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環境集團:綠色低碳,上升未來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并提出了要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多方面的具體要求,旨在推動實現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發展藍圖。
中國水環境集團圍繞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技術,堅持上下統籌,以系統性思維創新業務模式,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治理方面打造綠色新型基礎設施和城市生態綜合體,為行業樹立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示范樣本。
以創新驅動新生價值
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在集團2024年度工作會上表示,集團所從事的行業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行業正處在變革與機遇并存的歷史關鍵期,而創新是企業唯一可以創造長期價值的可持續戰略。
一直以來,中國水環境集團都將綠色低碳和科技創新作為戰略發展的核心,擁有中德環境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綠色低碳水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戰略與科技委員會等眾多國際國內創新研發平臺,其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技術體系,得到國家五部委認可,是國家綠色新基建升級技術,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的國家戰略之一,榮獲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及國際獎項。
針對土地集約、環境友好、精準調控、資源回用的總體目標,中國水環境集團持續深化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2022年9月,大理洱海項目從全球52個國家203個項目中勝出,榮獲2022國際水協(IWA) 創新獎;2023年6月,集團董事長侯鋒在Global Call 2023全球方案征集活動上作為唯一企業代表發言,向全球分享洱海治理項目的創新及經驗,獲得聯合國高度認可;2024年9月,在2024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歐洲邊會)活動上,洱海湖泊生態保護治理經驗獲得了現場人員的一致認可,中瑞雙方商討了洱海與日內瓦湖締結友好湖泊意向。
目前,北京、上海、成都、大理等已先行建成一批城市區域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國家級示范項目,覆蓋了水環境治理及資源化利用全部應用場景,形成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已累計累計為全球貢獻水資源超過65億噸,為城市創造土地超156萬平方米,新增綠地公園超90萬平方米,為保護生態環境和應對全球氣候挑戰貢獻了中國力量。
以“生態之治”為舵 推動污水處理系統實現“綠色質變”

2024年8月24日,中國水環境集團承建的大理洱海環湖截污工程作為洱海保護治理的關鍵性項目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和《朝聞天下》,展現了洱海治理從單一的“一湖之治”向更為寬廣的“流域之治”乃至深遠的“生態之治”華麗轉變的歷程。
大理洱海項目,采用分布式下沉+湖泊治理模式,建設了6座高品質下沉式再生水廠、231公里環湖截污干管、14座提升泵站,并通過優化工藝流程和采用節能技術減少了污水處理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形成了一條截斷洱海周邊生活污水并再利用的大動脈,實現生活污水全收集、就近處理,再生水100%回用,節省投資約6.1億元,節約土地約160 畝,實現了污水處理的綠色低碳運行。
大理洱海項目只是中國水環境集團眾多“分布式下沉 +”國家級示范項目之一,在這一模式下,集團精心布局并成功實施了“分布式下沉+城市新區新建(上海嘉定)、母親河治理(貴陽南明河)、城市老城改造(北京通州)、 鄉鎮污水治理(四川廣安)、 未來城市綠色新基建(海南海口)、新興智能制造產業園(寧波江北)”等多個業務模式,為保護生態環境和應對全球氣候挑戰貢獻了中國力量。
以“分布式下沉 +母親河治理”的貴陽南明河項目為例,2013年起,中國水環境集團通過“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近回用”的創新治理理念,沿南明河流域新建及改擴建下沉式再生水廠24座,并率先將污泥資源化納入到生態治理的系統中。
如今,南明河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全年80%時間可達地表水Ⅲ類標準,沉水植物覆蓋率從15%上升至85%,水生植物種類突破23種;底棲動物種類達到33種,浮游動物16種,優勢魚類種數多達29種,貴州特有物種多斑金線鲃重現河道,生態系統健康指數接近“非常健康”狀態,河道自凈能力顯著提升。南明河成為生態環境部“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治理保護經驗入選生態環境部“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
進入2024年,中國水環境“分布式下沉+”項目更是捷報頻傳,榮譽滿滿,這些榮譽不僅是對中國水環境集團在技術創新與科研成果上所獲成就的肯定,更是這些項目在實踐中成功實現“綠色質變”的鮮明展示,充分展現了中國水環境集團在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領域的卓越成就與深厚底蘊。
3月,旗下四項目入圍“雙百跨越”污水處理標桿榜單,它們通過優化工藝流程、采用節能技術,實現了污水處理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大幅減少,展現了“綠色質變”的顯著成效;5月,安康項目憑借其出色的實踐成果,成功入選“2024首屆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為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樹立了新的標桿。
6月,安康項目再次傳來喜訊,被評為“2024年全國十佳環保設施開放單位”,成為公眾了解環保、參與環保的重要窗口;同時,貴陽市南明河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廠的節地技術也憑借其創新性與實用性,入選了自然資源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推薦目錄(第四批)》。此外,在聯合國提出ESG概念20周年之際,發布了首份水環境ESG可持續發展報告,涵蓋了集團在生態之路、社會影響、公司治理三個維度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具體實踐成果。
7月,牽頭“下沉式城市再生水廠及水生態回用的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2023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1月,北京碧水項目又傳來好消息,成功入選國家兩部委首批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名單,而北京只有5個項目入選,碧水項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唯一入選項目,再次證明了中國水環境集團在推動環保事業與綠色發展方面的卓越貢獻與深厚實力。
深化國際合作 鋪就“出海”之路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向世界,而環境產業作為全球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一環,其國際化發展尤為關鍵。中國水環境集團作為國內環境產業的領軍企業,正積極響應這一時代號召,集團董事長侯鋒在今年的工作會議上提到,要繼續開拓國內外市場新空間,為打造世界一流的水環境治理民族品牌而努力奮斗。
2024年,中國水環境集團在國際舞臺上頻頻亮相,展現了其堅定的國際化戰略決心和強大的執行力。集團與德國的合作尤為引人注目,“中德環境技術創新中心”在德國正式簽約,并在通州設立中國總部,海口設立了分中心,這一系列舉措不僅促進了中德兩國在水環境領域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更為中國水環境集團的國際化進程注入了強勁動力。
除了與德國的合作,中國水環境集團還積極與其他國家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2024年4月,27個國家駐華使團代表參觀了集團的成都天府下沉式再生水廠,這一活動不僅展示了中國水環境集團在技術創新和環保實踐方面的成就,也為集團與各國之間的合作搭建了橋梁,更為世界的水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樣板。同年5月,國際水協會水生物安全中國委員會(M.SWater)成立,中國水環境集團作為唯一的企業副主席單位,將在推動全球水生物安全領域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中國水環境集團還積極參與各類國際論壇和研討會,分享其在水環境領域的經驗和成果,為全球環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建議,更為全球環境產業的綠色發展貢獻了力量。
作為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領跑者,中國水環境集團已連續多年被評為“年度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