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經營|2024年度傳媒經營案例觀察
天眼新聞2025-03-26 18:18
過去一年,盡管媒體經營艱難,但在年度媒體經營案例盤點中,依然涌現出一批破局先鋒“新”“質”滿滿的實踐。“新”不僅體現為技術迭代與模式突破,更在于以用戶需求為錨點的價值創新,傳媒經營從流量爭奪轉向心智深耕;而“質”則貫穿于內容精品化、運營精細化、變現長效化的全鏈條。“新”與“質”的共振共同拼貼出了傳媒業的希望圖譜——在堅守主流價值中開拓技術邊疆,于行業劇變里重寫生存法則。
01 新環境新拓展
當前,媒體行業正面臨傳播生態重構、地域壁壘消融、技術變革加速的新環境。固守本土市場已難以滿足發展需求,唯有主動突破地域限制、創新經營模式,方能在激烈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案例1:新華云媒的“出海”創舉
2024年4月24日,由新華云媒全案承辦的“雙灣融合 共創未來”2024無錫—香港創新合作發展交流會在香港嘉里酒店成功舉辦。1場主論壇、6場分論壇、1場香港人才招聘會、1場非遺文化展,從境外會議策劃、系列峰會承辦執行、到統籌江蘇省及粵港澳大灣區融媒體宣傳,新華云媒開創性將經營拓展到香港,在全國融媒行業率先吹響經營“出海”的號角。作為新華報業集團乃至江蘇省媒首次在境外全案承辦大型國際合作交流大會,拓展境外市場的創新案例為全國官方融媒體轉型提供寶貴經驗。
案例2:金華傳媒的全國化布局
金華市新聞傳媒中心以“跳出金華做傳媒”的魄力,構建起立體化市場版圖。空間維度上,數字廣告業務形成長三角、珠三角雙核驅動,并向西部縱深拓展;場景維度上,獨家斬獲甬金線、杭溫線經營權,將高鐵媒體網絡延伸至浙江四大都市區,五年戰略布局奠定長效收益基礎;產業維度上,"小記者云平臺"業務覆蓋全國10個省百余家媒體。90%市外營收占比,印證其徹底打破地域依賴,打造出“傳媒+”的生態型經營范式。
上述兩個案例共同勾勒出媒體經營創新的時代圖景:主流媒體完全能通過專業服務能力參與國際競爭;區域媒體可通過模式創新實現跨區域增值。拓展域外市場既是戰略選擇,更是生存考驗。成功拓展,絕非簡單的地域平移,而是需要構建多種能力:跨文化溝通力、產業鏈整合力等等。當更多媒體跳出“屬地舒適區”,以專業主義精神開疆拓土,行業方能真正突破增長天花板,在服務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中實現螺旋式上升。這或許正是媒體深度融合的下一個突破口。
02 新業態新營銷
在技術革命與媒介生態重構的背景下,媒體行業正經歷從“內容生產”到“技術賦能”的深刻轉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不僅催生了新業態的誕生,更重塑了營銷邏輯。當媒體以AI為核心構建內容生態、整合產業鏈資源時,既能突破傳統業務邊界,又能開辟高附加值的商業路徑。
案例1:南方報業AIGC創作培訓基地——技術賦能與商業閉環的雙向突破
南方報業于2024年8月建成廣東省首個媒體主導的AIGC創作培訓基地。圍繞創培基地先后開展了包括內容孵化、培訓賽事、自研平臺等多種運營舉措。內容孵化生產多種類型的AIGC內容欄目,累計營收914萬元,多種培訓賽事創收超150萬元。
案例2:《每日經濟新聞》AI會展——全流程智能化的行業賦能
《每日經濟新聞》在第四屆消博會中打造的“AI消博”,開創了AI全流程參與國際會展的先河:利用AI實時生成稿件3400篇、短視頻1000條,并通過AI電視實現7×24小時直播;基于消博會經驗,相繼打造“AI喀交會”“AI空中絲路峰會”等多個AI會展傳播,進一步形成商業化解決方案。
南方報業與《每日經濟新聞》的實踐,揭示了AI時代媒體轉型的兩大核心路徑:技術產品化與服務生態化。前者通過將AIGC封裝為可復用的內容模塊與工具平臺,實現技術能力的市場變現;后者則以垂直場景為切口,構建“技術+資源+數據”的賦能生態,開辟持續性收入來源。
03 新服務新賦能
在互聯網主陣地的競爭格局下,傳統媒體正通過“服務化轉型”重構商業邏輯。以“服務+”思維打破行業邊界,新服務也已成為媒體破解盈利難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增長的核心引擎。
案例1:大眾報業的“政務+生態”服務升級
2024年3月11日,大眾報業集團聯合山東省國資委打造的“國資國企云平臺”正式上線,以“媒體+政務+服務+商務”模式重塑新媒體價值。該平臺整合國資系統資源,搭建起集政策傳播、品牌展示、商務對接于一體的數字化生態,上線半年創收484.8萬元。將政務需求轉化為服務產品,既助力國企數字化轉型,又實現自身營收突破。
案例2:南陽網的“流量+服務”電商突圍
作為地市級新聞網站,南陽網以4200萬粉絲的新媒體矩陣為基座,構建“新聞+電商”的閉環生態。通過55個賬號的精細化運營,日均1.2億閱讀量轉化為日均3000單、5萬元交易額的商業動能。抖音矩陣年交易額破億、收入超2000萬元。
當媒體以服務者的姿態融入社會運行體系,便能在互聯網主陣地上開辟出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兩個案例共同揭示了媒體轉型的本質邏輯:從“內容價值”到“服務價值”的升維。大眾報業通過政務資源重構服務生態,南陽網借流量優勢重塑商業鏈路,二者均以“服務賦能”為核心,將媒體功能從信息傳遞者升級為價值創造者。
04 新路徑新契機
以“跨省聯動”重構資源網絡,以“跨界融合”激活品牌勢能。當媒體以開放姿態鏈接政務、商業、文化等多維資源,既能實現經營規模的躍升,又能以創新內容賦能品牌升級,開辟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增長新賽道。
案例1:跨省聯動的“新聞+政務”創新樣本
2024年3月,南通報業傳媒集團以“江海之約·讓春天從這里出發”文旅行動,首開地方媒體(南通報業)與省級媒體(上海報業)合作聯動。以長三角一體化為契機,開創地方媒體跨省協同的典范。通過雙報頭特刊、全媒體直播等創意形式,將城市文旅營銷從單一地域推廣升級為區域品牌共建。通過融媒體行動、圓桌會議、藍皮書發布等組合拳,為地方政府提供產業協同的智庫支持,又借助澎湃新聞的全國影響力實現傳播破圈。400萬元的經營規模與常態化宣傳平臺的搭建,標志著地方黨媒與頭部新媒的協同已從短期活動升級為長效合作機制。
案例2:娛樂跨界營銷的“破圈”實踐
以娛樂資源為支點,談資北京中心為霸王茶姬定制“時尚+快消+娛樂”的跨界營銷鏈路,通過明星登上時尚封面雜志,打破快消品與時尚圈的壁壘;以“一日店長”活動將線上話題流量導入線下消費場景,11場活動5次登頂微博熱搜,完成品牌形象的年輕化轉型;令霸王茶姬迅速出圈,實現了合作雙贏,創造了單一品牌與談資合作總額超千萬的紀錄。
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新路徑與新契機的本質,是媒體從“內容供應商”向“生態構建者”的轉型。南通報業的跨省聯動,通過政務資源與媒體平臺的耦合,實現了地域協同的“物理反應”;談資的娛樂跨界,則通過行業資源的化學反應,催生出品牌增值的“鏈式效應”。二者共同揭示出媒體經營創新的底層邏輯:以開放生態替代封閉運作,以價值共創替代單向輸出。
05 新技術新引擎
在技術驅動產業變革的時代浪潮下,媒體行業正經歷從“內容為王”到“技術為核”的深刻轉型。新技術不僅是媒體升級的工具,更成為其開拓市場、創造價值的新引擎。未來,媒體行業的技術競爭將更加激烈。唯有持續投入技術研發,探索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方能在數字化浪潮中占據先機。
案例1:封面新聞的智媒生態布局
2024年封面新聞以技術為引擎,構建起覆蓋全國的智媒服務生態。其創新體現在兩方面:技術輸出升級,從單一的技術平臺輸出轉向提供智媒審核、鴻蒙生態、客戶端運營等多元化解決方案,為云南日報報業集團等客戶打造定制化平臺,實現技術能力的市場化變現;生態服務創新,通過天府融媒聯合體,為四川省市縣三級融媒體中心提供技術、人才與傳播賦能,其中南充市融媒體中心項目金額破千萬,成為年度最大單體收入來源。
案例2:澎湃新聞的AI商業化探索
2024年2月2日上線純AIGC視頻《游過千重浪》,出自澎湃新聞·源深視頻團隊,作為國內首條由AI主導制作的商業視頻,與拼多多合作,探索出“技術+商業”的雙向支持模式,開創了媒體技術商業化的新范式。源深視頻團隊憑借“媒體感”與“精良制作”的核心競爭力,年營業額接近億元,服務全球知名品牌,展現了技術賦能內容生產的巨大潛力。
以技術為引擎,將媒體的內容優勢與創新能力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價值。封面新聞與澎湃新聞的實踐為行業提供了兩條清晰的轉型路徑:一是技術產品化,將技術能力封裝為可復制的解決方案,通過市場化運營實現價值變現;二是技術場景化,將AI等前沿技術融入內容生產與商業服務,開辟出新的增長賽道。
06 新切口新商機
在媒體深度融合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下,傳統媒體正通過挖掘“非傳統賽道”開辟增長新空間。以資源整合力與品牌公信力為支點,跨界鏈接政務、商業、民生等需求,便能將“冷門領域”轉化為“熱土市場”,在服務社會需求的同時也能實現自我造血。
案例1:浙報集團“脫口秀宣講”破圈
2024年,潮新聞全新推出“言之有理”開放麥活動,以脫口秀為載體,將理論宣講融入網綜形式,半年內走進浙江多地文化空間,年輕化表達激活傳統宣傳場景,既滿足政務傳播需求,又開辟出“內容+活動”的變現路徑,創收近500萬元。
案例2:江西日報“黨媒培訓”跨省聯動
江西日報傳媒集團教育培訓中心大力發展教育培訓產業,先后與湖南日報社、湖北日報社、安徽日報社、大眾日報社教育培訓機構建立互動合作,2024年全年共舉辦“全媒傳播實訓營”16期,創收400余萬元,實現“黨媒培訓”品牌化運營。
案例3:揚子晚報的“奧萊經濟”深耕
瞄準江蘇省內奧特萊斯業態的“隱形冠軍”地位,揚子晚報整合商業、協會、品牌資源,首創“媒體+奧萊”深度合作模式。通過活動策劃、包裝宣發等全案服務,在未被開墾的領域搶占話語權,單賽道創收近200萬元,成為全國奧萊領域的媒體標桿。
案例4:東陽融媒的檔案服務突圍
2024年1月,東陽市融媒體中心成立檔案工作部,切入機關單位、鄉鎮街道的檔案管理需求,以專業化服務迅速占領本地17%的機關、55%的鄉鎮市場。
四個案例看到了新切口的選擇需具備三大要素:社會價值(如黨性教育)、市場潛力(如奧萊經濟)、專業門檻(如檔案服務)。當媒體以“連接器”角色切入產業鏈,既能放大自身公信力與整合力,又能通過服務增值構建競爭壁壘。
07 新思維新機遇
在自媒體與商業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曾依賴的地產、汽車廣告收入大幅縮水。然而,這個行業有沒有好消息呢?還真有。通過“新思維”抓住“新機遇”,不僅實現了經營收入的逆勢增長,還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轉型路徑。
案例1:泉州晚報社的地產全產業鏈服務
泉州晚報社摒棄傳統的地產廣告模式,轉而向產業鏈上游延伸,與住建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主管部門深度合作,構建“媒體+政務+服務+商務”的生態閉環。通過數字化融媒體手段,泉州晚報從土地規劃階段介入,串聯起房企、物業、行業協會、購房者等全產業鏈參與者,形成“宣傳陣地壯大”“行業外圍延伸”“經營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環。泉州晚報僅憑其成功將認籌公示寫入地產公證搖號方案這一舉措,就累計創收超2000萬元。
案例2: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的汽車產業整合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汽車事業中心通過打造“數據車展”“車行齊魯”等智慧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實現全年經營創收穩定在5000萬元以上。其齊魯國際車展不僅是一個展會,更是一個集數據服務、品牌推廣、消費引導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通過技術創新與資源整合,汽車事業中心在全國媒體汽車行業普遍萎縮的背景下逆勢增長,成為行業標桿。
案例3:大河報的車展垂類平臺
大河汽車事業部依托大河國際車展,打造垂類平臺號,保持了大河報在汽車行業的影響力。2024年兩屆車展總展覽面積超10萬平方米,入場觀眾超30萬人次,直接為報社帶來1300萬元收入。通過車展這一核心場景,大河報不僅鞏固了行業地位,還開辟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傳統媒體在面臨行業沖擊時,如何補齊產業下行短板?找到獨特優勢和發力點是實現破局重生的關鍵。一是垂直深耕,二是技術驅動,三是生態協同,以媒體公信力為基石,以資源整合為手段,以服務賦能為目標。
這一個個創新案例勾勒出媒體經營變革的清晰軌跡——從地域突圍到技術破壁,從服務升維到生態重構,傳媒經營正在打破傳統認知邊界。在傳播秩序重塑與產業格局劇變的時代,這些新意滿滿的實踐不僅展現了媒體的進化韌性,更預示著行業未來的無限可能。
盡管創新案例頻現,但媒體經營形勢始終嚴峻:去年上半年,報委會對全國重點主流媒體經營狀況做了廣泛深入細致的數據收集梳理,參與調研的省級黨報,經營同比增長的僅有20%左右;基本持平的約占30%;整體下滑的占50%。城市日報、都市報的整體情況與省級黨報大體相似,但比較困難的較省報居多。年終,報委會對重點關注的媒體做了調研考察,結果是全年經營計劃指標實現和目標任務完成總體并不理想。原因何在?
以數據為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GDP同比增長5.0%。整體運行穩中有進,其中新興產業中規模以上數字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明顯,比上年增長10.9%。與之對比,202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大幅低于GDP增速。有數據表明,2024年上半年,數字媒體板塊營收124億元,同比增長僅0.27%。
數據的表象是整體宏觀經濟趨緩、市場表現疲軟對媒體經營的影響,背后揭示的是媒體自身存在的深層危機——傳統媒體議價能力持續弱化,部分媒體尚未形成穩定盈利模式,AIGC技術投入與產出尚未平衡,技術轉型遭遇人才結構性短缺等等。
面對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的2025年,媒體可以確定的方向非常鮮明——2025年是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邁向縱深的一年。如何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可為能為之處亦不少。
政策紅利捕捉:深度參與智慧城市、數字政務建設,將媒體轉型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
智能基建深化: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推進,建設自主可控的AIGC平臺將成為標配,媒體技術輸出從“項目制”向“SaaS化”演進;
區域協同創新:在國家戰略牽引下,跨省媒體聯合體將催生新型區域傳播平臺;
垂類服務深挖:在鄉村振興、銀發經濟等領域開辟“媒體+專業服務”新賽道;
數據資產運營:利用媒體內容數據庫開發訓練大模型,通過數據確權實現價值變現;
虛實融合體驗:依托元宇宙技術打造“數字文旅”“虛擬會展”等新型文化消費場景。
媒體經營唯有以創新驅動效能之變,以品質筑牢長遠之基,方能在不確定中錨定增長確定性。“無界創新”拓賽道,“向質而生”筑護城河,2024年的傳媒經營答卷證明:新是破局之法,質是立身之本,二者共生方能穿越周期,定義未來。
2025年,堅信: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
來源 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工作委員會公眾號
編輯 馮路玉
二審 景詩瑤
三審 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