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環衛等環保設施設備更新改造的“國補”,可能要來了!
三天前,東江環保發布《關于應收賬款回款的公告》。
公告顯示,下屬全資子公司廈門綠洲環保產業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廈門市生態環境局撥付的2024年度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專項資金,金額為1.12億元。
度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這可不就是年初發布的“兩新”政策里,部署的四大行動之一“回收循環利用”么!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簡稱“兩新”政策),重點部署了“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
當時《環保水圈》也對該文件進行了梳理和解讀,更是有不少環保公司的老板留言發聲:道理我都懂,關鍵是錢在哪里?
顯然,現在“錢的問題”國家已經開始提上日程,但同時也對申領的環保企業擬“設門檻”。
以回收循環利用為例。12月1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專項資金申報企業標準和條件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根據《征求意見稿》,申報專項資金的企業應當滿足4項條件,即合法合規、無違法違信記錄、按要求上傳數據信息滿足監管條件、滿足規范拆解數量要求。
要知道,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家可是對固廢回收利用業務作出了重點部署。關于這點,中國資環集團的成立就是最強有力的證明。
另外,《環保水圈》獲悉,2024年中央財政已經安排75億元,采取“以獎代補”方式繼續支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工作。
從以往的“基金補貼”到如今的“專項資金”,不管說是國補還是國獎,都表示國家對回收循環利用業務的持續加碼和資金支持。
“兩新”政策的另外三個行動分別是,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和標準提升。
消費品以舊換新,相信大家已經不陌生了。前不久沸沸揚揚的家電、家裝、家居“千億國補”,可能不少環保人也成為了其中的受益者。
而實施設備更新,應該就是一眾環保企業更關心的方面。
畢竟在7月,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中,就明確了資金渠道,3000億元資金分為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兩部分,其中設備更新方面安排近1500億元。
多方文件表示,這筆錢將專項用于支持工業、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物流、教育、文旅、醫療等多個領域的設備更新。
具體來說,環境基礎設施包括住宅電梯更新和加裝,供水、供熱、污水處理、環衛和建筑施工設備更新,建筑節能改造、液化石油氣充裝站和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等10項重點任務。
其中污水處理和環衛,可以說是和大家息息相關的環保領域內容了。
來源:《推進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設備更新工作實施方案》
壞消息是,污水處理和環衛領域的“國補”,目前還沒消息下來。
好消息是,工業、交通運輸、農業機械等領域的老舊設備更新補貼行動已經開始。例如,車齡8年及以上的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平均每輛車補貼6萬元;報廢并更新購置采棉機,單臺最高報廢補貼額由3萬元提高到6萬元......
我們不妨來猜猜,這是不是意味著,污水處理和環衛領域的“國補”,可能也不遠了。
要知道,上一輪“以舊換新”政策實施橫跨2007—2013年。再看看到現在為止,這一輪行動的實施時間也不過才一年不到。
小編認為,大家還是可以再耐心等待一陣子。當然,前方有任何最新消息,《環保水圈》也將第一時間告訴大家。
有的環保企業要問了:那么在環保設備更新改造領域的“國補潮”到來前,還有沒有其他國家專項資金路徑呢?
肯定是有的。例如,
◎ 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文件通知,中央財政支持部分城市實施更新行動,對示范城市給予定額補助。
其中就涉及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和污水管網“廠網一體”建設改造工作。據悉,最高補助高達12億!
◎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最新《污染治理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
其中,對污水處理、泥污處理設施建設、污水管網新建及改造工程、廢棄污水處理設備拆解利用項目、廢棄污水處理膜組件拆解利用項目等方面給予補貼支持。
補貼比例:污水等污染治理項目,按項目總投資的40%-70%控制;污水設備、膜組件拆解利用項目,按項目總投資的15%控制。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1個億。
另外,像化工行業等外部領域的更新改造行動,也暗藏不少環保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