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南:10年內我國有18項生態環境領域技術可以趕超美國
時間:2025-05-19 17:42:01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劉蔚
“科技創新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引領和支撐。”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金南5月17日在廣州召開的第十三屆環境院所長會議上強調,美麗中國建設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在關乎美麗中國建設這個層面,涉及到空間布局、結構調整、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氣候變化、安全底線以及治理能力10個方面都有重要的科技需求。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要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強自立,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建設生態環境領域大科學裝置,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人才,支持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推廣,加快建立現代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2023年底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進一步細化相關要求。2024年,生態環境部出臺《關于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 推動建設美麗中國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打造開放包容的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環境、實施生態環境領域基礎研究提升行動、實施生態環境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行動、實施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實施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優化行動、實施高水平科技人才引領提升行動等六項任務。
王金南說,通過對比生態環境領域技術發展趨勢與重大需求第七次技術預測與第六次國家技術預測的結果,我國環境領域9個方向、53項技術與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年代差縮短了30%—50%。從發展態勢方面,呈現的追趕的態勢非常顯著,保持了自國家技術評估以來差距不斷縮小的良好勢頭。我國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整體落后程度縮短為4年—10年。從技術競爭格局角度,自主創新局面基本形成。這次調查發現七成關鍵技術掌握源頭基礎,77%的技術步入產業化階段,10年實現了53項全產業化的目標。我們也有差距,這個差距還有一些瓶頸性的。調查發現,當前落后的技術有33項。當然,其中美國是頭號競爭對手。10年內18項可以實現趕超,固廢資源化成為突破的一個亮點。
王金南強調,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生態環境科技工作仍有亟須破解的問題。一是減污降碳協同。協同控制基礎機理、技術路徑不明、政策標準融合創新不足。二是環境污染防治。復合污染過程機理判定不清、溯源精準化難、管控精準化不足。三是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系統演化機理監測評估預警不足,系統治理技術方法體系不完善,評價標準方法不健全。四是生態安全防控。新污染物和持久有毒污染物監測難、暴露和危害機制不明、氣候變化及外來入侵生物對生態環境影響與風險機制不清,生態風險評估預警技術較缺乏等。五是科技支撐能力。發現凝練生態環境領域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不足、應用導向不夠突出、低水平同質化問題突出、科技人才隊伍結構、力量分布、作用發揮存在不足、科研基礎能力還不夠強等。
王金南介紹了美麗中國建設重點領域的科技需求。一是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守護美麗藍天。二是統籌四水統籌陸海,建設美麗河湖海灣。三是保障土壤環境安全健康,確保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四是持續推進山水保護修復工程,全面建設美麗鄉村。五是嚴守風險防控底線,保障生態環境健康安全。六是積極實現碳達峰目標,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七是推動區域綠色發展,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八是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生態文明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