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2月30日報道:“年紀輕輕挑大梁”,說的就是楊戌雷。在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車間主任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腳踏實地技能報國。在同事眼中,他干一行愛一行;在同行眼中,他擁有跨專業的思維;在徒弟眼中,他是加班加點學習新工藝的“鐵人”。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污泥處理大師,楊戌雷走出了一條充滿艱辛汗水卻也滿載碩果的“不平凡之路”。

勞動報社 金衛星拍攝
機修隊來了吃苦耐勞的“小老虎”
時隔多年,排水公司機修隊的帶教師父龔德興仍然對楊戌雷印象深刻:“他做事積極,不怕臟不怕累,勤勤懇懇,就像一只小老虎一樣,充滿了活力和干勁。”
2001年,19歲的楊戌雷畢業后入職南區污水管理所龍東泵站。當時,社會大眾對排水行業并不熟悉,對城市水環境治理也不甚了解,在生活中將大量塑料袋、衛生用紙等生活垃圾排入了污水管道,造成水泵的頻繁堵塞。由于泵站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低,需要每天人工清理垃圾。“當年我在泵站的工作,就是從清理這些垃圾開始的。”楊戌雷說。每次干完活不僅汗流浹背衣衫濕透,更是染得一身的臟臭。但楊戌雷絲毫不怕臟和累,每天清潔完垃圾,換上干凈的工作服,楊戌雷又馬上跟著師傅按上下游液位認真學習開停泵、保養設備、維修設備等。
經過泵站工作的磨礪,楊戌雷收獲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也提升了自己的專業技能。2002年底,他加入了泵站機修隊。延續著勤奮踏實的工作作風,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突發情況。一次在拆泵檢修中,污水從管道中冒溢出來,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很快將充滿整個泵房,造成更大的損失。楊戌雷毫不猶豫脫下工作服,跳入污水中,專心致志尋找閥門缺口,最終實現了及時封堵。
隨著排水技術的不斷發展,楊戌雷深知,要想在行業有所作為,光靠力氣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此,他總是一邊干活、一邊學習,利用空余時間還自學了維修電工和鉗工,盡可能地把握每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這種勤奮好學的態度,讓楊戌雷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走在了同齡人的前列。

勞動報社 金衛星拍攝
親歷上海污泥處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污水處理是城市水環境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線,而污泥則是污水處理的副產物。20世紀90年代,污泥處理以填埋方式為主,成為上海治水前進道路的掣肘,“治水又治泥”成為現實難題。扎根一線的楊戌雷,親身經歷和見證了上海污泥處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全過程。
2011年,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建成調試,年僅29歲的楊戌雷調任污泥處理車間主任,擔負起了整個污泥處理系統的調試和接管工作,帶領團隊在最短時間內接管了亞洲規模最大的污泥處理三大系統。從這時起,屬于他的“長征路”便開始了,沒有運行經驗、不明白系統構造、不熟悉機械性能,困難接踵而至,面對未知與挑戰,他用堅持扛起污泥處理這座大山,用智慧解決設備疑難雜癥,用創新攻克技術難題,將汗水化作“凈水”,為上海水環境治理鑿開一條道路。
“當時我很年輕,整個團隊平均年齡也才26歲,可以說是零基礎零經驗,對這個新系統都非常陌生。”楊戌雷當時便在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完全掌握該系統,楊戌雷白天在現場爬上爬下、鉆進鉆出,摸清每一根管道的走向,研究每一個設備的用途,晚上就在辦公室里挑燈夜戰,翻閱圖紙,學習運行原理。
干化調試運行期間,需要進行48小時、72小時和168小時的連續運行調試。“當時白龍港廠不像現在,工作環境比較差,楊戌雷就睡在廠里,24小時待命,時刻了解設備運行狀況和調試進度,這才把這三大工程‘吃’了下來”,時任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廠長的王榮生說。
最終,在這位“鐵人”的帶領下,整個團隊僅用一年時間就全面接管了污泥處理三大系統,并實現了穩定運行。而這場“大型戰役”的勝利,緩解了上海水環境治理的污泥出路問題,保護了長江口生態環境。

勞動報社 金衛星拍攝
開拓降碳增效的污泥治理新路線
2020年,我國正式提出了“雙碳”國家戰略。身處污水處理廠這個耗能大戶的楊戌雷,不僅要全力保障污水污泥的全量處理處置,更要深入思考如何實現“雙碳”戰略要求。
污泥中溫厭氧消化車間對于污泥減量化、穩定化、資源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工程多年運行過程中,車間職工都已經習慣了現有的運行模式。但楊戌雷有著更先進的理念和獨到的眼光,他認為在“雙碳”目標下,污泥消化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發掘,于是他想著要將運行現狀變得更好。
于是,楊戌雷帶領工作室著手研究污泥消化原理,發現傳統的污泥消化技術存在著很多缺陷,于是便思考如何通過一種全新的技術來解決這些缺陷,最終想到研發一種新穎的厭氧動態膜技術:“這項技術采用了膜反應器原理,通過高效膜分離技術,將污泥中的有機物質轉化為沼氣和二氧化碳,不僅可以提高污泥消化效率,還能顯著降低碳排放。”然而,在開展實驗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尤其是關于膜的選型,需要從成千上百種材料中選取最適配污泥性質的那種,還要測算出最符合工藝特征的目數。當時就有一些人擔心新技術的實驗成本太高,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切實有效的成果。
面對質疑和挑戰,楊戌雷一次次地用手去觸摸污泥,直觀感受污泥的特性,最終找到了符合的膜組件。掌握這項技術,不僅能降低建造運行維護成本,而且能強化消化效果,提升產出沼氣的資源化潛力。同時,經過膜處理后的污泥液濁度低,無需預處理即可進行磷回收,能顯著減少后端磷資源回收技術的投資,非常的綠色低碳。“厭氧動態膜技術”為污泥消化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也為整個環保行業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
近年來,楊戌雷潛心專注水環境治理、污泥資源化利用、韌性城市建設,帶領團隊積極投身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深耕污泥處理領域,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攻關,先后獲得了32項國家專利,21個市級創新類獎項,以及2項團體標準、3項企業標準。這些成果不僅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更為排水行業的發展樹立了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