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湘復線高速最長隧道貫通

施工人員在隧道內施工。(中鐵十二局供圖)
渝湘復線高速是重慶高速公路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項目之一,途經巴南、南川、武隆、彭水、酉陽5個區縣。
今年1月,巴南至武隆段、彭水至酉陽段建成通車。
今年內,隨著武隆至彭水段建成通車,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將全線建成通車。
屆時,從重慶中心城區前往酉陽、秀山等地區,較既有渝湘高速將縮短車程約60分鐘,將有效緩解既有渝湘高速擁堵狀況,極大提升渝東南地區射線通道通行能力。
“順利貫通!”4月24日上午11時,隨著最后一聲爆破轟鳴,由中鐵建重慶投資集團參建的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全線最長隧道——彭水隧道雙洞貫通。
彭水隧道進口位于武隆境內,出口位于彭水境內,左線全長11135米,右線全長11094米,為雙線特長低瓦斯隧道。這條左右幅全長22229米的隧道,為渝東南地區高速公路第一長隧。它的貫通,將為今年渝湘復線高速全線通車按下“加速鍵”。
在“云端”鑿出“空中走廊”
“這1500多個日夜,每一天都是極限挑戰。”中鐵十二局彭水隧道項目總工陳杰看著全線貫通的隧道,安全帽下的面容難掩疲憊與激動。
陳杰用“惡、大、高、特、脆、緊”六個字,道出了施工背后的驚心動魄:隧道如“地質博物館”,單洞超11公里,創下渝東南高速公路隧道長度新紀錄,洞內9100米巖溶區暗藏洶涌暗流,占隧道總長度的82%。此外,隧道還穿越生態脆弱的武陵山脈腹地茂云山自然保護區,工期卻一刻不能耽擱。
項目初期,施工隊就遭遇“懸崖大考”。從地面到隧道進口處并沒有現成的道路,面對127米高差、近乎垂直的懸崖,陳杰帶領團隊化身“峭壁飛人”,腰系安全繩、手持鑿巖機,以毫米級精度對崖壁實施“微爆破”。歷時三個月,他們才在“云端”、近乎垂直的巖壁上雕琢出964米“空中走廊”,為隧道施工開辟出運輸物資和通行的通道。
施工遭遇“超級水簾洞”
2023年4月,當彭水隧道出口端掘進到2470米處時,一場“地下洪災”突然降臨。
持續幾天的降雨,地表水與地下水在隧道里聚集,瞬間裹挾著最大峰值40000立方米/小時的水流噴涌而出,相當于每小時傾瀉16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將掌子面化作“水簾洞”。
為馴服這條“地下惡龍”,陳杰帶領團隊與專家們進行攻關,創新性地提出“泄水洞先行+動態注漿”方案。他們在平行主洞的側面,開挖了一條長3500米的泄水廊道,如同為隧道植入“排水動脈”,配合三級沉淀池與智能抽排系統,筑起堅不可摧的防水屏障。
為“封印”“水簾洞”,施工人員將一根根長短不一的直徑42毫米超前支護小導管打進隧道頂部,對隧道開挖進行預支護(即對鋼管注漿加固)。在一個多月的“拉鋸戰”中,以每天僅0.6米的進度,才一寸寸啃下溶洞難關。
整個隧道施工,累計使用超前支護小導管長達400多公里。
陳杰表示,整個隧道溶洞有近30處。中鐵十二局項目部通過成立“溶洞地質研究小組”,查閱資料、實地勘探、研討論證,才一一破解施工難題。
成功預警17次涌水危機
除了水患,瓦斯威脅與高溫挑戰同樣嚴峻。項目部布下“天羅地網”:485個瓦斯傳感器24小時值守,236臺設備完成防爆改裝,三級斷電控制系統嚴陣以待;洞內常年如“火焰山”,37℃高溫,如同“蒸桑拿”,項目團隊每天消耗10余噸冰塊進行物理降溫,并配合巨型風扇與通風管道,硬是將作業溫度降至23℃—25℃間,為施工人員撐起清涼的“保護傘”。
從巖溶洞穴到煤系斷層,從突泥涌水到瓦斯隱患,中鐵建重慶投資集團和中鐵十二局彭水隧道建設團隊,通過采用智能建造和先進的施工設備,成功對128處巖溶洼地、9條暗河實施毫米級監測。憑借這套“智慧天眼”系統,讓項目團隊成功預警17次涌水危機,順利穿越巖溶洞穴20余處、煤系斷層5處,讓施工人員得以提前布防,化險為夷。(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楊永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