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農廢資源循環,賦能雙碳綠色發展——馬軍院士攜綠色生態產業示范方案走進市農科院 開講《碳循之路》大思政課
農業廢棄物作為資源利用中產出的物質能量流失份額,具有巨大的資源容量和潛力。這些“放錯位置的資源”無疑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應被重點關注的“潛力股”。為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生態環境保護未來發展提出的重要戰略安排,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4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軍帶著一套農廢資源循環-綠色生態產業示范方案來到哈爾濱市農科院,并在稻米田里、魚蝦塘邊為同學們上了一堂接地氣的《碳循之路》實景大思政課。
“大家眼前的作物田和養殖溫室,都是我們遵循減排增匯、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打造的綠色生態產業示范基地,田間用的是院里農業廢棄物炭化所得生物質炭基肥料,溫室供暖依靠農廢氣化過程中產的可燃氣和熱量,無需額外能源,可以說整個市農科院就是一個標準的碳中和示范園區!”馬軍院士介紹到。
我國僅年產秸稈、林業等殘余物就合約17.5億噸,而農科院中魚蝦塘污泥、廢棄菌包等農業廢棄物同樣產量驚人。傳統處理模式下大量農業廢棄物所固定的二氧化碳只有約3%可回歸土壤碳庫,為此,馬軍院士團隊依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的決策部署,牽頭研發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與能源化一體式裝備,通過精準控溫技術使農業廢棄物在裝備中依次經歷干化脫水、預炭化熱解、全面炭化產氣產炭三個階段,不僅能夠利用秸稈氣化過程中產生的可燃氣和大量熱量,為設備運行和農科院內溫室養殖持續供給綠色能源,更能夠將炭化所得生物質還田實現土壤改良,使碳回歸土壤和空氣碳庫,實現“雙碳”目標下的生態系統碳匯,并利用農廢資源化、能源化產物持續反哺農業生態建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體系。
據馬軍院士介紹,該炭熱聯產項目產炭量最高可達20%,年產生物炭量約1.2萬噸、熱值為1000-1200 千卡/立方米的可燃氣量約1.5億立方米,可為60萬平方米面積供暖5-6個月,年減排二氧化碳約4.2萬噸。“馬院士團隊的綠色生態產業示范方案讓我們院里大量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不僅實現了土壤改良和農藥化肥減量,更重要的是,一到冬天我們北方溫室溫度總不滿足育苗、養殖要求的難題可算是解決了!”,市農科院黨委書記宋穎說。
結合這一減排增匯、資源循環的生動案例,馬軍院士深入淺出地為學生們介紹了當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與實踐路徑,講授了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的探索模式,從全生命周期綠色、全系統生態安全、全過程低碳角度,介紹了環境領域新技術對于綠色農業發展中“碳循環”的關鍵價值,以及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這堂田間地頭的《碳循之路》大思政課比起教室里的課程和書本上的知識,在學生們心中更多了些深刻和難忘。
環境學院23級博士生劉嫄嫄表示,“通過實地參觀和聆聽馬軍院士授課,我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理解。我們要牢記使命,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歷史任務和重大意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助力國家走好這條碳循之路。”
END
撰文 | 甄宇菲
編輯 | 王文碩
初審 | 饒一夫
復審 | 于虹霞
終審 | 張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