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區水務局:創新再生水利用,共筑綠色宜居新未來
在成都市“11+2”中心城區的版圖中,雙流區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重戰略定位——國家級天府新區、臨空經濟示范區及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核心區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然而,在城市化進程高歌猛進的背后,水資源短缺的嚴峻挑戰也隨之浮現,成為制約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
面對這一挑戰,雙流區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水四定”的重要戰略部署,將再生水利用作為破解水資源困局、推動綠色發展的關鍵一招,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科學規劃,構建再生水利用新體系
雙流區水務局立足于區域實際,秉持科學前瞻的規劃理念,全面融入成都水務“116N”戰略格局,制定了《雙流區排水專項規劃》,將再生水利用納入排水規劃,設多類配水點,構建了“四區八向,獨立成片”管網體系。同時,明確了分階段提升再生水利用率的宏偉藍圖,力爭到2025年、2035年分別實現35%和50%的利用率目標。為確保規劃落地,雙流區建立健全了工作機制,出臺了《雙流區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實施方案》,構建起多部門聯動的再生水管理體系,并配套實施嚴格的重點項目考核機制,為再生水利用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大投入,推動再生水設施提檔升級
自2018年以來,雙流區水務局累計投入資金約45億元,用于再生水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了6座總處理規模達39.3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其中包括4座全地埋式有動力再生水廠,形成了“11廠5站”的污水處理格局,提標改造污水廠(站)10座。同時,新建了8.4公里的再生水管網,使得全區污水處理規模提升至57.27萬立方米/日,再生水廠年利用量達4027萬立方米,利用率高達25.6%。這些設施的提檔升級,顯著提升了雙流區的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能力,為再生水在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雙流公興(中電子)再生水廠
多元拓展,提升再生水利用效益
雙流區水務局在再生水利用上不斷拓寬思路,探索多元化利用途徑。一方面,將再生水作為河道生態補水、湖泊濕地生態補水、公園綠地環境用水的主要來源,有效解決了區域水資源短缺問題。通過總投資約0.29億元的項目,在錦江流域、天府怡心湖等重點片區河湖生態補水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進一步提升了河湖水生態環境質量。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再生水在工業、農業、市政雜用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形成了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再生水利用格局。目前,再生水在河道生態補水、市政雜用、工業用水、農業灌溉上的占比分別是96%、0.15%、2.96%、0.89%,占比分布合理,每年可節約新水取用量約125.24萬立方米,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實踐成效顯著,獲得多方肯定
經過不懈努力,雙流區再生水利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高效利用方面,雙流區成功拓寬了再生水應用領域,展現了其多元化利用的潛力。在價值轉化上,作為國家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雙流區通過創新舉措實現了再生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不僅提升了區域水環境質量,還促進了“最美河湖”的創建。同時,將再生水廠轉化為開放式市政公園和水情教育基地,增強了公眾對再生水利用的認知和支持,實現了從“鄰避”到“鄰利”的積極轉變。在指標提升方面,雙流區在再生水利用規劃布局、生產輸配體系及管理效率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步,率先達到了成都市設定的目標考核要求。
生態怡心湖美景
雙流區的再生水利用配置經驗榮獲了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成為成都市唯一入選首批國家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的區縣。成功經驗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交流分享,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寶貴經驗。
雙流區水務局將繼續以國家首批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推動水環境治理高質量發展。通過完善再生水廠網體系、拓寬再生水利用范圍、建立健全再生水利用制度體系等措施,努力實現再生水利用的“制度健全、設施完善、監管有力、運營高效”目標,為成都申報國家再生水重點利用城市、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貢獻“雙流智慧”。
文字:陳麗如
圖源:云上雙流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