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絕壁上的天河,綿延15.3公里,至今玉帶長流。
源頭——六塘鄉孫大灣。
絕壁窄堤,走一步尚且膽顫心驚,當初卻是由人工一點一點鑿出來的!
劈開太行山,漳水穿山來。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數十萬干群苦戰十個春秋,在巍巍太行山上建成70公里長的紅旗渠。
就在林縣人書寫這一傳奇之后,石柱縣黃鶴鎮(當初叫黃鶴鄉)鷹嘴巖大峽谷中,黃鶴兒女歷時5年,也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了一條15.3公里長的引水渠,至今清流涓涓,灌溉、飲用、發電,滋養著沿線村落,保證了1336畝干旱田地的有效灌溉。
這條碧綠的玉帶“天河”靜悄悄地流淌了40年。它流淌的是汗水、是血液、是信仰,是老一輩革命者的英雄情懷!
遺憾的是,這條媲美紅旗渠的人工天河,僅在《石柱縣志》。á颍┬痛笱叩谋砀裰杏行⌒〉姆磻渌淖仲Y料幾乎查閱不到,就連當地中青年一代也是一頭霧水,不知頭頂上還有這樣一條人工天河!
6月的大地上驕陽似火,記者驅車來到群山環抱的黃鶴鎮三房壩,在當地老農的帶領下,攀上了海拔1000多米的絕壁,重新發現這條驚世駭俗的絕壁天河!
那天汽車翻越七曜山,在莽莽蒼蒼的鷹嘴巖大峽谷中,沿著山間小路盤旋而上,從海拔300米左右,爬升至海拔800米,在山腰一間民房前停了下來。
“現在開始,只能靠雙腿啦,我帶你們上去看渠。”汪龍村的王成文老人,笑瞇瞇地說。
今年65歲的王成文,精神矍鑠,一件深藍色的襯衫扣得嚴嚴實實,清爽整潔。他自我介紹,14、5歲時,曾親眼目睹五個大隊的老百姓上山參加引水渠的修建。
王成文戴上草帽,腰背間背了一把帶刀架的彎刀,健步走在前面。
穿過一片玉米地,迎面就是陡峭的山坡。荊棘叢生,一條小道時隱時現。老人揚起彎刀,左揮右舞,麻利地為我們開路。
烈日當頭,我們踩著當年開山修渠散落下來的碎石艱難前行,很快汗流浹背,老人卻衣扣都沒有解開。
30多分鐘,我們喘著粗氣到達海拔1000米左右的半山腰。驀地,一條約1米見寬的水渠出現在眼前。水渠一邊緊貼絕壁,另一邊,是石塊壘起、半米見寬的渠堤,聳立在絕壁之上。
眼前,清水靜流,不急不緩;頭上,藍天如洗,蒼鷹盤旋,白云伸手可及;遠方,奇峰兀立,山巒蜿蜒起伏;腳下,峽谷萬丈,林木蔥蘢,龍泉河蜿蜒流淌。
30多年前,記者曾經沿著龍泉大堰走過一次,因渠道剛修好沒幾年,“天河”懸在半空,絕壁千仞,光溜溜的寸草不生,走在窄窄的渠堤,如履魚背,膽顫心驚。30多年過去,其驚險與恐懼到現在還不能忘記!
再次重走“天河”,堤岸上下已是雜草叢生,窄窄的渠堤上布上了青苔和樹葉,雖是險象不在,但腳下卻暗藏殺機(濕滑)。在前方引路的王成文老人也放慢腳步,邊走邊向我們講述水渠的來歷。
上世紀70年代,黃鶴鄉一帶,雖有田地萬畝,卻是靠天吃飯,一遇災害,幾乎絕收,群眾生活貧困。
在黃鶴鎮東北部與龍潭鄉交界處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有一個名叫孫大灣的山間峽谷,龍潭河在這里匯聚噴涌而出。
正是戰天斗地、豪情萬丈的歲月;蛟S就是受了紅旗渠的啟發,人們有了大膽的想法,從孫大灣引水灌溉。
1976年2月,黃鶴鄉管委會組織勘測后,決定在崇山峻嶺中開鑿一條人工灌渠,起自孫大灣,途經乓頭巖、馬家巖、藍家巖、廟子巖、田家巖、彭家巖等五個大隊,止于魚泉口沙灣水庫,全長15.3公里。渠道設計成一米寬一米深的渠槽,每千米下降一米,繞山自流。沒有鋼筋水泥,以石灰細砂攪拌成漿,填充粘接石縫。
1976年2月2日,正月初三,鷹嘴巖山上響起了巨大的炮聲,灌渠開工。時任黃鶴鄉管委會副書記的譚正書被任命為工程總指揮。此后4年間,全鄉5個大隊的千多名壯勞力,投入了這場引水大會戰。
指揮部將灌渠分成了二十多段,每段由一個連隊(生產隊)攻堅。指揮部要求,轄區每個壯勞力輪流到工地勞動3個月。循環往復地輪班,直到工程完工。每天從峽谷底的龍泉河背50公斤細河砂或50公斤石灰到工地,算一個標準工,約2毛錢。王成文的表哥當年曾先后5次上工地,最長的一次連續干了4個月。
老人說,比他大三歲的表哥參加了修建龍泉大堰,他們負責的一段,正是馬家巖地段,長約800米,是整個工程最為艱險的一段。此處峭壁千仞、懸崖萬丈,叫人看了腳桿打顫,心理發毛,全身冷汗直冒!
當時條件簡陋,設備奇缺,但是,“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建設者們用堅韌的藤條做成能容納兩三人的籠子,用繩索從山頂上緩慢放至絕壁的指定高度,由一兩人握住近2米長的鋼釬,在絕壁上固定好位置,另外的人掄起鐵錘,在絕壁上開鑿炮眼。
一錘一錘、一尺一尺……15.3公里的渠道就是這么鑿出來的。
踩著石堤走到一個巖嵌,老人十分激動地指著巖嵌的一角說:“當年我表哥就睡在這里,睡了足足有兩年時間。”
怎么睡?在懸崖邊割一捆野草,往地上一鋪,背上背個棕蓑衣,和衣就地一倒,一夜就過去了。
巖壁字跡斑駁,有一些尚可辨認,“共產黨員向前沖,赤膽忠心把水引!”
1980年3月,全長15.3公里的灌渠貫通。
王成文告訴記者,1980年3月2日,灌渠竣工,全線通水,群眾一片歡騰。次年,黃鶴鄉糧食豐收,幾個大隊百姓帶上大米,敲鑼打鼓來到鄉政府,感謝開渠引水之恩。
改天換地的人們,并沒有給這條絕壁天河取一個響亮的名字,人們習慣地叫它龍泉大堰。但時至今日,龍泉大堰那不息的清流,偉岸的大山,永記著那一段豪邁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