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火電廠,還是濃煙滾滾的模樣嗎?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來到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常州公司,這座運行了20年的老電廠,正以“無廢”為鑰匙,驅動著整座城市的循環代謝,成為城市“變廢為寶”的“生態心臟”。

江蘇常州公司二期擴建工程3號煤電機組廠房
超級機組提前發力
盛夏高溫持續“烤”驗江蘇,用電負荷屢創新高。7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常州公司二期擴建工程傳來捷報——3號機組提前44天完成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營,為區域能源供給提供重要電力保障。
這座被列為江蘇省首批“先立后改”清潔高效支撐性電源項目,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浪潮中肩負重任。其“六個首次”的創新集成,為電力保供和清潔能源消納注入強勁動能。
常州電廠董事長左克祥介紹,本次投產的3號機組,對標新一代煤電技術特征,在國內首次應用了全國產核電iDCS控制系統、使用了百萬機組高效供熱柔性回熱技術、集成了“多路分倉+儲能粉倉”技術、實現了百萬機組全工況自適應啟停、運用了“耦合熱泵回收閉冷水廢熱”技術、使用了機組全生命周期實時健康評估技術。
據了解,機組還集成28項創新技術,并配套建設污泥協同處置項目,年處理污泥可達16.5萬噸,積極拓展“一心兩脈”綜合能源服務商的發展路徑。全部投產后,常州公司年發電量將達160億千瓦時,約占常州市用電量的四分之一。其出色的經濟性每年可節約標煤約1.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4萬噸。

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常州公司廠區
“吃進”污泥“吐出”電能和建材
走進常州電廠,看不到濃煙,卻能看到一輛輛全封閉的運輸車穿梭往來,它們運送的不是煤炭,而是市政污泥。
這些曾經令污水處理廠頭疼的城市污泥,被送入電廠特制的“消化系統”——低壓蒸汽驅動的巨型干燥機,將含水率高達80%的濕污泥轉化為含水率40%的干泥顆粒,隨后通過密封管道,送入630兆瓦的燃煤鍋爐,與煤一同燃燒發電。
燃燒產生的熱量轉化為電能,而發電冷凝后的40攝氏度溫排水順著專用管道流向3公里外的園區其他公司,為LNG(液化天然氣)氣化裝置提供清潔能源。更神奇的是,其焚燒產生的灰渣經處理后成為混凝土摻合料,反哺城市建設。
在電廠的技術改造下,實現了“污泥—能源—建材”的閉環利用。
“傳統電廠盯著煙囪,我們盯著整座城市的代謝。”左克祥表示。
據介紹,國家能源集團旗下龍源環保公司自主研發的“低壓蒸汽干化+高溫焚燒”技術,電廠每年消化15萬噸市政污泥,相當于破解常州40%的污泥處置難題。自試點以來企業累計處置污泥47.4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7.62萬噸,節約標煤6.78萬噸,燃料成本降低6780萬元,更帶動全市固廢綜合利用率攀升至78%。
“過去每個污水處理廠都要建獨立污泥干化設施,重復投資且環保標準參差不齊。”常州市城管局負責人坦言。如今,電廠與多家污水處理廠、建筑企業組建固廢處置聯盟,依托環保數據共享平臺實時調配資源:污水處理廠在線申報污泥產量,電廠動態調整處置計劃,建筑廢料預約進廠焚燒。這一協同模式,每年節省重復基建投入超千萬元。