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泥“變廢為寶” 黃陂傾力建設“無廢城市” 記者看到兩排共8個圓柱形儲存罐,這是每天接收來自黃陂區現有的武湖污水處理廠、上實府河污水處理廠、凱迪新龍污水處理廠、老前川污水處理廠和新前川污水處
核心提示:生活污泥“變廢為寶” 黃陂傾力建設“無廢城市” 記者看到兩排共8個圓柱形儲存罐,這是每天接收來自黃陂區現有的武湖污水處理廠、上實府河污水處理廠、凱迪新龍污水處理廠、老前川污水處理廠和新前川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其中,毗鄰新前川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是通過管道直接用泵打過來進行處置的。 該廠由污泥接收及調質系統、污泥改性及分離系統、污泥脫水系統、污泥干化及焚燒系統、煙氣處理系統、臭氣處理系統等6大系統組成。污泥進入緩沖倉起到調節作用后進入滅菌罐,再投加污泥滅菌劑,避免污泥在后續處置環節中產生硫化氫等惡臭


原創 武漢宣傳 武漢宣傳 


(本文刊登于《武漢宣傳》2024年第17期)
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碳達峰”“碳中和”理念為引導,以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為根本,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大力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作出貢獻。
——摘自2022年8月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發布的《武漢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在污水處理界,有“治水不治泥,污染大轉移”的說法,側面印證了污泥治理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多,人們生活的環境每天都有大量的污水產生,污水處理后形成的黑臭污泥也在逐年增加。由于污泥含有寄生蟲卵、病原微生物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如不及時處置,則會對人體及環境帶來二次污染。如何安全、有效、低成本處置污泥,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目前,國內外城市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污泥處置辦法基本是填埋、堆肥、干化、焚燒、建材利用等。本刊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建設“無廢城市”,黃陂區2021年就踏上了尋求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污泥的征程。黃陂區污水處理中產生的污泥去哪了?處置后的污泥究竟有何用途?今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記者走進黃陂區污泥處置廠,探秘污泥“變廢為寶”的神奇過程。
8月15日,記者來到位于前川街楊垸村灄水西堤河畔的黃陂區污泥處置廠,廠區整齊的建筑、全新的設備、良好的綠化和清新的空氣,不僅看不到焚燒排放的煙塵,且空氣中也聞不到任何異味,仿佛置身花園之中。當天上午9:30,一輛滿載污泥的轉運車駛進廠區,經過地磅計量稱重后,污泥車進入車間接收倉進行污泥傾倒后,轉運任務就完成了。偌大廠區,很少能看到工人。武漢市黃陂區科凈生物環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甘年康解開記者疑惑:廠區生產實現全流程電子化處理,通過監控指揮室電子屏幕,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就能給每個生產流程發出指令,廠區實現生產線24小時不停。

在車間,記者看到兩排共8個圓柱形儲存罐,這是每天接收來自黃陂區現有的武湖污水處理廠、上實府河污水處理廠、凱迪新龍污水處理廠、老前川污水處理廠和新前川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其中,毗鄰新前川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是通過管道直接用泵打過來進行處置的。該廠由污泥接收及調質系統、污泥改性及分離系統、污泥脫水系統、污泥干化及焚燒系統、煙氣處理系統、臭氣處理系統等6大系統組成。污泥進入緩沖倉起到調節作用后進入滅菌罐,再投加污泥滅菌劑,避免污泥在后續處置環節中產生硫化氫等惡臭氣體。

滅菌后污泥進入菌膠團破碎反應器進行改性時加入調理劑,使污泥中胞外聚合物徹底失去作用,降低污泥粘性,為后續污泥有機無機分離和污泥脫水創造條件。分離后的有機污泥加入脫水助劑,充分混合后進入有機污泥壓濾機,然后繼續進行造粒熱干化,干燥后即成為爐渣顆粒。焚燒煙氣進入煙氣處理系統,依次經過“SNCR爐內脫硝、換熱急冷、布袋除塵、脫硫脫酸、煙氣消白”處理后達標排放。整個處理過程大約需要8個小時。甘年康說,目前,黃陂區污泥處置廠每日100噸污泥處置后剩余6-7噸爐渣,這些爐渣可適用于建材輔料、園林綠化、道路墊層等,從而實現“變廢為寶”。處理后各項排放標準均符合國家標準,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實現污泥處置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目標。
此前,黃陂的污泥處置嘗試過多種辦法:填埋、堆肥、燒磚,但都效果欠佳。隨著全國各地原生垃圾不再填埋,土地利用與污泥焚燒成為政策主要的鼓勵方向。2022年9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就明確給出方向。記者從市環保局、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等單位了解到,填埋污泥需占用大量的土地,武漢現有的垃圾填埋場負擔很重;將污泥變成堆肥產品,需要很長周期,且市場難有出路……2021年起,黃陂開始未雨綢繆,積極探索尋求政企合作模式,通過引進技術解決市政污泥出路問題。


黃陂區污泥處理項目由武漢盤龍水務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和運營,采用天津壹新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研發的“污泥有機無機分離+干化焚燒工藝”技術,雙方展開合作,謀劃建設市政污泥處置項目,將污泥“變廢為寶”。該項目總投資8396.44萬元,建設一座處理規模為100噸/天(含水率以80%計)、占地20畝,采用目前國內先進的“改性分離+脫水干化焚燒”工藝,也是湖北首個采用該技術的污泥處置廠。項目于2021年9月開工建設,并于2022年9月完成竣工驗收。根據黃陂區市政污泥量增加情況,將適時啟動二期工程(現全區市政污泥量為每日80噸),并預留遠期用地。

△ 分離后的有機無機污泥,通過柱塞泵進入板框脫水系統。甘年康說,該項目經過一年多運行,已完成全部工藝調試工作,達到設計預期。在污泥有機無機分離的基礎上,做到在不添加任何輔助燃料的條件下,實現污泥干化和焚燒之間的熱量平衡,實現低成本污泥處置效果。他說,干化污泥進入焚燒爐后,焚燒溫度可達到950—1100℃,焚燒產生的高溫煙氣與空氣換熱作為干化機熱源,實現了污泥靠自身焚燒熱量實現濕泥干化目的,也不會產生二惡英等有害物質。天津壹新環保工程有限公司駐廠負責人表示,該項目的成功運行,極大拓寬了國內污泥焚燒處理市場技術思路,使污泥單獨焚燒處置技術工藝更加完善和具有市場競爭力,助力我國污泥處置市場的健康發展。
“污泥是城市污水處理廠在凈化污水時產生的‘副產品’。區污泥處置廠每天可以‘吃’下我們污水處理廠產生的全部污泥,緩解了我們污泥處置壓力,也實現了污泥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盤龍城污水處理廠相關負責人說。黃陂區污泥處置項目建成投產后,破解了全區污水處理的后顧之憂,從根本上解決了污泥污染問題,這是黃陂區助力武漢市加快建設“護一城凈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的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以及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舉措。甘年康介紹,該項目在國內率先實現污泥的分離焚燒及全面精準資源化利用,污泥中的有機成分實現利用自身熱能完全焚燒,并在全部工藝過程中無需任何外加熱源,污泥中的泥砂作為建材原料利用,污泥中的鐵鋁鹽實現回收并在污水廠進行二次利用,降低了污水廠除磷藥劑50%以上的投加量;污泥中的磷進行回收,有效磷成分可達30%,可作為磷肥的原料或園林綠化土利用,打破了國內污泥磷無法有效回收的困境。統計數據顯示,黃陂區污泥處置廠自2023年8月投產至今,已處理了2萬多噸市政污泥,真正實現了“進廠是污泥,出廠是寶貝”的神奇蛻變。2022年4月,武漢市成功入選國家級“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在此契機下,武漢市全面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印發《武漢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強化固體廢物源頭減量,提升廢棄物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水平,有效保障無害化處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固體廢物填埋量,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武漢市重點強化頂層設計和整體統籌,按照國家設置的“工業、農業、生活、建筑、危險廢物”五大領域和“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保障體系,明確了9 個方面共計 42 項重點任務,成立以武漢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武漢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努力探索超大城市固體廢物治理新模式。武漢盤龍水務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郭賢軍表示,環保產業的社會效益遠高于經濟效益,作為黃陂首個污泥處置項目,為全市污泥處置行業探索出一條資源回收和再利用循環發展的新路徑,建設“無廢城市”,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黃陂力量”。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