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報整版報道|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

原標題: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
——2024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江西)論壇專家觀點摘編
▲2024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江西)論壇現場 余勁夫攝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7月30日,2024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江西)論壇在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的婺源縣舉行。
本次論壇由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院、南昌大學、上饒市人民政府主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江西)論壇自2018年以來,連續舉辦7次,長期致力于推動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傳播實踐探索,已經成為推動江西生態文明建設與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現場聽眾認真聆聽演講 單長華攝
在本次論壇上,5名專家學者緊扣“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主題作了主旨演講,江西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智庫聯盟部分成員單位專家和參會嘉賓圍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現摘編部分專家觀點,以饗讀者。
李宏偉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有利于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當前,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還存在一定的難點與挑戰。一是度量難,二是供給難,三是轉換難,四是交易難,五是抵押難,六是評估難。要盡快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暢通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路徑。
可持續發展更多強調的是以持續發展為核心,以經濟社會和環境為主要方面,以公平滿足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為目的的發展方式。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可以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更好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陳 彬 北京師范大學生態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和氣候變化加劇,城市面臨的內澇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挑戰日益嚴峻。如何加強內澇風險預警,保障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城市生態安全韌性水平,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針對城市內澇災害這一典型突發性風險事件,我們的研究從機理過程模擬與數據驅動、跨部門協同與資源共享、公眾參與社會共治等方面入手,融合信息、物理和社會三個感知維度,基于氣候變化數據、城市內澇風險數據、水環境和水生態面板數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數據等,構建了城市內澇災害、水環境污染、水生態退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損害的跨空間多維感知知識圖譜,厘清了未來極端氣候變化—城市內澇風險—城市面源污染風險鏈的發生與傳遞機制;辨識了城市內澇災害引發的系列環境生態風險在水—土介質間的耦合傳遞過程,揭示了城市生態風險對經濟社會活動產生的間接影響和遠程效應;考慮城市多個環境要素的社會—經濟—生態協同,提出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空間布局和優化策略,遴選出城市環境生態韌性整體提升路徑。
溫宗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居民消費水平提升和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城市廢棄物的種類和數量急劇增加,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面臨新瓶頸。傳統單一固廢處置技術和設施分散建設模式,導致城市固廢循環利用協同程度低、資源化利用率低等問題,無法滿足碳中和和“無廢城市”的建設要求。因此,亟需采用系統工程思維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未來以“無廢、零碳、智能”為理念構建城市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固廢等城市多源固廢為重點,面向資源增效、減污降碳和耦合優化三大系統創新需求,按照源頭智能監管及分類分選、園區分質預處理及能源化、殘余物集中控制及無害化的技術路線開展系統設計。遵循協同機理識別、技術裝備研發和園區化工程示范的創新鏈,應用系統規劃、協同處置和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城市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構建難題。
通過系統集成創新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構建高效的城市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提升了廢棄物管理系統的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提升了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升了資源回收率,為構建“無廢、零碳、智能”的城市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提供了堅實的工程技術支撐。
肖新建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二部主任、研究員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推動社會生產方式朝著綠色化方向轉型。
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首要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將綠色發展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關鍵要在綠色產業上做文章。生產方式能否實現綠色化,直接決定著綠色發展的成效。要以發展綠色制造為關鍵抓手,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要堅持存量與增量并舉,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
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重點要加強制度保障和引導。要充分發揮制度的激勵約束作用,為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提供動力和保障。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產業集聚,促進降碳、減污、擴綠等產業業態蓬勃發展。
羅恩華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資源與環境業務部副主任、研究員
通過系統分析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案例,我們總結凝練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六種路徑模式,即基于生態調節服務跨區域價值實現的生態補償模式、基于產權制度創新的自然資源規模化交易模式、基于區域公共品牌戰略的生態農產品開發模式、基于多業態融合發展的生態旅游綜合體模式、基于總量管控的生態環境權益配額指標交易模式、基于綠色金融創新的生態產品價值賦能模式。同時,我們的研究結合我國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及政策,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邊界界定、確權制度、權益交易、項目實施等方面,深刻剖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與短板,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未來政策取向進行了展望,特別是對如何統籌財政、金融和社會資本等各類資金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項目落地提供有益借鑒。
謝花林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計劃領軍人才、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
數字賦能是進一步全面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要把握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在機理,大力拓展數字賦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科學路徑。我們的研究應結合江西實際,深入分析數字賦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邏輯、技術邏輯、價值邏輯和實現邏輯,著力拓展數字賦能生態產品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全部環節的新路徑,形成覆蓋生態產品參與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的全要素、全領域、全周期管理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為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開展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提升生態產品消費體驗等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提高我省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效率,為激活生態資源、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提供新動能和新活力。
馬澤清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江西千煙洲紅壤丘陵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千煙洲是紅壤丘陵生態恢復的典型代表,是江西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試驗區的范例,該案例探索了生態價值轉化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提升生態數據觀測與分析能力。利用大氣高塔、地表通量、多尺度遙感等方法,長期監測森林和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碳匯交易提供數據支持。二是發展綠色經濟和特色農產品。通過特色林果業、林下烏雞養殖、構樹種養一體化等方式,建立綠色高效特色農業模式,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探索可復制、能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三是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和研學。以全國科普基地為依托,引入高端科技資源,設計研學課程,開展科普研學活動,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新途徑。四是開展前瞻性實驗示范。通過林分結構優化、低效林改造、森林固碳增匯等實驗示范,探索生產與生態協同發展的系統解決方案。
王玉皞 上饒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當前,人類社會正邁入以信息為主導、信息和能量深度融合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即“數智化革命”,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基于分布式光伏直驅POE智能照明系統和智能微電網,形成室內、室外分布式能量收集、調度、存儲、直供的現代智能照明系統,符合健康照明、綠色照明和智能照明三位一體的要求。以感知為主導、信息與能量深度融合的“人因”照明感知一體化系統,符合IEEE 802.3bt協議。應用示范系統中可直接去除分布式屋頂光伏系統中的逆變裝置,降低分布式屋頂光伏5%至10%的建設成本,同時提高分布式光伏的可靠性。通過物聯網技術構建的建筑物和人員的智能感知層,融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協同暖通、機電系統的高效運行,降低建筑物暖通、機電系統能耗。光伏直驅更智能,有利于推動建筑光伏高效一體化建設,助力“零碳”照明、低碳建筑建設,實現綠色低碳建筑轉型,賦能綠色經濟發展。
趙先超 湖南工業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打造綠色低碳城市群,既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湖南省長株潭三市以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為契機,在低碳發展模式等多個層面開展了創新探索,但也存在著低碳發展目標約束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與不足。長株潭城市群總結梳理了低碳試點建設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突出目標引領落實各項綠色低碳發展任務、構建低碳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等方面,為助力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若干政策建議。
張 萌 江西省生態環境科學與規劃院副院長、研究員
生態環境導向開發的模式是策應“兩山”轉化的重大創新政策工具,在推動地方環境保護與產業高質量發展上需要破解的循環經濟產業設計難題,正成為環保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發力點和重要環節。環保領域新質生產力是支持區域三產創新發展的關鍵點和壓艙石,以EOD定位的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推動“兩山”轉化的有效落地是未來新方向,值得關注和思考。
彭春瑞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資源環境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農業科學技術又在新質生產力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起到引領和主導作用。土壤是影響未來農業與農村發展的核心因素。我們的報告分析了農業科學技術對現代農業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全面分析了各個領域的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及農業新業態的影響;介紹了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不合理應用帶來的一系列突出問題,系統分析了我國農業科學技術各個領域在國際上的地位及短板,立足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新需求、新任務,闡述了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
顏伶媛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助理、博士
為破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實踐中的難點,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與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信息與通信技術專業委員會等單位,共同啟動“優質地理產品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案例”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主要通過綜合性地理科學與技術,在物聯網和大數據系統支持下,對與地理產品生態環境和發展相關的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利用信息通信和數據傳輸技術,實現自然地理生態環境要素測量和傳輸,借助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打造以科學為底蘊、以技術為支撐、以多方參與為主體、以文化為沉淀的生態地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機制。
(文字由鐘金平整理)
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婺源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聚焦綠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可持續,深入推進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和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基地試點建設,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進一步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在“護綠成金”上下功夫
擦亮綠水青山底色
婺源縣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在全國首創建設“自然保護小區”,建立了珍稀動物型、自然生態型、水源涵養型等自然保護小區193處,保護面積達65.4萬畝。實施天然闊葉林長期禁伐,建立健全森林保護長效機制,將全縣260萬畝山林(占全縣山林的70%)納入生態補償范圍,年補償資金5500多萬元。在全省率先實施森林“四化”建設,森林覆蓋率提升至83.67%。提高工業企業準入門檻,嚴禁一切有污染的企業落戶婺源,下決心關閉“五小”企業200余家。
在“增綠添金”上做文章
彰顯最美鄉村本色
堅持顏值與氣韻并舉,持續擦亮“中國最美鄉村”品牌。深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主要景區景點、沿河沿溪村莊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全面實施“彩化森林、景化通道、花化鄉村、果化庭院、美化全域”行動,營造生態宜居、處處皆景的鄉村風貌。廣泛講好“封河禁漁”“生子植樹”等生態環境保護的“婺源故事”,將生態環境保護內容納入“微家訓”和村規民約,凝聚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識與合力。
在“以綠生金”上求實效
做足金山銀山成色
不斷拓寬“兩山”轉化通道,促進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贏。搶抓全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試點機遇,成功搭建GEP精算一張圖平臺,GEP總值1100.68億元。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開展了全省首個縣級上下游生態補償試點。大力發展旅游和茶葉兩大特色產業,深入實施“旅游+”“+旅游”工程,推動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旅游產品體系,全縣直接從事旅游行業人員突破8萬人,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間接受益者突破25萬人,通過生態入股、資源分紅、景區務工、自主創業等多種方式,家家戶戶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去年年底,婺源縣建成了全國首個出口茶葉大基地,全域20余萬畝茶園整體通過海關備案,進一步拓寬婺源茶葉外銷市場,全年茶葉綜合產值54.9億元,出口創匯7500萬美元,“婺源綠茶”品牌價值達32.02億元。(單長華)
制圖:魏薇
編輯:劉潯潯
復審:吳劍鋒
審簽: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