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標準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生態設計導則》解讀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關注 2025-02-07 16:30 北京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字號 原創 chsla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點擊藍字 2024 關注我們 面對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生態設計導則》(T/CHSLA 50013 ‒ 2022)(以下簡稱《導則》)編制并發布。該導則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于2019年審批立項,經過持續多年的精心打磨,于2022年12月正式頒布,并于2023年6月實施。《導則》由綠色建筑全國重點實驗室和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編,攜手10家西北地區高校、科研單位、設計企業等生態設計研究與實踐單位共同編寫完成。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生態設計導則》 《導則》聚焦西北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和城市綠地生態建設需求,面向生態設計實踐一線,系統構建了全流程的城市綠地生態設計技術內容,為推動區域城市綠地生態設計的標準化和科學化提供了重要依據。它在改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城市綠地生態環境、促進區域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國內首部城市綠地生態設計標準,《導則》為西北城市綠地生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科學技術支撐。 該標準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委托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由主編單位綠色建筑全國重點實驗室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綠色建筑全國重點實驗室(地址: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雁塔路中段13號,郵政編碼:710055)或與學會標委會(chslabwh@163.com)、學會秘書處(010-88083198)聯系。 ✦ • ✦ 要點解析 1 《導則》主要內容及編寫邏輯是什么? 《導則》由12個章節、4個附錄及條文說明等內容組成,除了總則、術語和基本規定3個章節外,主要由“調查與評估、總體設計”2個總體性章節和“豎向設計及雨水組織、水系設計、土壤處理、種植設計、灌溉設計、材料選用、科普展示系統設計”9個專項章節構成,為西北城市綠地建設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導。 2 《標則》中關于“城市綠地生態設計”的概念和內涵指什么? “城市綠地生態設計”是指為提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人居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服務效能,應對城市綠地建設中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營建、低維護管理等需求的設計理念、方法和技術途徑。 設計理念為:最大限度尊重場地條件,明確保護、修復、營建的生態設計目標,科學合理識別生態設計分區,突出節水型植物種植、生態科普教育等。 設計方法為:針對不同生態設計類型,基于場地自然條件、規劃建設條件和經濟與社會條件,開展調查評估、總體布局和7個專項設計。 具體包括調查評估、總體布局以及豎向設計、雨水組織、水系設計、土壤處理、種植設計、灌溉設計、材料選用和科普展示系統等的設計內容,以及各項編制成果的技術要求。 3 《導則》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是指全年兩季以上干燥指數大于1.5的城市所在地區,涉及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全部或部分地區,涉及63個城市(詳見第54~55頁中表B.0.2)。 《導則》除了適用于常規城市綠地外,還包括城市河湖濱水區綠化、灘地綠化、防洪堤坡綠化、城市屋頂綠化等。 4 “調查與評估”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生態設計實踐中的必要性是什么?如何在設計實踐中落實? “調查與評估”是城市綠地生態設計的關鍵基礎。通過全方位剖析場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規劃建設條件,為項目的立項、可行性研究與方案設計提供科學依據,確保設計緊密貼合區域實際狀況和目標定位。 具體步驟如下: ——準備階段:全面收集場地內外自然、規劃建設和社會經濟條件資料,進行場地初勘,根據城市綠地生態設計類型及場地情況,現場核實評估范圍與評估內容; ——現狀調查與評估階段:對場地及周邊環境的自然條件(土壤、日照、風、地形、水文、生物多樣性)以及規劃建設與社會經濟等多方面進行深入調研,對其生態價值和建設需求進行詳細評估; ——結論階段:形成包含多種圖紙和文字材料的評估結論,并依據相關因素劃分生態敏感區,為總體設計以及專項設計提供充分依據。 5 如何通過總體設計實現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分區保護與系統優化? 總體設計是統籌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保障生態效益與景觀功能的關鍵環節,通過生態敏感區保護、功能區優化和系統布局協調,探究協調場地內各系統要素相互關系的最佳總體布局方案,有效提升綠地的生態效益。 《導則》提出城市河湖及人工濕地、城市林地及草地、道路及廣場、城市特殊生境4種生態設計類型,并劃分保育區、修復區、營建區3類生態分區,明確各分區的保護、修復和營建要點。 總體設計涵蓋豎向設計與雨水組織、水系設計、土壤處理、種植設計、灌溉設計等內容,確保從前期調查到后期養護的全過程有據可依。 編制成果包括:生態設計類型總體布局圖、生態設計分區圖和各分項系統總體布局圖等。 6 如何通過豎向設計應對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建設中的生態問題? 豎向設計與雨水組織強調以“藍綠灰協同”為原則,將生境營造及種植設計綜合考慮、統籌設計,最大化得就地利用雨水并優化綠地生境。 在豎向設計方面,注重以緩坡地形為主,避免連續超長陡坡,通過導流槽、植被緩沖帶等措施減少雨水徑流對土壤的沖刷,同時通過地形設計營造適宜的微生境,如洼地匯水區生境、陰生生境、擋風生境。 雨水組織方面,強調科學劃分匯水分區,合理布局綠色雨水設施,提高場地的滯留、滲透與保水能力,滿足區域雨水控制和利用的綜合需求。 編制成果包括:場地豎向設計與雨水組織圖、豎向斷面功能層設計圖、場地匯水分區圖、場地下墊面分析表、場地地表徑流控制計算表、綠色雨水設施平面布局圖、場地雨水管網設計圖等。 7 如何通過水系設計提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水環境的生態功能?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水系設計應以防洪和水環境安全為基礎,以保護、恢復和修復水生生態系統為目標,從水源水量及水質保障,水系形態設計和駁岸設計三個方面提出要求。 在水源保障方面,強調建立多層次的水源補給系統,綜合考慮主水源、補充水源和季節性水源的分級供給模式;在水質管理上,注重提升水體流動性和自凈能力,并采取生態措施降低富營養化風險;在形態設計上,提出自然化的水系平面布局和斷面設計思路;駁岸設計則注重提升岸線的生態功能與景觀效果,提出多種類型的生態駁岸形式。 編制成果包括:水源水量指標計算、補水換水及水質保持的相關技術說明、防滲設計圖及技術說明,水系平面設計圖、水系斷面設計圖,水系駁岸類型分布及駁岸設計圖等。 8 土壤改良設計的原則與一般流程是什么?如何通過設計手段避免土壤表層遭受侵蝕破壞? 城市綠地生態建設應充分依據土壤類型、理化性狀,根據場地調查評估結果對場地采用相應的土壤處理方式,結合種植設計分區進行土壤處理分區,營造適宜不同植物群落生長的生境條件。 通過土壤改良避免土壤表層遭受侵蝕:首先,可通過地表覆蓋物對土壤進行改良,以減少侵蝕破壞,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如城市道路及廣場型綠地與特殊生境型綠地建議選擇松磷、木屑、陶粒、無紡布和植物纖維毯進行覆蓋;其次,可以種植低矮地被層植物替代覆蓋物;再次,鹽堿地采用“免耕覆蓋法”調控鹽堿地,有坡度地形的場地宜選擇草皮、無紡布、植物纖維毯、三維植被網等材料,平地宜選擇松磷、陶粒、礫石、草皮、植物纖維毯、無紡布等材料進行覆蓋。 編制成果包括:土壤現狀分區圖、土壤處理類型分區圖、場地平整圖、土壤轉運路線圖、土壤處理措施設計圖及技術說明等。 9 種植設計如何體現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特征? 珍貴的水資源孕育了該地區獨特的植被類型與景觀風貌,種植設計應基于區域環境特征,以展現地帶性植被特點、營建節水型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為目標,進行種植類型、植物配置方式與植物種類的選擇與布置。 種植類型應參考城市對應的地帶性植被類型,結合場地立地條件、生境特征與功能需求,對喬木林、灌木林、草地、草甸、水生植物等種植類型進行選擇與布局,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 植物配置方式包含常規綠化種植、自生植物群落改良、近自然群落種植3種,根據生態設計的修復區、營建區劃分,以及分區內場地建植、維護所具備的水源水量條件進行布置,優先選擇具備區域自然植物群落特征、低養護需求的自生植物群落改良與近自然群落種植方式,提升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同時,降低水資源消耗。 植物選擇應優先使用具備環境適應性、抗逆性強、節水型的鄉土植物,在滿足場地景觀需求的基礎上,選擇具備土壤改良、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物種多樣性保護等多重生態功能的植物種類。 《導則》制定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區63個主要城市地帶性自然植被類型與城市綠地種植類型的對應表格,提供了由66種喬木、54種灌木、75種草本植物、23種水生及濕生植物以及20種攀緣植物所組成的推薦植物名錄,并標注了植物的適用城市、生活習性、生態功能,為種植設計提供技術支持。 編制成果包括:種植類型分布圖,各種植類型的植物配置平面、垂直結構、季相景觀設計圖,植物種類與規格清單,以及建植與維護管理等技術要求。 10 為什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城市綠地需要科學灌溉設計?如何在設計中實現精準灌溉? 科學合理的灌溉設計既能滿足植物生長和景觀需求,又能有效節約水資源,是保障綠地生態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 《導則》根據“以水定植”的原則,提出多源頭水源利用、分區節水灌溉和智慧灌溉等關鍵技術路徑。針對不同綠地類型及植物品種,明確短期養護灌溉和長期養護灌溉的選擇標準,涵蓋水源、管網、灌溉方式、智慧控制等全流程內容。 《導則》強調優先使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傳統水源,推薦滴灌、微噴灌等精準灌溉方式,并通過智慧灌溉系統實現信息采集、遠程控制和自適應調節,提升灌溉效率,確保節水目標的實現。 編制成果包括:灌溉設計說明、灌溉系統平面布置圖、首部樞紐及重要節點結構圖、給水節點詳圖、設備及主材材料表等。 11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生態設計中材料選擇的原則和類型是什么? 城市綠地建設中各類材料的選擇既要從其全壽命周期綜合考慮可持續、可循環的生態價值,又應滿足西北地區抗凍性要求,優先使用本土材料、可再生材料以及高循環性材料。 《導則》將城市綠地建設中常見的材料分為鋪裝材料、構筑物材料、防滲材料、土壤功能層材料、土壤覆蓋物材料和小品設施材料6種類型,結合生態設計類型和功能分區,明確多種可持續性材料的使用要點。 硬景及服務設施中設計使用的可持續性材料應編制主材料表,包括材質、數量、位置等內容,并計算使用可持續性材料的技術經濟指標。 12 為什么城市綠地的生態建設中需要科普標識系統?科普標識系統設計包含哪些工作環節及工作內容? 科普標識系統傳播國家生態文明理念,普及自然科學及生態實踐知識,為全齡段特別是兒童、青少年獲取生態知識、激發生態責任感,提升公眾對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生態審美認知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徑。 生態科普標識系統設計應遵循科學系統、教育為本、和諧美觀的基本原則,其設計內容包含系統布局、展示設施設計及更新與維護等三個部分: ——系統布局包括科普知識基礎信息包的建立,展示設施類型的選擇,以及各類展示設施對應的空間布局基本要求。 ——展示設施設計包括展示設施版面設計與展示設施形態結構設計。 ——更新與維護包括科普知識基礎信息包的持續性更新完善、展示內容的增補與更換以及確保正常使用的日常維護。科普知識基礎信息包應提供自然環境特征與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實踐和生態保護警示的基礎信息(詳見《導則》第104頁附錄D的具體要求)。 科普標識系統設計成果應包括各級科普展示設施系統布局圖等相關設計圖紙及技術說明,以及各級科普解說牌版面及外觀設計等。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生態設計導則》為西北干旱地區的城市綠地建設提供了全方位、科學化的指導,讓我們攜手共進,用這份“生態設計寶典”為西北城市“種”出一片片綠洲,讓西北城市不斷地煥發生機。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發布團體標準名錄 歡迎聯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獲取以上團體標準 電話:010-88083198 郵箱:chsla_ywb@163.com 原標題:《團體標準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城市綠地生態設計導則》解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