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工智水 讓綠水流淌成金銀河
——都江堰市以河長制為抓手 推進灌區幸福河湖建設
——都江堰市以河長制為抓手 推進灌區幸福河湖建設
- 2025年02月06日 18時11分
- 來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眾號
- 【字體:大 中 小】
|

摘要:都江堰市以河長制為基石,統籌水生態、水資源、水經濟服務社會發展,實現河湖水岸面貌持續改善,為“三遺之城”注入新鮮“水活力”。護好水生態,各級各類河長守河有責,聯動上下游、左右岸、河長+生態司法筑牢河湖安瀾屏障,控源截污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提質改善水生態環境;管好水資源,統籌打造城鄉供水體系涵養水源、聯通精華灌區渠系促好水與好田產好糧;盤活水經濟,推動天府水文化建設國際人文會客廳實現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打造天府好水品牌發展綠色產業。都江堰市各級河長不斷強化河湖長制,賦能“鄉村振興”提質增效,讓綠水流淌成金銀河。
關鍵詞:河長制、水生態、水資源、水經濟、幸福河湖
引言: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建設“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號召,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以河長制為抓手,統籌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治理,加快幸福河湖建設,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背景情況
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天府之源的都江堰市橫跨岷江、沱江、錦江三大流域,是全世界為數不多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三遺之城”,一直以來,都江堰市厚植“江河情懷”,這也讓這座城市的發展,始終與“水”交織在一起。
古堰今朝的風采,體現著當代河長們“智水”的萬千氣象。如何守護好水生態,打造生態水美宜居家園,筑牢都江堰灌區安全屏障;如何守護好水資源,向下游輸出優質足量的優質生態水源,為灌區核心示范區提供強力的水利保障;如何打造先進水文化,向世界更好弘揚都江堰,推動都江堰水利風景區和天府好水品牌高質量發展,皆是當下都江堰各級河長破題之要。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護好水環境,共繪守護河湖生態藍圖
1.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守牢水生態安全防線
都江堰市河長守河有責、護河擔責、治河盡責,切實當好河湖“守護神”,全力守護水生態安全防線。遵循“縣級河長主治、鎮村級河長主巡主管”原則,動態優化設置縣、鎮、村三級河長481名,2023年巡河4.62萬次,發現并解決問題292個。構建“巡河員+護河員+民間河長+網格員”協同管護機制,整合民間資源,發揮民間力量,4萬余名社區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群眾、商戶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匯聚起河長制工作的強大合力,共同守護都江堰源頭好水。
2.“鄰里”聯動形成合力,筑牢水環境安全屏障
持續深化河長制改革,建立完善聯動協調機制,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共治,筑牢水環境安全屏障。開展重點河流“一河一策一圖”桌面推演,聯合阿壩州開展紫坪鋪水庫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深化跨區域河湖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聯合灌區水管單位、上下游區縣簽訂聯防聯控聯治推進流域生態治理保護合作協議,開展跨區域聯合巡河,共同推動流域水生態治理保護和河長制管理有效落地落實。2023年開展專項巡查3000余次、禁捕聯合執法5次、完成177個河湖遙感疑似問題圖斑核查并整改銷號14個問題,完成6處河湖“四亂”問題整改。全市主要河流出境斷面、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市水質綜合指數排名長期位列成都市第一。
3.聯動生態司法力量,擦亮水環境安全底色
深化跨區域生態保護司法聯動,打破體制壁壘約束,建立“河湖長+警長+檢察長+法官”河湖管理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率先在全省建立與行政區劃適度分離的環境資源案件管轄制度,與灌區河長、上游檢察機關在成都市建立首個跨區域灌區保護協作機制及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都江堰精華灌區藍網工程生態司法保護基地,打造“堰水清清”生態環境保護宣傳警示教育基地。檢察院以“定點派駐+巡回檢察”模式開展生態旅游檢察,并通過聯席會議、聯合調查、聯合督辦、信息共享等機制,推進“長江流域岷江水源”生態環境保護,已辦理生態環境資源領域案件73件,審查逮捕34件98人,審查起訴39件105人,共同推動流域水生態治理和保護河長制管理落地落實,為都江堰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司法力量。
4.控源截污生態擴容,提質改善水生態環境
都江堰市抓源頭、嚴末端,實施污水處理廠擴容、出水水質提升、市政排水管網新改建、下河排污口整治等各項措施,全力提升水生態質量,守護美麗健康河湖。加快供排水系統PPP提升工程、水務一體化項目、城鄉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等項目建設,完成市政排水管網普查467公里,管網檢測171公里,病害治理128公里,構建“七橫二十七縱”覆蓋城鄉的供水排水一體化管網體系。完成38.393公里排水管網新改建、6.607公里排水管網修復,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規模由9.89萬噸/日提高至18.19萬噸/日,縣城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4.05%。推進農集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護,實現235個20戶以上農集區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市域92.94%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還人民群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好風光。
(二)管好水資源,高效利用惠澤萬千百姓
1.打造安全惠民城鄉供水體系,多措并舉涵養水源
實施城鄉飲用水安全提升惠民工程,系統開展生活排污整治,持續提升生活垃圾處置質效,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分類施策、精準施策,讓每滴水都發揮出最大效益。都江堰市作為成都平原水源涵養地,以全省1.6%的水資源支撐了28%的人口,并向下游7市40個區縣輸水,灌溉面積千余萬畝,全方位為2800余萬人的生活、生產及生態用水服務,岷江流域都江堰段水質持續保持Ⅱ類水質,優良水體達標率100%,2023年都江堰市農村地區自來水普及率已提升至94.11%,成功通過全國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建設驗收并正式命名,都江堰“千年古堰”水源治理保障市民飲用水安全獲成都市“2023人民閱卷·十大市民點贊項目”第一名。
2.聯通精華灌區五級渠系,建設好高標準農田
都江堰市通過不斷強化流域整體性統籌和系統性調配,對都江堰精華灌區核心區干、支、斗、農、毛五級渠系聯通整治,實施精確的水資源調配,有效提高渠系灌溉保障率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讓農業生產“細水長流”。完成羊馬河區域灌區現代化改造整治工程建設,開展雙澗槽支渠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改善灌面1.89萬畝,打造8個萬畝現代糧經復合產業園區,完成1.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1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建設,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構建“省市縣鄉村聯動、干支斗農毛互通”的一體化調水管水機制,再現水旱從人、美田彌望、產業興盛的灌區盛景。
(三)盤活水經濟,注入水利發展新質動能
1.發展智慧水利,實現“智慧大腦”精準管控
先秦時期,蜀郡太守李冰組織當地岷江兩岸民眾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今,都江堰大力發展智慧水利體系,用“智”慧賦能都江堰水利事業發展,為都江堰河湖安瀾貢獻科技力量。打造全流域智慧化監管系統,整合優化飲用水水源地監管系統、全流域監控系統、物聯感知系統,聯網建設視頻監控設備289套、水質自動監測站點30座、移動式電子圍欄19套,構建起全流域、多層級的水質監測網絡體系,實現“一屏統攬、一鍵調度”的城市智慧污染源管理場景新應用,成為覆蓋都江堰全流域的“智慧大腦”,有效保障成都超大城市2100萬人民的飲用水安全。
2.傳承古堰文明,打造水文化“天府國際會客廳”
以河長制為抓手,聯動都江堰灌區河長,深入實施水文化傳承攻堅行動,推動水文化博覽館建設,傳承古堰文明引領現代水利。每年的放水節,灌區民眾四方云集都江堰,也吸引了不少外國駐華使節、媒體記者等參訪都江堰景區,都江堰市委書記、總河長便化身導游河長,向國際友人全方位多角度體驗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都江堰圖景。2023年千余名市民游客與來自17個國家駐蓉駐渝使團共同見證了都江堰放水節,都江堰已經擁有了引領水文化與文明國際會客廳名片,展現了跨國界、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與共融。
3.挖掘旅游資源,建設都江堰高質量水利風景區
以河長制助力建設都江堰高質量水利風景區,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風景資源,因地制宜抓好河湖景區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河湖景區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等方面的作用,推動河湖風景區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全國發起組建國家風景名勝區河湖專委會并當選首任主任單位,促進河湖景區建設規范化、標準化工作,與國際接軌。發展景區導游工作者成為都江堰水利風景區“導游河長”,向全世界旅游來客宣傳世界遺產和都江堰水文化,拜水都江堰遠播四方。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864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達398億元,天府旅游名縣復核考評連續四年全省第一。
經驗啟示
(一)強化機制是發展水生態基石的首要前提
都江堰市堅持“以水興城”的底層邏輯,打破機制壁壘約束,統籌聯動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建立“灌區河長”與“河湖長+警長+檢察長+法官”工作機制,聯防聯控聯治推進流域生態治理;堅持生態優先,全力推進涉水問題整改,加強河湖岸線精細化管理,堅定不移扛起上游責任上游擔當,為成都平原2800余萬人貢獻優質飲用水,打造水生態美麗宜居、水資源節約集約、水經濟綠色健康的智水模式,以“河長制”促“河長治”,筑牢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水生態基石。
(二)多措并舉是推動綠色發展的著力環節
在都江堰精華灌區核心示范區充分借助數字孿生水利推動智慧水利體系,圍繞構建現代生態水網,以河長制為抓手,夯實水安全保障與水資源支撐助力天府糧倉高標準農田更高質量發展;擦亮都江堰水利風景區金字招牌,率先發起成立國家風景名勝區河湖專委會并發布碳中和實現聲明,將為全國水利風景區規范化與標準化建設、實現碳中和提供案例參考;全域做深做實基層河湖管理“解放模式”,通過社區聯動、產業協作、企業共治、文化融合等方式,切實打通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暢通農村河湖“神經末梢”。
(三)因水制宜是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
都江堰市以水為魂,在實施“智水”新質生產力的同時,依托山水生態,轉化河湖優勢為產業優勢,發展水產業和田園康養綜合體,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依托獨具的雪山泉水資源,塑造“天府好水”品牌,吸引大型項目落地,形成水產業經濟增長極。各級河長煥發古堰新活力,依托水文化底蘊,打造水文化與文明國際會客廳,實現水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百川聚海,萬水齊流,都江堰市積極凝聚河長力量,創新發展形成都江堰市具有地域特色水利新質生產力,千年古堰煥發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