文化長廊迎來第一批晨練的人;永平縣銀江河曲硐濱河公園內,流水潺潺、草木繁茂,成為新晉打卡地。
我州堅持以美麗大理實踐為推進點,不斷深化美麗大理建設的成效,逐步建立健全美麗大理建設實施體系和推進落實機制,強化部門協同,深化大理實踐,形成共建共享美麗大理的強大合力,以開展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為著力點,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示范樣板,因地制宜打造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繼續抓好美麗河湖建設,培育生態社區等“美麗細胞”。
2023年,全州共完成城鄉綠化美化點位1504個,完成綠化1746491平方米,完成植樹678462株。茈碧湖入選全國15個幸福河湖試點,累計創建州級美麗河湖101件、省級美麗河湖30件,累計認定綠美河湖52件,漾濞雪山河、劍川金龍河、彌渡桂花箐水庫獲評全省綠美河湖標桿典型。洱源縣、南澗縣成功創建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大理市、洱源縣、劍川縣創建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截至2023年底,建成綠美公路2948.1公里、綠美服務區6個、綠美機場1個、綠美港口碼頭5個、綠美鐵路客運站5個、綠美鐵路40公里。(記者 楊一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