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跨越一甲子的“重逢”
大河網2025-05-01 08:21
春深時節,鄭州一處安靜的小院里,91歲的魏德忠老人用布滿溝壑的手掌撫過一張張照片,講述著60多年前那些動人心魄的往事。

《紅旗渠總干渠通水》
1960年春節剛過,河南日報年輕的攝影記者魏德忠到林縣(今林州市)采訪。當他背著相機攀上太行山崖時,看見一排20歲出頭的后生只系著一根草繩在絕壁上打炮眼。
“這不就是愚公移山嗎,這不就是大禹治水嗎?我一下子呆住了。”紅旗渠修了十度春秋,魏德忠也拍了十度風雨,用鏡頭表達對紅旗渠建設者的敬意。

《凌空除險》
此刻,200多公里外的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全息投影將魏德忠拍攝的《凌空除險》投射成3米高的立體影像,觀眾仰頭看著鑿渠人在絕壁上蕩秋千般的身影,發出陣陣驚呼。紀念館展墻上,魏德忠等記錄者們的400余幀老照片如時空隧道,將觀眾瞬間帶回那個“一錘一釬一雙手”的年代。這些照片鐫刻著太行山崖的鑿痕,更定格了一個民族戰天斗地的精神圖譜。

1965年4月18日,《河南日報》頭版刊發了紅旗渠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的消息

今年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周年。山河為證,初心如磐,紅旗渠精神正以全新的姿態跨越時空,完成一場震撼人心的“重逢”。
“紅旗渠是一鍬鍬挖出來的,咱們的變化也是一天天干出來的。”
魏德忠曾說過,紅旗渠是在一個不可能的時間、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議的工程。
把“不可能”化為“可能”的,是人的精神。

《任羊成》
紅旗渠特等模范任羊成生前珍藏著魏德忠為他拍的幾張照片。其中一張照片拍攝自鷹嘴崖,照片中的任羊成穿著一件舊棉襖,腰間綁著繩子,頭戴一頂柳編安全帽,口中缺了三顆門牙。
據他本人回憶,“有一次一塊滾石砸住了我,我當場就昏過去了,醒來后嘴里還流血,一下砸掉三顆門牙。我都死了幾回的人了,我這條命是撿的。”
熟悉任羊成的人都知道,他時不時會說那句話,“人嘛,是要有點精神的。”
林州人的堅守,在于將精神傳統化為行動自覺。

3月25日,年輕記者在采訪河南日報原攝影記者魏德忠
太行山麓,林州市黃華鎮廟荒村曾經村如其名,“廟荒廟荒,連廟都荒”。房屋破敗不堪,種地全靠天收,當地百姓窮得抬不起頭。
郁林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下了大決心,“要讓廟荒人仰著臉出門”。說干就干,廟荒村啟動整村改造。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大家修繕道路、整治村容村貌。
村里的發展大有起色,還沒顧上喘口氣的郁林英卻被診斷出了癌癥,一時間,全村人鼓起的勁頭像泄了氣的皮球。
“紅旗渠是一鍬鍬挖出來的,咱們的變化也是一天天干出來的。”身處低谷的郁林英在村里轉了一圈又一圈,就是不甘心,“留個半拉子,死都不合眼,得把這事完篇。”
從貧瘠的小山村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廟荒村村民心里終于不慌了。一方面是因為自家的腰包鼓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的郁書記奇跡般挺了過來,主心骨始終沒倒。

《移山造海》
林州人的開拓,在于將精神血脈編織進綠水青山。
石板巖鎮位于太行大峽谷最深處。山居不易,曾經,山民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靠供銷社的幾名黨員用一根扁擔從外面挑進來的。
一根扁擔、兩個籮筐,架起一座黨群聯系的橋梁,挑出了響徹全國的“扁擔精神”。如今,林州廣大黨員干部接過這根扁擔,擔起的是鄉村振興的使命。黨員干部心連心,甩開膀子一起干,正如修渠時勞動號子唱的那樣,“干部能夠搬石頭,群眾就能搬山頭”。
春曉微曦,云霧繚繞,緋紅巖石堆疊的石板巖鎮里,四處是寫生者的身影。“這里已經被上百萬名寫生者筆墨認證,成為‘中國畫谷’!”石板巖鎮人很自豪。
石板巖鎮目前建設有141家寫生基地,日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寫生經濟。村里人把文旅產業做得風生水起,滋養著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石板巖鎮成為頂流,吃旅游飯的村民胃口也變得越來越大。“90后”趙林椿是石板巖鎮南灣村人,自家老院子在他的精心打造下,變成別具風情的“一山一舍”民宿。
“客房每到旺季供不應求,還有海外游客慕名而來。”趙林椿笑著透露,今年他又盤下了附近一戶村民的院子,客房規模擴大了一倍。
林州人的智慧,在于將“精神圖騰”變成“流量密碼”。

《紅旗渠工地鐵姑娘》
從觀眾席望去,重巒疊嶂的太行山仿佛張開的臂膀,修渠人的身影被投射到巖壁上,一渠碧水在紅日映照下噴薄而出……精巧逼真的置景、璀璨變幻的燈光和直擊人心的劇情引爆全場。
“演出利用平行空間手法,將紅旗渠建設與精衛填海的神話交融演繹。”在大型實景演出《太行·紅日》現場,其負責人介紹,“我們要用一場驚艷演出,讓太行山石講好紅旗渠故事。”
緊緊圍繞紅色精神做文章,林州推進全域旅游、鄉村振興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紅旗渠精神以研學、紅色教育培訓、文創等多元形態,融入新時代肌理,有了更加鮮活的“打開方式”。

俯瞰紅旗渠
2024年,林州再獲“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市”稱號,全年共接待游客1965萬人次,綜合收入117億元。
紅旗渠“紅”得燃情絢爛。
“我們林州人修了兩條渠,一條修在山上,一條在我們心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
今天,我們對創新突圍的渴望,就像當年林縣人民對水的渴求一樣。

楊貴 資料圖
當年,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決定開鑿紅旗渠時,有人毫不客氣地質問:“你林縣有多大的荷葉,敢包這么大個粽子!”
2017年,國家863紅旗渠科技產業園總經理張棟豪走馬上任時,也曾面臨相似的質疑:“林州的創新資源不比一線大城市,哪見過縣級市里建科技產業園?”
頂著臺風遠赴沿海招商,為中小微企業定制一攬子幫扶計劃,全天候為企業提供“管家”服務……如同紅旗渠建設者一錘一釬的敲擊,換來的是實打實的發展。目前,園區注冊企業5000多家,產值較建園之初增長了52倍。
林州人有一種特別的思維習慣:干什么事兒,都會和修紅旗渠比對一下,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紅旗渠都修成了,還有什么困難克服不了!”紅旗渠精神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脈和靈魂,成為一種個性、一種文化、一種民風。
“起步,與世界同步。”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這條勵志語與紅旗渠的氣質很搭。目標是打造電子級玻璃纖維領域世界級企業,光遠新材如同車間里的高速噴氣織機,動能澎湃。可眼看上市在即,卻遭遇行業發展低谷期,企業出現虧損,上市中止。
困境之下,公司的創新投入沒有停。“那時燒錢啊,有點燒得快頂不住了。”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志偉咬牙堅持,不認命、不服輸的林州人再次覺醒“戰斗”基因。
2024年人工智能產業乘風而上,光遠新材研發的低介電產品迎來熱銷,一舉扭虧為盈。企業生產的超細電子紗、超薄電子布市場占有率均位居行業第一。
在林州,群眾基礎最深的產業是建筑業。紅旗渠修成之后,吃苦耐勞的林州人拎起錘子出了太行山,要用雙手創造更好的生活。

廟荒村一景
在林州方言中,他們從不說自己是去“打工”,而是說“做活”。他們用一雙結實的手,在天南地北把一磚一瓦建成大廈高樓,“林州建工”的名號叫響全國。
當前,受到相關行業下行壓力,建筑行業面臨嚴峻挑戰。作為“紅旗渠傳人”,林州建筑業仍然拿出了令人欣喜的“作品”:2024年完成建筑安裝工程產值1800億元,建筑項目遍布全國30個省(區、市)的380多座城市,建筑勞務進入中亞、非洲等地市場。
指標長紅背后,是林州建筑人對行業發展的長遠考量。去年5月,創新種子在太行山下破土而出,林州市建筑產業創新研究院揭牌。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企業未來發展時,河南利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石建華搖了搖頭。片刻后,他發自內心地說:“你知道嗎?我們林州人修了兩條渠,一條修在山上,一條在我們心里。”
“我們這一代把渠修好了,你們這一代要看好渠、護好渠、用好水。”
太行山里躍動的“人工天河”,正將生命之水送往一塊塊田壟。春灌“嘩啦啦”的水聲驚起水鳥,粼粼波光倒映著護渠人的身影。
前一段時間是春灌高峰期,紅旗渠灌區服務中心合澗管理所所長張學義24小時在崗,吃住都在渠管所。
張學義管轄的渠線有49公里長,每周都要徒步巡看一遍渠:檢修閥門、清理雜物、用水調度、應急處置……如此循環往復,張學義一干17年,他在紅旗渠岸邊走過的路程足以繞地球赤道一圈。
掬一捧渠水入喉,甘甜直抵心間。但曾經十年九旱的林縣,每一滴水都承載著人們對生存的渴望。“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十萬大軍扛著鋼釬鐵錘撲向太行,人們拼了命才換來如今歡快奔騰的紅旗渠。

紅旗渠紀念館
工作之余,張學義常去紅旗渠紀念館,久久駐足于一張張老照片前。黑白的照片讓他感覺溫暖,照片上的每一個人都好像他的親人。
張學義的爺爺張運仁,是紅旗渠的第一批參建者,不幸犧牲在工地一線。
張學義的父親張買江,前赴后繼上了修渠工地。年僅13歲的他是當年最小的修渠建設者,也是最年輕的紅旗渠勞模,人稱“紅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
退休后,張買江義務當上紅旗渠精神宣講員。如今,年過七旬的他走遍大半個中國講述紅旗渠故事,還要“一直講到講不動為止”。
“父親常叮囑我:‘我們這一代把渠修好了,你們這一代要看好渠、護好渠、用好水’。”作為“渠三代”,張學義的血脈里流淌著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如巨龍般蜿蜒起伏
護渠工作看似枯燥單調,張學義緊繃的弦卻從未松懈。2021年夏天,紅旗渠受持續強降雨侵襲,安全運行受到嚴重威脅。雨勢最大的時候,他白天巡查渠道,晚上和同事蹲守在危險渠段,一個人在車里休息,另一個人就冒雨在渠岸上看守,半個小時輪換一次。那幾天,張學義一直守護著渠段:“這渠岸要出了問題,咋對得住鄉親們的命根子?”
三代人,一脈情,長渠才得清如許。從“人工天河”到現代水網,紅旗渠已累計引水超過130億立方米,灌溉農田4700余萬畝次,促進糧食增產80億斤。
如今,在1500多公里的紅旗渠上,430余名護渠員日復一日用腳步丈量著每一寸渠岸。他們用接續奮斗詮釋著:太行山可以劈開,精神之渠永不干涸。
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周年之際,33歲的滑翔傘運動員馬壘想送給爺爺一件特殊的禮物。
60多年前,他的爺爺馬勤山參與紅旗渠工程的建設,爆破中被一塊山石擊傷了眼睛。如今馬勤山腿腳不便、記憶力衰退,卻念叨著想再看看紅旗渠。
助跑,開傘,騰空,滑翔……馬壘要為爺爺拍攝滑翔傘視角下的紅旗渠視頻,對于爺爺來說,這將是一次特殊的“重逢”。
懸停在1200米高空,馬壘左右眺望,一條“藍色飄帶”盤旋在巍巍太行絕壁間,不見頭尾。
長河浩蕩,一頭連接著歷史,一頭延伸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