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垃圾不出園 化作春泥更護花
“雙碳”主題園怎么建
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設有7個功能區
“雙碳”理念營建園區
綠化景觀——選種綠桐樹、茄子樹、油茶樹等具有顯著固碳釋氧功能的樹種,提高綠化率、增加碳匯量。
可再生能源——園內科普展館等建筑物屋頂裝有分布式光伏發電板,借助智能化能源轉換系統,以清潔能源為園內照明系統等進行供電。
資源循環利用——園區廢水和收集的雨水處理達標后,用于植物灌溉,減少水資源使用等。
綠化垃圾變廢為寶
依托主題園,越秀公園探索推出城市公園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三全”新模式,實現公園綠化垃圾“不出園”,變廢為寶,降碳減排。
一是全領域覆蓋處理,將園內所有園林綠化垃圾進行收集處理;
二是全流程智慧監控,引入“互聯網+”數據系統平臺監控綠化垃圾處理全流程;
三是全鏈條產業運營,實現綠化垃圾變廢為寶。
廣州市于2022年在越秀公園建成華南地區首個“雙碳”主題園——碳中和主題園。兩年來,依托主題園,越秀公園探索推出城市公園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三全”新模式,實現公園綠化垃圾“不出園”,變廢為寶,降碳減排,平均每年處理綠化垃圾約200噸。2024年,越秀公園入選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23年綠色低碳基地類典型案例,為廣東省唯一獲選的綠色低碳公眾參與實踐基地,同時還被評為“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被中國公園協會授予公園綠化垃圾資源化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單位。
位于越秀公園內的碳中和主題園是華南地區首個“雙碳”主題園。
運用“雙碳”理念進行園區營建和場景展示
“左邊是我們的林業碳匯示范區,右邊是現代農業示范區。”一走進碳中和主題園的門口,越秀公園講解員譚萬良就向游客介紹起園內的特色示范區。
碳中和主題園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設有7個功能區,集生產、生態、生活及科教于一體。園區在綠化、鋪裝、小品等各類景觀營造以及園區用水用電等各方面,均融入“雙碳”的理念,多場景展示新能源使用、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和理念。
綠化景觀方面,選種綠桐樹、茄子樹、油茶樹等具有顯著固碳釋氧功能的樹種,提高綠化率、增加碳匯量。“在林業碳匯示范區,我們向大家展示一些桐木,因為它們的固碳效果比較好,比如這棵新桐木,1萬畝新桐木林每年可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1.8萬噸,釋放氧氣6.6萬噸。”譚萬良介紹道。在現代農業示范區,突出展示的是茄子樹。譚萬良告訴記者,這是顛覆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將一年生草本茄子,通過超級砧木嫁接變成灌木本的多年生模式,還可以將多品種茄子及辣椒、西紅柿等茄科作物同時嫁接在同一棵砧木上。“一年生的茄子,結果后會枯萎,農民去處理它,重新翻土等環節,都有碳排放。茄子樹采收后會再結果,可以重復生產,這就是一個減排的過程,是我們希望向大家推廣的內容。”譚萬良說。
在新桐木和茄子樹旁,園區利用“廢品”打造綠色低碳創意場景,使用廢棄塑料瓶搭建“勺嘴鷸”藝術墻、廢棄地磚鋪砌科普展館建筑外表面、園藝工具剪刀設計成“魚躍龍門”等,為整個碳中和主題園增添了不少意趣。可再生能源方面,園內科普展館等建筑物屋頂裝有分布式光伏發電板,借助智能化能源轉換系統,以清潔能源為園內照明系統等進行供電。資源循環利用方面,中水回用展示水池采用目前國內領先的水處理技術,將園區廢水和收集的雨水處理達標后,用于園區植物灌溉,減少水資源使用;園林垃圾資源化處理為塑料取代材料,制成鍋碗瓢盆、餐具、掛鐘、砧板等生活用品;以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產物——有機基質作為原材料,結合廣府文化,設計開發“黑金”手環等文創產品。
探索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三全”新模式
園林垃圾資源化處理系統,是碳中和主題園的核心內容。園林綠化垃圾傳統處理方式漚肥,占地面積大,耗費時間長,而且污染環境,處理不完的園林垃圾還要外運處理。越秀公園在碳中和主題園引入了基于高溫好氧生物技術的園林垃圾資源化處理系統,探索出適合城市公園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三全”新模式——全領域覆蓋處理、全流程智慧監控、全鏈條產業運營,實現公園綠化垃圾“不出園”,并變廢為寶,既降碳又減排。
公園里的綠化垃圾集中處理,可實現公園綠化垃圾“不出園”
全領域覆蓋處理,指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原則,將越秀公園內綠化管養、應急搶險、環衛保潔、水體養護等所有領域產生的園林綠化垃圾悉數收集、處理,實現公園綠化垃圾“不出園”,平均每年處理綠化垃圾約200噸。
全流程智慧監控,指引入“互聯網+”數據系統平臺監控綠化垃圾收集、分類、處理、應用,各處理流程的數據即時上傳至云端,為流程管理和分析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全鏈條產業運營,指打造前端收運、中間處理、后端應用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實現綠化垃圾變廢為寶,產出的有機質回用到土壤改良、綠化管養;枝干等制作成覆蓋裸土的彩色有機覆蓋物;有機基質用于園區林下經濟菌類種植等。
氣候行動(廣東)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譚盛東告訴記者,這里處理的主要是樹葉、樹枝等綠化垃圾,如果用傳統方式自然發酵,其發酵周期要30至45天,使用園林垃圾資源化處理系統發酵,只需要24小時至72小時,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公園綠化垃圾‘不出園’,有機質在公園里就地使用,減少外購肥料數量,省去運輸環節,體現了減排的理念。”譚盛東說,越秀公園產出的有機質頗受好評,時不時會有一些游客和單位前來取用。正在裝載有機質的廣州市綠化有限公司員工梁衛紅對記者說:“我們把這些有機質運出去種菜,這比一般的肥料好用!”
發揮“公園+”服務功能倡導“全民低碳”
碳中和主題園不僅實實在在變廢為寶,而且成為宣傳推廣的平臺。
據介紹,碳中和主題園積極發揮“公園+”服務功能,自2022年建成以來,接待超10萬人次、超1200家企事業單位前來參觀學習,潛移默化地廣泛開展雙碳宣傳教育,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一方面采取家校社園融合推進,政府支持、公益先行、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模式,開展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常態化開展“勺嘴鷸”塑鳥制作等形式多樣的雙碳科普研學活動,創建了“林長小隊”“綠美小小講解員”和“低碳小衛士”等品牌,將智慧科技和減碳行為科普充分融為一體,引導市民感知低碳、踐行低碳。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公園的自然生態環境,打造1.2公里低碳生態徑,串聯包括碳中和主題園在內的多個關鍵生態節點,完善科普標識系統,讓市民游客在越秀公園開放共享的空間中,開啟低碳新體驗。
越秀公園園容綠化部部長李慶天告訴記者,目前廣州還有很多地方使用比較傳統的方式處理綠化垃圾,該公園希望把先進的資源化利用模式向更多地方推廣,以減少碳排放。未來,越秀公園將以碳中和主題園為基礎,向“零碳公園”轉型發展,把以公園為中心的1公里輻射范圍內社會各層面人群融入城市公園生活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