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創新治理模式 全面構筑人工濕地補水凈水體系
編者按
南四湖是我省第一大淡水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的調蓄湖泊和輸水通道,在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南四湖治理保護的重要批示精神,我省于2021年7月印發實施了《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系統推進流域治理保護工作。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南四湖流域綜合整治三年攻堅戰圓滿收官,流域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生物多樣性得到有力保護。在三年攻堅實踐中,探索創造了很多流域治理保護的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涌現出一批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F將有關先進經驗做法和模范事跡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創新治理模式 全面構筑人工濕地補水凈水體系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
近年來,濟寧市積極探索更加適合北方河湖綜合施治的新路徑,推行“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治污,實施入湖河流“一河口一濕地”建設布局,將塌陷地、河灘地等低效用地打造成為人工濕地,利用植物、動物、微生物和土壤逐級過濾和吸收污染物,達到深度凈水目的。目前,全市共建成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70處,面積約16萬畝,日深度處理中水能力達100余萬方,形成了類型齊全、水生植物種類多、面積大的人工濕地集群。南四湖流域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濟寧成為全國第二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獲得“國際濕地城市”稱號。
一、創新治理模式,推行“污水處理廠 + 人工濕地”治污。將44家規模化污水處理廠納入提標治理范圍,全面配建人工濕地。目前,已完成44家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配建,凈化污水能力85萬噸/天。污水處理廠外排水經配建人工濕地凈化后,主要指標由一級A提升到地表水三類,污水處理廠外排水經配建人工濕地凈化后,每天消減化學需氧量約9600噸、氨氮約2800噸,極大促進了水生態環境改善。2023年,全市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優良水體數量居全省第1位,南四湖及南水北調輸水干線水質優良率達到100%,南四湖水質連續20年持續改善。
二、堅持導則引領,規范建設、管理與維護。在全省率先印發《濟寧市水質凈化工程技術導則》等制度,設立標識牌,加強水質監測、運維管理,人工濕地建設管護水平不斷提升。
三、強化政策支持,部門通力協作。對新建人工濕地項目,市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規劃、城鄉水務、財政等部門從項目選址、項目立項、項目規劃、項目資金籌備等方面密切協作、共同發力,保障重點人工濕地工程落地實施。
四、堅持因地制宜,實施多元化監管運營。明確監管主體為生態環境部門,責任主體和運行主體為縣直部門和鄉鎮,做到閉環管理,運維資金列入政府財政預算。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等六部門將濟寧人工濕地“獨立運作、統一監管”的運營模式向全省推廣。
原標題:《濟寧創新治理模式 全面構筑人工濕地補水凈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