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回大地,新綠初綻,江蘇太湖梅梁湖區中央,世界首艘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船“太湖之星”橫臥湖面,水下螺旋絞刀高速飛轉,將湖底淤泥源源不斷抽送上來,場面蔚為壯觀。
去年,全國政協委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秦斌和工程師們一同設計建造出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臺“太湖之星”。該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由3艘不同功能的船舶組成,就像一座漂浮在湖面上的移動工廠,集生態清淤、淤泥固化等功能于一體,徹底解決了淤泥固化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問題。

近些年,秦斌帶領團隊深入祖國的江河湖庫,開展河道疏浚、生態清淤。他們埋頭科研攻關,為不同河湖量身定制先進的裝備,把淤積在河道、水庫里的淤泥清理出來。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秦斌分享了一個好消息:“太湖之星”2.0版已經完成研發,正在加緊建造,與之前相比,新版“太湖之星”最大的改變就是新增了一艘尾水處理一體平臺船。這相當于把尾水處理也搬到了水上進行,尾水處理指標滿足地表Ⅲ類水,可以直排湖內,徹底實現了“尾水不上岸、淤泥不下船”。
我國每年清淤淤泥產生量超10億立方米,且清淤淤泥體量呈逐年增長趨勢。海量的淤泥清理出來,又該何去何從?“產生的淤泥若處置不當,不僅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還會造成資源浪費,錯失碳匯經濟。”秦斌說。
近年來,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積極探索淤泥資源化利用的途徑,由于不同部門規范性文件制定的角度以及對該項工作理解的差異,在當前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和耕地質量保護的雙重背景下,相關從業人員對于清淤淤泥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過程中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適用范圍認識模糊,不利于清淤疏浚工程順利實施。
對此,秦斌建議,建立清淤淤泥進入農業用地的風險評估方法體系,保障清淤淤泥資源化產物的安全性。積極推動清淤淤泥用于林草地、湖濱帶濕地構建、農用地復耕、土地開發新增耕地建設等不同類型農用地相關標準研究,統籌解決淤泥出路,有利于消納大體量清淤淤泥,滿足清淤疏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