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南明河綜合治理 “生態痛點”演繹美麗蝶變
政務:貴州河長 2025-03-11 20:01
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的省會城市、“2023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第二名”“全國玩水避暑目的地榜單第一”……貴陽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這些榮譽背后,“打好碧水保衛戰”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貴陽南明河綜合治理,正是以生態優先引領綠色轉型,打造的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示范樣本。
南明河一景。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南明河,貴陽市的“母親河”,是烏江一級支流、長江二級支流,流域覆蓋面積大,涉及領域廣,對貴陽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支撐和保障作用。
在貴陽市民的記憶中,南明河曾是“推開窗就聞惡臭,路過時掩鼻疾走”的生態痛點。隨著國家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南明河的治理成效也成為檢驗減污降碳攻堅戰成果的“碧水”樣本。
傳統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難以應對山地城市地形高差,截污管網在貴陽喀斯特地貌中猶如“漏水竹籃”,既無法有效收集污水,又造成二次污染,南明河陷入“反復治、治反復”的怪圈。
2013年起,參與南明河治理的中國水環境集團通過“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近回用”的創新理念,采用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在南明河流域展開了一場系統性、前瞻性的綜合治理,還貴陽市民清水綠岸、魚翔淺底。
污水廠被拆分為地下處理層、操作層與地面景觀層,徹底解決臭氣、噪聲等鄰避問題,并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沿南明河流域新建及改擴建下沉式再生水廠24座,總處理規模達百萬噸級,直接回補河道生態基流,年補水量超4.5億立方米。
貴陽河濱再生水廠航拍
再生水廠是城市水環境治理的核心設施,與之伴生的污泥處置也至關重要。過去“治水不治泥”的粗放模式,與貴陽“生態立市”的目標不符,城市快速發展,亟需更環保、高效的處理技術實現污泥無害化與資源化。南明河治理過程中,率先將污泥資源化納入到生態治理的系統中。
針對污泥處置難題,中國水環境集團通過生物干化、穩定化技術將污泥轉化為綠化用土或建材原料,實現無害化與資源化雙贏,破解了“最后一公里”污染難題。
如今,南明河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全年80%時間可達地表水Ⅲ類標準,沉水植物覆蓋率從15%上升至85%,水生植物種類突破23種;底棲動物種類達到33種,浮游動物16種,優勢魚類種數多達29種,貴州特有物種多斑金線鲃重現河道,生態系統健康指數接近“非常健康”狀態,河道自凈能力顯著提升。
白鷺在南明河上捕食泥鰍。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南明河成為生態環境部“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治理保護經驗入選生態環境部“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綠色低碳成為貴陽城市發展的鮮明底色。
人們在南明河畔休閑散步。新華網 盧志佳 攝
作為長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貴州持之以恒深耕生態文明建設。南明河治理無疑是其中最為生動的實踐,這一成果也為全國城市河流治理貢獻了可復制的“貴陽經驗”。
原標題:《貴陽南明河綜合治理 “生態痛點”演繹美麗蝶變》
貴陽南明河綜合治理 “生態痛點”演繹美麗蝶變
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的省會城市、“2023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第二名”“全國玩水避暑目的地榜單第一”……貴陽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這些榮譽背后,“打好碧水保衛戰”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貴陽南明河綜合治理,正是以生態優先引領綠色轉型,打造的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示范樣本。

南明河一景。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南明河,貴陽市的“母親河”,是烏江一級支流、長江二級支流,流域覆蓋面積大,涉及領域廣,對貴陽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支撐和保障作用。
在貴陽市民的記憶中,南明河曾是“推開窗就聞惡臭,路過時掩鼻疾走”的生態痛點。隨著國家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南明河的治理成效也成為檢驗減污降碳攻堅戰成果的“碧水”樣本。
傳統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難以應對山地城市地形高差,截污管網在貴陽喀斯特地貌中猶如“漏水竹籃”,既無法有效收集污水,又造成二次污染,南明河陷入“反復治、治反復”的怪圈。
2013年起,參與南明河治理的中國水環境集團通過“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近回用”的創新理念,采用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在南明河流域展開了一場系統性、前瞻性的綜合治理,還貴陽市民清水綠岸、魚翔淺底。
污水廠被拆分為地下處理層、操作層與地面景觀層,徹底解決臭氣、噪聲等鄰避問題,并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沿南明河流域新建及改擴建下沉式再生水廠24座,總處理規模達百萬噸級,直接回補河道生態基流,年補水量超4.5億立方米。

貴陽河濱再生水廠航拍
再生水廠是城市水環境治理的核心設施,與之伴生的污泥處置也至關重要。過去“治水不治泥”的粗放模式,與貴陽“生態立市”的目標不符,城市快速發展,亟需更環保、高效的處理技術實現污泥無害化與資源化。南明河治理過程中,率先將污泥資源化納入到生態治理的系統中。
針對污泥處置難題,中國水環境集團通過生物干化、穩定化技術將污泥轉化為綠化用土或建材原料,實現無害化與資源化雙贏,破解了“最后一公里”污染難題。
如今,南明河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全年80%時間可達地表水Ⅲ類標準,沉水植物覆蓋率從15%上升至85%,水生植物種類突破23種;底棲動物種類達到33種,浮游動物16種,優勢魚類種數多達29種,貴州特有物種多斑金線鲃重現河道,生態系統健康指數接近“非常健康”狀態,河道自凈能力顯著提升。

白鷺在南明河上捕食泥鰍。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南明河成為生態環境部“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治理保護經驗入選生態環境部“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綠色低碳成為貴陽城市發展的鮮明底色。

人們在南明河畔休閑散步。新華網 盧志佳 攝
作為長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貴州持之以恒深耕生態文明建設。南明河治理無疑是其中最為生動的實踐,這一成果也為全國城市河流治理貢獻了可復制的“貴陽經驗”。
原標題:《貴陽南明河綜合治理 “生態痛點”演繹美麗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