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之解④|綠色轉型,蚌埠如何加快推進?
中安在線2024-11-25 07:29安徽
蚌埠發布客戶端訊(融媒體記者 楊露露)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時指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環境治理,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生態文明是一個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具魅力、最富競爭力的獨特優勢和戰略資源。近年來,蚌埠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環境治理,走出了生態“高顏值”到經濟“高價值”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如何在高水平保護上下功夫?
時近冬至,千里淮河仍然岸美河暢,景色宜人。
11月3日,“幸福蚌埠 跑‘靚淮河’”2024蚌埠馬拉松在淮河畔激動開跑,來自國內外14000余名選手參賽齊聚蚌埠,共同奏響一曲充滿活力與激情的樂章,領略“靚淮河”的時代風采。
一場馬拉松,活力一座城。作為淮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2022年以來,蚌埠實施主城區淮河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靚淮河”工程,以改革為筆,用綠色發展,借鑒和運用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城市發展優勢,讓經濟效益、防洪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增值,實現了從“治淮”到“靚淮”的華麗轉身,為淮河流域城市治理樹立了一個新的樣本。
淮河之變是蚌埠生態治理的生動實踐,更見證了蚌埠擦亮生態底色,加快擁河發展的決心。
機器轟隆、工程車來回穿梭……11月6日,延安路淮河大橋項目北岸橋梁A匝道第一聯底腹板澆筑順利完成,標志著北岸橋梁上部結構施工取得了關鍵性突破,為項目完成全年建設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年期盼,一朝夢圓。家住淮上區的居民李霞告訴記者:“隨著延安路淮河大橋的開工,小孩上學,我們外出將更加方便。”
“歸零”的不只是距離,更是心理。擁河發展,不僅將重塑蚌埠的發展方式和速度,在拉近心理距離的同時,必將帶來發展理念的變化。
從“臟亂差”邊緣帶到風光秀美的“城市會客廳”,淮河蚌埠段向著更美好的未來進發。市水利局負責人表示,過去我市主城區淮河段面臨著洪水下泄不暢、環境污染嚴重以及治理投入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都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
蚌埠山水相依,河湖眾多,綠水青山中蘊藏著人民生活的福祉。致力于“系統治理、兩手發力”,蚌埠提高泄洪標準、修復淮河生態、改善城市交通、優化人居環境、拓展城市空間,打造高品質“城市公園”,讓淮河、龍子湖等成為蚌埠人民的幸福河湖。
近年來,蚌埠自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責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深入開展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推深做實河湖長制、林長制等生態改革,夯實生態根基,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幸福蚌埠建設加速推進。

如何用改革創新為生態文明建設添動力?
6月26日,一張編號為BL0001林業碳票成功發行,獲得興業銀行蚌埠分行1000萬元質押貸款額度。這是我市首張林業碳票,由蚌埠市禹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在涂山范圍內開發,林地面積為14749畝,監測期為2005年2月16日至2024年5月30日,簽發減排量為228147噸。
何為林業碳票?林業碳票,是指本行政區域內權屬清晰的林地、林木,依據國家《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計量指南》,經第三方機構監測核算、專家審查、林業主管部門審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簽發的碳減排,由林業部門制發的具有收益權的憑證,賦予交易、質押、兌現、抵消等權能,單位為噸。
“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區域性的林業碳匯項目實踐模式,我市以森林資源開發和林業碳票交易作為突破點,把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局長李坤圣表示,碳票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工具,可以與綠色金融、碳金融等領域相結合,推動金融創新和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
小小“票據”,進一步打通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也折射出蚌埠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不懈努力。
千里淮河從蚌埠穿城而過,9個工業園區、1個自貿區依河而建,這對生態環保工作來說是個極大考驗,如何利用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我們推出園區環保‘體檢+管家’模式,引入32人專業團隊,采用查、診、治和常態管護相結合的方式,系統排查和整改問題,有力提升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沈三保介紹。
近年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始終堅持在實踐中求新、在實戰中求變、在實干中求質,推行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創新措施,有力促進了生態環保事業提質增效。
用改革和創新為生態文明建設添動力。
我市立足實際、著眼實效,推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常態化調度工作辦法》、“水管家”、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人”四位一體的監管模式、生態環境要素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十條”、“局地會商”機制等一批創新經驗,《前置環保體檢套餐模式》等案例受到省級表彰,成功推介“靚淮河”工程入選生態環境部“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案例,“1234”工作法和“1+3+3”工作體系成效顯現,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發展優勢?
“真沒想到小小的直播間,一千多單螃蟹,沒幾分鐘就搶沒了。”這是五河縣小圩鎮養殖戶楊曉鳳第一次直播帶貨的新鮮體驗。
五河縣地處皖東北淮河中下游,因境內淮、澮、漴、潼、沱五水匯聚而得名,螃蟹養殖是當地一條富民產業。依托當地豐富的水體資源,五河縣充分發揮上岸漁民的技術優勢,實施“螃蟹登陸”計劃,大力發展“生態一體化”螃蟹養殖業,開辟了一條特色生態養殖的致富路。
在五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勛看來,被稱為“不用蘸料的甜螃蟹”的五河螃蟹,有三大特點,有點甜、原生態、品質高。目前,當地螃蟹養殖面積達到8.1萬畝,螃蟹總產量4598噸,總產值4.6億元,從事螃蟹養殖戶數約400戶。
我市河湖資源豐富,擁有河湖濕地總面積6.08萬公頃,如何推進這些河湖的生態顏值向生態價值轉化?今年“兩會”期間,民革蚌埠市委會的一份提案引起了各部門關注。
“盡管我市生態環境改善明顯,但與江浙先進地區相比,在保護理念和生態開發方面仍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現在管理機制不健全,生態開發利用滯后等問題,建議瞄準深綠發展賽道,利用天河湖、芡河湖好水優勢,建設健康水產業小鎮,發展生態型水產養殖業,建立‘兩山’生態合作社。”民革蚌埠市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每年夏秋時節,一車車滿載著黃澄澄秸稈的大卡車從田間直奔固鎮豐原生物制造產業基地,它們將在這里開啟變身之旅。
“小小秸稈可變萬物。經過二十年的持續科技攻關,豐原集團實現了秸稈原料到混合糖到聚乳酸至下游應用到聯產黃腐酸有機肥等產業鏈集群發展,延伸出塑料加工、紡織、工業及家用裝飾材料、生物化學品、生物燃料、生物肥料等六大產業集群。”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杰介紹。
走進位于龍子湖區的蚌埠凱盛化工機械制造公司數字化車間,自動機器人正有序地完成裝配、焊接等動作,數字化轉型正讓這家老國企煥發出新的生機。
聚焦數字賦能,新方案新手段加快應用,制造業綠色發展動能澎湃。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地方發展和企業生存的“必修課”“必答題”,成為全市上下共識。
山水蚌埠,綠色先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正成為全民自覺。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從改善生態被視為“燙手”,到如今變得“搶手”,人們越來越向往綠色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主動地選擇綠色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