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垃圾不夠燒”是偷換概念
吳學安
“中國的垃圾不夠燒了。”最近,一則相關話題在網上被廣泛傳播。從“垃圾圍城”到“垃圾短缺”,這個轉變有點快。曾經,“垃圾圍城”是令人頭痛的環境難題,難道形勢發生了戲劇性反轉?
實際上,并不是垃圾不夠,而是焚燒廠太多。調查顯示,中國焚燒廠建設已經超過規劃。按照“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隨著我國垃圾焚燒技術的進步、焚燒廠的超前建設,昔日“垃圾多得吃不下”的焚燒廠如今面臨“吃不飽”的尷尬。
這一轉變背后,除了垃圾焚燒出現“產能過剩”情況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為降低垃圾外運成本,傾向于自建焚燒廠,缺乏跨區域協調機制。此外,部分縣鎮由于垃圾收集率低、填埋處理慣性等因素,也造成了可焚燒垃圾供應量不足。
“中國垃圾不夠燒了”的論調,其實是偷換概念,把焚燒廠產能過剩的問題混淆為垃圾資源短缺。這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垃圾都不夠燒了,可以隨意產生垃圾了,反正有大量的垃圾焚燒廠處理。事實上,垃圾焚燒產業競爭不在規模,而在服務價值。垃圾焚燒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把垃圾焚燒廠需要“吃飽”作為鼓勵制造垃圾的理由是本末倒置。
從經濟學角度看,垃圾收集、轉運、處置等環節都需要費用,而發電收益無法覆蓋所有費用。產生的垃圾越多,社會付出的經濟代價就越大。從污染排放角度看,目前垃圾焚燒發電廠基本實現穩定達標排放,但污染物排放總量與垃圾焚燒量成正比,產生的垃圾越多,焚燒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就越多。推進環保事業需秉持科學理念,不可捕風捉影、嘩眾取寵,擾亂公眾對環保的認知,更需要務實行動。比如,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強化污染治理力度、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